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不可不谈的“柳文化”

作者:柳 欢




  其一,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及大好的时光。如:“春到桃源,东风十里飞红雨===燕回江岸,柳线千丝舞翠风”、“满壑杜鹃红,草色芊绵在影覆===漫堤杨柳绿,波光绮丽燕声娇”、“绿柳桃红春角色===山明水秀画风光”、“檐前又见旧识归===柳岸重来春意早”等。这一类柳联较为常见,意义也多属积极向上这一类。
  其二,用人名作对,技高一筹。如:“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合烟凝翠,扶风若摇。谁画得,秦淮河畔柳如是?===凭酒仗剑,焚心似火。人道是,霸王帐前虞美人!”
  其三,用于店或亭,增强文化色彩。如闹市中一豪华酒楼,虽不能与山村野店式的小酒馆媲幽,但出于闹市中,“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这一门联,足以为它增添许多食客。而1994年朵云轩上也有一行书对联:“湖光远带柳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正所谓雅俗共赏。当然了,还有“早雾迷蒙,竹泪横斜,曲径无声难远客===春风妩媚,柳眉别挂,长堤有色乐游人。”等,这些柳联无疑大大丰富了文化内涵。
  其四,形容男女关系。谁道寡妇门前是非多?!花街柳巷是非也不少。柳作男女之情的招牌,也留下了不少对联。如:“男人女人柳树下,爱事情事门帘前”、“蝶抱花须花抱蝶,莺藏柳树柳藏莺”等。
  其五,形容政策好或者借柳树表达作者情绪的。“春光永驻军人府 粮海棉山丰几载 举国江山俱似画===日照长辉烈士家 桃红柳绿又一年 满天春色最宜人”、“桃红柳绿,燕舞莺歌,爆竹烟花迎盛世===海晏河清,年丰人寿,凯歌曼舞庆新春”、 “潇潇春雨润桃李 柳绿栎红新岁月 春风万里山山绿===处处园丁育栋梁 莺歌燕舞艳阳天 旭日一轮处处红”等。在柳联中,借柳来赞扬政策好的对联占的数量是最多的,这和柳树给人的美好印象是分不开的。
  其六,描写柳树的风采。柳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风姿卓绝。如:“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琼楼起舞乱云中,几处春鸭戏水===枝鸟凌倚弯月上,数株青柳横江”、“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莺穿柳树,却如金梭织翠丝”等。这一意境的柳不可质疑地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如身临其境一般。
  3.酒令
  历数种种带柳的语言现象,我们还应回想起带柳的酒令。《金瓶梅》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酒令:“一棵柳树搂一搂,两棵柳树搂两搂……”在座的依次“三搂”、“四搂”地“搂”下去,说错罚酒。“搂”着“搂”着,搂的晕晕乎乎,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里的柳,不可置疑地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本身的文化内涵相关。
  (三)歌舞
  杨柳柳枝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舞蹈有关联。在少数民族地区,柳枝的意义也不一样。白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绕三灵”活动的重要标识便是柳枝。每年的夏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力地区的白族人成群结队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这也是白族人群体性歌舞活动。领队的两个男子便手拿柳枝,边舞边吟唱,众人唱着“串会白族调”及“花柳曲”(白族的一种情歌),极富民族特色。
  (四)绘画
  诗画不分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柳树入画最早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作《洛神赋图》卷。随后柳树的身影便出现在众家之妙笔下。《清明上河图》、《柳鸦图》、《林木图轴》、《湖天春色图》……描绘了一幅幅垂柳、荒柳、枯柳、春柳的绝妙画面。画者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或取其神,各取所需,各领风骚。
  
  四、演——柳之角
  
  自古以来,柳以其独特的风姿和魅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深受人们的喜爱,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许多民间风俗,奇闻逸事。华夏各地的柳俗,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涵。
  (一)折柳
  古人不仅有“折柳赠别”之风,还有“折柳寄远”之俗。尽管“折柳”一词最早在《诗经·齐风·东方未名》中出现,即“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但折柳与送别相联系的是记叙秦汉时期关中历史地理的《三辅黄图》一书,其卷六“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当然,在送别诗中,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成为了送别诗中的名作,脍炙人口。
  (二)插柳戴柳
  清明节也叫“柳节”,其前后一段时期,人民都喜欢插柳戴柳。插柳之风起源于二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而戴柳则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尽管前后时间相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却相差无几,表现为辟邪、“纪年华”、祛病强身等意思,同时,柳也有发达的含义,黄巢的“清明为期,戴柳为号”便是取其成功之意。
   (三)射柳
  春天射柳之俗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到了唐宋,便成为一项正式的文体活动。此举多为宫中与军队所推崇,也称为“躤柳枝”与“剪柳”。形式也多样,从最初的百步射柳叶,发展到射葫芦,从竞技性演变为娱乐性。明清以后,射柳之俗开始降温,而如今清明前后,也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此类活动。
  (四)赠柳
  赠柳是传情达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柳数婆娑,近水有情。恋人间的情意绵绵,缠绵悱恻,自古就在“赠柳”上有所体现。有白居易《杨柳枝》为证:“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条丝弱不盛莺。”
  (五)惜柳
  迁客骚人、文人墨客中惜柳之人比比皆是。从柳姓的老祖宗“柳下惠”到“五柳先生”陶渊明、“柳泉居士”蒲松龄,从汉朝太尉周亚夫的“柳营”到隋炀帝开通济渠,广植柳的“柳堤”以及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广植柳林的“左公柳”,许多留下笔墨字画的才子佳人,甚至是凡夫俗子,惜柳之心常在,爱柳之意常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不变。
  (六)植柳
  植柳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含义。唐代文成公主远嫁松藏干布时,不远万里特地从长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还带去了柳树,并把它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后人也称之为“唐柳”及“公主柳”。
  
  五、享——柳之趣
  
  除了上述耳熟能详的含义以外,柳的本义中还具有其他的内涵。虽然今天提及的不多,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一,柳可指地名。《汉书·地理志上》:“柳,侯国。”它指的是汉代渤海郡的侯国名。如今,带柳的地名也有不少。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广西柳州。
  其二,柳与古代丧葬有关。“柳”之古义之一,指丧车,也泛指车;古义之二,指棺盖饰的总称。《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上述棺饰中紧贴棺身的绣花棺罩叫做‘褚’,中间的编竹叫做‘池’,最外层的黄绢棺罩叫做‘帷荒’。这套完整的棺饰,总称‘柳’。”《广雅·释器》:“柳,车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于车中。”司马贞《史记索隐》:“丧车称柳,后人通谓车为柳也。”柳文化这一层面,亦可解释折柳与离别之间的关系。
  其三,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颗。也叫“口朱”。《尔雅·释天》:“口朱谓之柳。”《史记·天官书》:“柳为鸟注,主木草。”《新唐书·天文志三》:“七月壬申,月入南斗;丁亥,掩太白于柳。”
  其四,柳,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史书记载:“柳,姓,出河东,本自鲁孝公。子展之孙以王父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因为姓。”也就是说展禽即柳下惠便是柳家姓的老祖宗。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的统计结果显示,柳为我国人口数量排名第130的姓氏。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