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不可不谈的“柳文化”

作者:柳 欢




  其五,柳,通“瘤”。《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王先谦集解:“柳,瘤字,一声之转。”但如今柳与瘤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互不干涉。
  其六,古代五声“羽”的别名。《尔雅·释天》:“羽谓之柳。”
  其七,量词。用法与“绺”相同。常用于描述头发、胡须之类的线状物体。《水浒传》第六十三回:“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
  其八,聚集。《集韵·有韵》:“柳,聚也。”《尚书大传》卷一:“秋祀柳毂华山。”郑玄注:“柳,聚也。齐人语。
  其中,第一至第四项的“柳”的意义至今仍被人们所运用,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第五至第八项则只处于古文之中,被进一步规范。
  六、研——柳之因
  柳,是大江南北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它就能在国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呢?为什么能在文化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生生不息呢?
  首先,柳本身附带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柳的自然特性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碰撞与交融,同样一棵柳,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便能得出不同的理解,情人看来是爱怜,离别的人看来是愁绪,失意的人看来是落寞。因此,在国人心中,柳已经进入了人文精神,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调和。
  其次,柳曼妙动人,楚楚生情,娇羞不已,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其生命力顽强,不矫揉造作,是植物中的一美人。因此,古往今来,描写柳树美丽的诗词以及借柳喻美好事物的诗词非常多。描绘垂柳,甚至是枯柳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不难看出,柳是符合人民审美观的。
  再者,她符合人们的价值需求。柳具有多种价值,而从文化这一角度来看,柳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扶弱、同情弱小的观点。杨柳枝条细长柔软,让人怜爱,给人以柔弱的美。因此,自然的,便引起了人们的关爱。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同情弱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帝王将相都已如此,平民百姓又谈何不爱柳呢?
  最后,她适应历史与时代的需要。柳,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植物。之所以被众人所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它适应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古至今,人们不分高低贵贱,借柳之名或直抒胸臆,或表决心,或追忆年华……与此同时,人们还挖掘了柳的深层含义,赋予了柳新的文化内涵。如今的柳还代表了生命力顽强之意。栽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栽到哪里就在哪里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也是时代的呼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一个表现。
  七、结语
  当然,时代背景、思维定势、社会地位、观点立场、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均影响了对柳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柳也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柳树本身的属性和人民所赋予的众多文化意义,使得柳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在灿烂的文化宝库里,柳文化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2]郑师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杨振良.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振玉,缪力.歇后语大全(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7.
  [6]刘蕊杏.“折柳赠别”民俗考略[J].安顺学院学报,2007.
  [7]田耿辉.浅谈宋词中的柳文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8]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柳欢(1984- ),女(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