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帝王泪与太子泪(外一篇)

作者:鸣 弓




  唐睿宗本是一个恬淡的人,把皇冠看得不是那么重。面对复杂的政治矛盾,他更觉烦恼莫名,决计回避矛盾,于即位第二年四月便要让位于太子,因太平公主极力反对而未能实施。过了一年,睿宗以“传德避灾”为由,决计让位,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又竭力阻挠,讲了不可行的种种理由。李隆基闻讯,也迅速拜见皇帝,细问其中缘由,上谓“今帝座有灾,故以援汝,转祸为福”云云。太子坚决辞谢。睿宗则直言:你是孝顺儿子,为啥一定要等我死之后在灵柩前才即位呢?话说到这个分儿上,李隆基当时就泪流满面。
  还有一个祖母哭诉,不让孙子去当皇储的特例。清末,慈禧临殁,诏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皇储,令入宫,醇王太福晋大哭说:“既杀我子,复杀我孙,虽拥皇帝虚名,实等终身圈禁耳。”这位老祖母深谙内幕,她已经“奉献”了一个儿子(光绪帝),说啥也不愿看着人再把可爱的小孙子送上帝制祭坛,她紧紧抱住溥仪不放。最后当然还得按老佛爷生前谕旨办。
  做了太子,哭有时也要受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崩。太子李治拥长孙无忌颈,号恸将绝,无忌为之拭涕,请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哀号不已,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秘不发丧。及太子入京乃发丧,宣遗诏,太子即位。你瞧,老皇帝死了,真如天塌地陷山崩,举国如临大敌,太子面对逝去的亲人,欲痛哭而不能,他需要处置大事安定内外,以确保皇位不落入他人之手。盯着帝座的眼睛本来就多,老皇帝之死引来政局大震荡并非鲜见。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孙无忌所言有理,身为太子,就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尽情哭泣,而首先要紧盯权柄。这权柄,该抓的时候没抓住,只能怪你无能;但若欲图提前接班,那就叫“谋大逆”,罪在十恶不赦之列,即使是别人建议,那敏感话题亦足以令太子颤栗流涕。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有个叫段志沖的平民请唐太宗交权给太子,朝臣强烈要求处死这个姓段的,唐太宗倒没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一笑了之,可太子李治听说后却忧形于色,发言流涕,用清泪来洗清自己,表明决无提前接班的意思。太子知道,这事闹不好,非但接班不成,小命都难保!
  有俗语云,笑比哭好。我读史书,印象却是哭比笑多。小民血泪相伴的日子不必说,帝王也是泪眼多多。从绞尽脑汁谋位夺权,到高度警惕保皇位,随时准备应付包括老婆儿子在内的反对派的篡逆阴谋阳谋,再到煞费苦心挑选培养接班人,提心吊胆的临终托孤,还要面对后宫妃嫔的争风吃醋,撒娇流泪,时时都有迫使老倌流泪的条件。君临天下的皇帝实在不好当,高处真的不胜寒呀!所以然者何?制度使然。在现代政治民主制度运行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非常太上皇——安禄山
  
  写过一篇读史随笔《透视太上皇现象》,在《书屋》刊出后,网上转帖之热,很出乎我的意料。文章做出,当时的自我感觉,正如后来某大网站转载此文的评介语所称,是“史上太上皇挨个数”了;然而很快就发现,由于读书不细,还是“数漏”了一个,此人便是怀着“赤心一颗”而反叛朝廷、大奸似忠的安禄山。
  安禄山是在非常时期被非常规地“尊为太上皇”,故题如上。这要从他称帝说起。755年,安禄山正式起兵反叛,很快就攻陷东都洛阳,西攻潼关受阻,安禄山便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春正月,急吼吼地称起了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安禄山本来就腹大垂膝,活脱脱一个肥猪肚,行动不便,做了至尊,更是声色自娱,深居简出。由于目疾严重,视物困难,加之患疽,脾气暴躁,动辄箠楚臣下,甚至诛杀,整得人人自危。挨打最多的是贴身侍从李猪儿,甚者,连心腹谋士居中用事的严庄亦不能幸免。做了皇帝的安禄山,又打算立宠妃段氏所生庆恩为太子,以取代安庆绪,安庆绪亦惶恐不安,担心被杀。于是,安庆绪、庄严与李猪儿密谋,连夜暗杀安禄山于卧榻,并于床下就地掘坑掩埋。训诫宫中,皇上死讯严格保密,绝对不准外泄。次日,由庄严出面宣告:皇上病重,命立安庆绪为太子;接着,安庆绪迅速即皇帝位,尊安禄山为太上皇。这一切如仪进行完毕,才公开发丧,宣布老皇帝已经死了。此时距安禄山称帝刚刚一年。
  安禄山这顶“太上皇”帽子戴得最是奇特,纯粹是为了掩人耳目的骗局。有了这假戏真唱的过渡,弑父篡逆就变成名正言顺的公开接班,也避免了因为老皇帝之死可能引发的政局动荡。众所周知,老皇帝死了,称作“山陵崩”,后事处理包括发丧时机的确定,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大动荡,真的“山崩地裂”了。第一个大皇帝秦始皇死在巡游途中,胡亥、赵高们不惜尸体发臭,用车载臭魚伴行以乱人嗅觉的办法保密,直到匆匆赶回首都,一切部署停当才发丧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