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不可不谈的“柳文化”
作者:柳 欢
关键词:柳文化;词汇与固定语;时代背景
一、文化与柳的关系
文化,简而言之,便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包括物质生活的方式与精神生活的方式。在人类生活的不同角度与侧面,我们都能看到人类生活的历史,也能看到每一种文化的缩影。
众所周知,花木在自然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地方必然是凄凉、衰败、荒芜、死寂的所在。星移斗转,四季更迭,草木生情,鸟兽有意。在树木花草的自然习性中,不断挖掘着拟人化的精神品质,用语言形式沉淀下来,并在文人墨客的粉饰下增添了种种联想意义。花喻美女,兰喻君子,白杨喻伟丈夫,这正是文化在语言中体现。
自古以来,柳就被人们所重视,爱柳之士众多,咏柳之作不绝。在历史长河中,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柳文化。
二、读——柳之史
(一)柳
柳是形声字,木为形,卯为声。柳的本义指柳树。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条柔韧,叶狭长,开黄色小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柳树根枝叶药用价值的同时提到了柳树的命名:“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即:杨枝硬而上扬,柳枝软而向下垂。“秀发纷披千般柔,春风万里绿神州。”这首诗咏的便是柳。“柳树,望时扬眉吐气,静时娉娉婷婷,舞时婀娜多姿,眠时潇潇洒洒,别时依依袅袅,归时细雨霏霏。”风情万种,仪态万千,非柳莫属。
(二)柳的种类
杨柳是杨柳科属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约520余种,我国有257种。常见的有垂柳、旱柳、杞柳、水柳、银柳等,生长极快,3~5年即可成林。柳极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是保持水土、固沙护堤、园林绿化、绿色吸噪的优良树种。除此以外,柳树还是极具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及编织加工的好材料。
(三)柳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发展和作用
从旧石器时代有柳树的发现、殷商时期甲骨卜辞有“柳”的象形文字、夏王朝末期成书的《夏小正》有柳树的最早记载起,柳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柳不仅仅是美观实用的植物,更重要的是,它所赋予的人文气息及文化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通过柳,我们获得某些精神的需要,寄托我们对朋友的情谊,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柳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相当重要。正所谓,柳之理至深,柳之义至远。
三、写——柳之文
柳,永远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远望之,绿柳绵延,如烟如雾,因风赋形,仪态万千;近观之,垂柳依依,丝丝弄碧,倩影映水,随波荡漾,似梦似幻。正因为如此,柳也早早地进入了语言与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一)诗词歌赋
缠绵的柳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广阔的创作题材。早在2500年前,《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的记载。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出现的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中,梁简文帝《折杨柳》是第一篇咏柳诗。这一时期,入诗的柳多半带有惜别、伤感的意义。如:曹丕咏柳,在《柳赋》序中写到:“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而汉赋7篇柳赋中,诗人多借柳抒发个人的伤感思绪,部分也涉及惜别之意。但随着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在堤岸上多种垂柳,并御赐垂柳和他同姓,名为“杨柳”后,柳被广泛种植。白居易以隋堤为题作诗为证:“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也正是如此,柳树被关注程度及文化内涵大大超于前人,风格也由低沉的格调变得丰富多彩,清新明快。隋唐至明清以唐诗写柳最多:“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与此同时,不带柳字的咏柳诗,也出现得相当频繁。唐人郑谷的《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缕惹东风。”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处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寄郎船。”诗中女主人公愿将绵绵不尽的柳丝缠住心上人的船,永不分离。每一首诗,每一份心情,每一种境界。时至今日,“柳”仍在诗人的笔下轻舞飞扬。“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柳”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一篇深情。
这些关于柳的诗词歌赋已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一块瑰宝。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柳的品性、形态以及柳对人们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
(二)汉语与柳文化
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在词汇上有着极大的体现。一系列的词汇与柳诗一样,是伴随着柳的种植、贸易、观赏等这一主题文化而派生出来的柳文化现象。
1.词汇
(1)词。娉娉的柳树自然就有许多相关的词语来形容。描写柳树本身的就有柳叶、柳浪、柳枝、柳条、柳线、柳丝、柳絮、柳烟等;用柳进行生产生活的有柳编、柳罐、柳条包、柳琴、柳条帽等;借柳来形容春天的美好的,也相当常见,如绿柳、春柳、烟柳等;把柳树比喻成美女,甚至是歌姬、娼妓的,如柳腰、柳叶吊梢眉等;当然了,柳还有离别之意,如灞桥折柳、折柳等;将柳与风俗结合起来的有插柳、戴柳、射柳、惜柳及公主柳等。
(2)固定语。依据符淮青先生《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一书关于固定语的概念,固定语包括了大量的专门用语与熟语,以及一些习用词组。
“杨柳长了三年不必喜,柳树枯了三年不必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以及“柳树的屁股——坐下就生根”是对柳树生命力顽强的总结;“柳树叶儿发白,天将下雨”、“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以及“老柳树发新芽——回春”便是柳树对时令与天气的总结;“柳树棺材——白帮”、“柳树开花——没结果”、“柳条打水—一场空”、“柳条穿王八——一溜黑货”和“柳条篮子摇元宵——滚蛋”是对柳树特性的总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和“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便是对生活习俗的总结;“杨栽小,榆栽老,桑栽骨朵槐栽芽,腊月插柳是行家”、“清明柳叶焦,大麦吃力挑”与“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收一斗”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通过较短小精炼的概括性语言总结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产劳动经验以及对生产生活的认识,道理深刻,表现力极其丰富。
当然,含柳的成语也有不少,有借柳来形容春天美好的如柳绿桃红、柳烟花雾、柳媚花明等;描写社会阴暗面的,如柳户花门、柳巷花街等;形容人的容貌的,如:柳眼眉腮、柳絮才高、柳腰莲脸、柳眉星眼等。
就专门用语而言,有柳公权先生自成一派的“柳体”以及与颜真卿“颜体”,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后人合称为“柳筋颜骨”。作为地方戏之一的柳子戏(也称弦子戏),至今还在山东一带流传。
2.对联
除了相关的谚语、歇后语以外,柳联也被广泛使用。“联”是对联或楹联的简称。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