>>> 2008年第5期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

作者:陈 晶




  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力度上,是其他四种传播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汉姆曾说,将我们带进 “地球村”的大众传媒时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地感知每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人类的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的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在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倾向。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只有依附于大众传媒才可将其发展延续下去,否则,在这个“弱肉强食”文化环境下,只会沦落为被边缘和被吞噬的下场。在今天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中,大众媒介可以全方位地介绍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生存处境,以此激发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获得民众和官方的大力支持,并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民间艺人争取应有的文化地位。
  非物质文化虽然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现,但其文化的核心在于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因而,这种文化的内涵不能通过大众媒介的语言符号或图像符号来表现。大众传媒只能将非物质文化的某一时态下表演记录下来,而这种脱离了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空间的文化形式有悖于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的“流动性”“发展性”和“鲜活性”。但笔者认为,大众传播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向广大的受众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及生存处境,从而激发我们的大众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及世界人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
  对于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在“非物质文化”这个概念被正式介绍进来以前,我们的大众媒介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曲苑杂坛》是中央电视台最老的栏目之一,从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电视栏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今天,《曲苑杂坛》的收视率一直要据综合文艺节目的榜眼,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曲苑杂坛》的定位——以曲艺和杂技作为自己的天地。目前全国约有400个左右的曲种,既有以说为主的,如相声、评书、快板等;也有以唱为主的,如单弦、琴书等;还有说唱皆备的,如大鼓、弹词等。这些沉积在民间的多种多样的曲艺形式,通过《曲苑杂坛》的节目介绍给全国各地广大观众朋友,并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来自民间的“土疙瘩”最具民间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经过《曲苑杂坛》的全面包装、变成了吸引观众的有看头、有想头、有嚼头,有琢磨头的品牌节目。可见,《曲苑杂坛》是大众媒介介绍和表现非物质文化的成功典范。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和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成功以来,我国的广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已逐渐地被唤醒,抢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受到广大劳动人们的拥护。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反映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创造力。它是流动的,发展的,鲜活的,因此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完全保持原有的形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民间文化不仅仅需要抢救和保护,还需要推广和开发,以充分挖掘多样性文化的社会价值。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需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观念。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地位、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树立在全球化时代尊重和肯定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视野、现代化的手段,参与到人类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认定和推广的事业中来。因而,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与时俱进的改变和消亡。在顺应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事业。
  
  【参考文献】
   [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
   [4]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J].民间文化论坛,2006,(2).
  [5]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以伍家沟故事讲述活动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6,(2).
  
   【作者简介】陈晶(1982-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俗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