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帝王泪与太子泪(外一篇)

作者:鸣 弓




  其四,哭兵泪。还是唐太宗的事例。贞观十九年(645),唐朝征高丽受挫,战死者将近两千人。至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尽哀。其父母闻之,曰:“吾儿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两千士兵的性命换来皇帝两行泪,竟让士兵父母如此感动。唉,中国老百姓,咋就那么好说话啊!
  其五,作秀泪。流氓皇帝刘邦擅此道。汉高祖二年,刘邦至洛阳新城,纳三老言,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兵皆素缟。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项羽杀之,大逆不道!今寡人发兵,愿从诸侯王击项羽!哭义帝是名,吆喝诸侯替他卖命打项羽才是真。逾三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拿项羽头招降最后一支抵抗的楚军后,以鲁公礼葬项羽,亲为发丧,哭之而去。
  李渊的哭隋炀帝亦属政治秀。618年,隋炀帝被弑次月,消息传到长安,以唐王身分辅佐隋恭帝的李渊痛哭一场,嘴里还念叨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忠臣秀”表演才过一月,李渊就毫不客气地赶隋炀帝的孙子恭帝下台,自己当皇帝了。实际上,当初李渊太原起兵,就是冲着皇冠而来的,抬出隋炀帝的孙子做傀儡皇帝,不过是过渡策略罢了。
  赵匡胤于黄袍加身后,曾绝妙地表演了两面人角色,心里在笑,脸上在哭。赵率兵出征,至陈桥驿,借众兵之口造舆论,要求赵匡胤为天子,或止之,不听。天明,逼寝所,诸校露刃于庭,强求赵匡胤为天子。“武力威逼”,情不得已,黄袍加身,众列队欢呼“万岁!”瞅瞅神往久之的黄袍,瞧瞧可爱的将校,想想这戏剧性的一幕,赵皇帝心里乐开了花,可他脸上示人的居然是哭相,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
  其六,杀人泪。南齐明帝萧鸾,见先皇高帝、武帝之子皆已成人,而自家儿子尚小,担心身后儿子的皇位受威胁,于是发狠,定要在生前杀尽高、武之子,而他每次杀人,前一天夜里谋划既定,还要焚香火,并假惺惺哭几滴眼泪。
  武则天欲做第一夫人,须致前任第一夫人王皇后于死地,为此她不惜扼杀襁褓中的亲生女儿,而后哭得泪人儿似的,向皇帝诬告王皇后,一口咬定她是凶手,不由皇帝不信。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卒,述律后召集诸将及酋长难制者之妻,谓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问曰:“汝思先帝乎?”对曰:“受先帝之恩,岂得不思!”曰:“果思之,宜往视之。”遂杀之。这个述律皇后,哭着屠杀将佐,圈套设得又是那么巧妙,不能不令人惊叹。此条目后两例确切说应是皇后泪,不过,武则天后来做了皇帝,述律后在当时也犹如代皇帝,列入帝王哭也讲得通。
  其七,惶恐泪。刘盆子,这个土得掉渣的放牛娃,阴差阳错被拥上皇帝宝座,吓得直掉眼泪。尽管是个“摆设”,还得摆着,因为他姓刘,正宗“龙种”。放牛娃的“皇帝泪”还得流。一次,赤眉大宴,士兵们为争酒肉动武互斗,有伤者。维持秩序的头领带兵赶来,斩杀一百多人,刘盆子吓得战战兢兢,日夜哭啼,众官皆怜之。实在受不了这份惊吓,盆子按兄长刘恭所教,解玺绶,叩头曰:“……四方怨恨,不复信向,此皆立(帝)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路!必欲杀盆子以塞责者,无所离死!”因啼泣唏嘘。樊崇等不允,抱持盆子,带以玺绶;盆子又哭又喊,拼命挣扎也没用。可怜刘盆子,怀抱皇帝印,伴以惶恐泪,哭号叩头求辞职而不得,只能坐在龙椅上活受罪,度日如年。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因权臣逼迫,忧心被废,咏诗泣下沾襟。此类弱主面对强悍权臣,忧心忡忡而流涕的,史不绝书。十六国后赵开国君石勒,临终将太子石弘托付给权臣中山王石虎,嘱其“宜深思周(公)、霍(光),勿为将来口实”。石弘自知劣弱,视皇位为险地,哭泣着请求让皇位于石虎,未果。战战惶惶,勉强在皇帝座上坐了一年,石弘再次主动交权送印上门,被拒,流涕还宫;议禅让,石虎也不同意,谓:“弘愚暗,不可以君万国,便当废之,何禅让也!”尚武的石虎,更喜欢武力夺权,而和平接班因为不能炫耀武力,在他看来是“不好玩”,故断然拒绝。及弘废,群臣流涕,宫人恸哭——这正是石虎所预期的效果,让你等知道赵天王的厉害!有人质问石虎:为何“把臂受托而返夺之?”石虎答道:“吾岂乐此哉!顾海阳(弘被废为海阳王)年少,恐不能了家事,故代之耳。”
  南朝宋顺帝刘凖禅位于齐。王敬则以板舆(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迎帝。小皇帝吓得哭哭啼啼,不敢出,令升舆,帝收起眼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子家!”宫中皆哭。寻被杀,年十三。小小少年皇帝和泪说的这一句话,何其沉痛!
  朱全忠将唐昭宗用武力夺到手后,见其子德王李裕眉目疏秀,且年齿已长,必欲除之而后快,乃阴使宰相崔胤进言昭宗杀之。帝问全忠,全忠曰:“陛下父子之间,臣安敢窃议,此崔胤卖臣耳。”帝日忧不测,与皇后终日沉饮,或相对涕泣。帝谓蒋玄晖(此人系朱全忠派来专门监视皇上的)曰:“德王朕之爱子,全忠何故欲杀之?”因泣下,啮中指血流。待反对派打出“兴复”唐室旗号,朱全忠唯恐有变,密令心腹弑昭宗,反过来嫁祸他人;又矫皇后令,让太子李柩前即位,宫中恐惧,不敢出哭声。
  后梁末帝朱友贞,面对敌兵紧逼、前方失利的困境,日夜哭泣,召宰相谋之,郑珏请自怀传国玺诈降以纾国难。朱友贞曰:“今日固不敢爱宝,但如卿此策,竟可了否?”珏曰:“但恐未了。”不幸的是梁主可用的解围宝贝传国玺,也被他身边人偷出献敌了。最后朱友贞就只有一个选择:求人“断吾首”,砍掉脑袋。
  南宋度宗赵禥,即位时已四十三岁,除了耽于酒色,毫无作为。国家大事,悉委奸相贾似道。朝中大臣皆称贾似道“周公”,贾“周公”挟名自重,动辄以辞官吓唬皇帝,熊包赵皇帝吓得婉转拜留,乃至于一再涕泣挽留。实际上,这个贾似道恰恰是促使南宋灭亡的大罪人。如是君臣,南宋不亡才怪呢!
  其八,后悔泪。天子并不圣明,干的蠢事多了,自食苦果之日,他也会愧悔交加,泪流不止。唐玄宗励精图治,天下太平,于是骄逸享乐,喜欢谀词,奸相擅权,悍将谋反,终致国家大乱,他自己狼狈逃亡四川。亡命途中及归来后,这位盛世天子曾几次流泪。那是756年盛夏的一个黎明,李皇帝与杨贵妃姊妹、皇子、妃嫔、公主、皇孙和杨国忠等少数亲信率亲近宦官宫人,仓皇逃离京城,妃嫔、公主及皇孙在外地者皆委弃而去。日向中,皇上还没有吃饭,杨国忠买来胡饼供上充饥;百姓也送来粝饭,杂以麦豆。饿疯了的皇孙们你争我抢,抓起就吃,须臾一扫而光,犹未能饱。皇上给送饭的乡民付钱并表示慰劳,善良的百姓感动得泪水簌簌而下,李皇帝亦蒙面而泣。就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一位勇于讲真话的草民代表郭从谨对皇上说了一席大实话:“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请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远播。是以先王务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忠言,天下赖以平安。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皇上昏昧,不听忠言,把反贼视若宝贝,近臣阿谀,用假话讨得皇上欢心,今日之祸,完全是朝廷自食苦果。假如不是糟到今天这等模样,草民哪能和您老人家当面讲实话呀!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认:“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皇孙抢饭吃的一幕刚过,更大的悲剧接着上演:兵行马嵬,六军不发,一顿乱刀剁死杨国忠后,还要处死“祸本”杨贵妃——这不啻要李皇帝的命吗?李隆基并没有手拍胸膛站出来勇敢承担责任,而是“不得已,与妃诀别”,忍看宠妃被缢死,草草掩埋道旁。“可怜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尽管当时唐玄宗很无奈,很痛苦,甚至内心在流泪,但他听任杨玉环做他的替罪羔羊,仍然显得太自私太卑怯,不像个男子汉。入蜀后,玄宗欲公开改葬杨贵妃而不能,乃密遣人具棺椁另葬之。移葬中发现贵妃生前用物香囊,被带回献给玄宗,睹物思人,玄宗伤痛不已,老泪纵横,并命人画贵妃像于别殿,早晚瞅着画像,怎不感伤唏嘘。李隆基毕竟还是情种嘛。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