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白色旅馆(下)

作者:D·M·托马斯作袁洪庚




  第四部疗养地
  
  1
  
  1929年春天,伊丽莎白·厄尔德曼女士乘火车由维也纳去米兰。她特许自己奢侈一次,买了头等票,这样抵达终点时仍旧精神抖擞。一路上她多半是独自坐着欣赏沿途的风景,不时看看杂志,或闭上眼睛小声练习应邀去演唱的角色。车厢里基本是空的,吃午饭时她发现宽敞舒适的餐车里只有她一个人。众多的侍者围着她转,反倒使她紧张起来。她匆匆吞下食物,回到自己的车厢。
  火车在蒂罗尔①的一个小村子停下,车站仅仅是一个月台而已。厄尔德曼女士起初以为车上一定有一位大人物,因为月台上人流滚滚。后来,她心烦地看到人们都背负着沉甸甸的背包、拎着箱子,这才悟到他们都是游客。他们一窝蜂似地涌到车上,二等车厢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他们便涌入头等车厢。五个背着背包的男女硬挤进她乘坐的包厢,她连忙把自己的东西放到行李架上。连走廊上都是人,全靠着门窗站在那里。人们忙着先把背包和滑雪板放到厄尔德曼女士头顶的架子上,然后再坐下来。她觉得这些人肥胖的身躯把她挤到角落里了。他们穿着那么多衣服,看起来像怀孕了,连那三个男人也是如此。他们土里土气地高声说话,大笑,正像是一伙一道出门度假的挚友,这时也不免把圈子外的人视为不受欢迎的人。置身于这一堆肥肉中,厄尔德曼女士开始出现轻微的幽闭恐怖病的症状。她脑海里浮现出这个词以及相关的意象,便起身朝门口走去,一边道歉一边跨过这伙人的腿。
  十分不巧,这时她忽然想去卫生间,朝走廊两侧望望,她准得费很大力气穿过挤在一起的人群,许多人高高在上地坐在背包和箱子上。距她只有几码远,有一个年轻人注意到她焦急的目光,礼貌地打手势叫她过去。她苦笑着摇摇头,像是在说:值不得费这么大劲儿,我可以再等一会儿。那年轻人也报以微笑,他理解了她的意思,觉得很有趣。看见他站在一扇打开的窗子前的一片小小的“空地”上,厄尔德曼女士挤过去站在他身边,把脑袋伸出窗外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她感到舒服多了,便靠在一个包厢的玻璃窗上。年轻人问她是否介意他抽烟,她回答说不介意,他就从烟盒里取出一支递给她。她谢绝了。年轻人便说,看得出来,如今抽烟的女士多起来了,难道她就从未想过要抽一支试试。她说是啊,年轻时她也喜欢抽烟,后来怕伤害嗓子,戒了。说完她马上后悔了,因为这会引起对方的好奇心,引来问题,而她的回答可能会使对方认为她在炫耀自己的才华。不出所料,他马上问到这些事,她承认自己是职业歌唱家,正要去米兰,要在那儿的一家歌剧院里演唱。对,不错,是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这使年轻人大为感兴趣,他打量一番她那张相貌平平、已有皱纹的脸,认为眼睛和嘴唇颇具魅力,试图想起是否在报上看到过她的照片。他说他是学地理的大学生,不懂音乐,不过大家都听说过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她一定是一个“大牌明星”。女人笑了,使劲儿摇头,她笑的时候倒有几分迷人。她说:“我想没有那回事!我只不过是临时替代别人的。也许你听说过塞列勃利亚科娃吧?”年轻人摇头。“嗯,她是一个了不起的歌唱家,一直在唱这个角色。不巧她从台阶上跌下去,摔断了胳膊。预备演员还不够水准,他们为难了。你瞧,这出戏是俄语的,却没有几个能用俄语演唱的女高音,能唱的又在几个月前就确定了演出日程。他们想来想去,我算是唯一能上场的人,”她咯咯笑道,眼角出现了皱纹。她欣赏自己发自内心的谦虚态度,也乐于摆脱自命不凡的错觉。
  年轻人咕哝了一句什么,表示不同意她的说法。她又强调道:“真的!这是我得到这个角色的唯一原因。我没有什么好烦恼的。我觉得这样已经是很幸运了。我已快四十岁了,不会好到哪儿去。我要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而且角色不错,这就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说完,她愉快地耸耸肩。
  接着她把话题引到年轻人身上。他说今年夏天他要参加毕业考试,以后希望在罗马找一份教书的工作,在那里同女朋友结婚。眼下他就是去看她的,在此之前他在山区登山、滑雪、露宿在星空下,度过了一周盼望已久的假期。他觉得精力恢复了。她追问他度假时可有过什么有趣的经历,却失望地发现谈到登山时的心灵感受,他几乎没有什么话说。他说,他最大的心愿是攀登上少女峰②,不知怎地,厄尔德曼女士觉得这很好笑,但是她忍住不笑出来,只是一本正经地点头,听他说那有多么艰难。
  火车穿过蒂罗尔地区明媚的湖泊和肥沃的山谷,隆隆响着钻进一个隧道,无法再交谈了。火车在山洞里行驶了许久,他们两人在这段时间里都想到,其实两人并没有多少共同点,因而没有必要再谈下去了。于是待车厢里明亮起来,他们都不再说话。后来厄尔德曼女士开口说她最好还是冒险去一趟洗手间。她费力地挤回来时从年轻人身边擦过,两人互道了一声再见,祝愿对方运气好。她坐回拥挤的座位上,凝望着窗子,而不是透过窗子上的玻璃望窗外,因为大雨哗哗地打在玻璃上,什么也看不到。
  好在到了下一站火车进入了意大利国界,又挂上了几节车厢。列车员走过来,要二等车厢的乘客腾出他们在一等车厢里占据的座位。厄尔德曼女士松了口气,又可以舒展一下四肢了。她想最好还是把乐谱完整地复习一遍,反正有的是时间。但是第一首合唱曲中歌唱的是疲惫的农民收割后归来的情形,令她昏昏欲睡,再也读不下去。火车驶入米兰市郊,她心情紧张起来,得努力克制呼吸困难的毛病。她站在镜子前梳头、补妆,担心他们会突然觉得她年纪太大,不能演那个年轻姑娘的角色。她想象接到她以后这些人脸子沉下来的情形。
  即使前来迎接的人有这种想法,他们也掩饰得很好。一位驼背、秃顶的高大男子迎上前来鞠了一躬,自我介绍说他是艺术总监方梯尼先生。他那矮矮胖胖、穿戴很复杂的太太上前行了屈膝礼。厄尔德曼女士同其他四五个人也握了手,她太慌张,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接下来,照相机的闪光灯弄得她睁不开眼,方梯尼先生和其他人半拥半抱地带她穿过一群准备好笔记本、提出一大堆问题的记者。下车时一阵忙乱,热闹中她把一件行李遗忘在车上了,总监手下的一个随从又跑回去拿。最后大家终于走出了车站,有人替她打着一把伞,以免她遭雨淋。他们请她登上一辆豪华轿车,驶往市中心的一座旅馆。那儿另有一批人在恭候她到来,给她献上一大束鲜花。方梯尼先生生怕累坏了这位替补上来的明星,替她开出一条上电梯的路,又亲自带她来到三楼的套房,为她提行李的听差和行李搬运工跟在身后。方梯尼先生吻了吻她的手,说她必须休息几个钟头,到八点半他会打电话来约她吃饭。豪华的套房里剩下她一个人了,她颓然倒在沙发上。宽敞通风的客厅简直就是为皇后预备的,到处都摆着插满鲜花的花瓶。她脱掉衣服放水洗澡,躺在浴盆里,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纵容和娇宠,因此担心表演不够水准,不配得到这样的款待。
  穿好吃晚饭的衣服,她坐在俯瞰繁华大街的窗前写字台前,给维也纳的姨妈写了一张明信片。她写道:“亲爱的姨妈,窗外正下着大雨,我的套房里却摆着鲜花。对了,是套房!他们把我当成大人物款待,我都受宠若惊了。我说的还不只是那些鲜花!我简直无法面对晚宴,更不用提明天的彩排或正式演出了!我会跌到楼底下去、摔断一条腿的。爱你的丽莎。”
  宴会桌上堆满了鲜花、银质餐具和刻花玻璃酒具,了不起的塞列勃利亚科娃也坐在那里,苗条、美丽、举止典雅大方,虽然她的一只手臂吊在颈上。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高音之一,才刚刚三十出头。她原来预定昨天就要回苏联去,后来又决定留下来为她的接班人祈福,祝她顺利。这位大明星的好意令丽莎大为感动,塞列勃利亚科娃还说她是厄尔德曼女士的歌喉的狂热崇拜者,曾在维也纳听过一次厄尔德曼女士演唱的《茶花女》。那是她第一次出国演出,当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演员。
  她的善意和令人愉快的性情使丽莎轻松了。她说起话来很好笑,她讲了从斯卡拉歌剧院的台阶上摔下来的事,以及如何努力继续演出。她干巴巴地说:“观众又是笑又是起哄,我就明白这是白费力气。”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心目中浪漫的青年女主角达吉雅娜①吊着胳膊唱戏的现实,尤其是剧情延续了好几年。当时一位主要的评论家称赞塞列勃利亚科娃有勇气,同时也对沙皇俄国可怜的外科手术标准表示关切。
  方梯尼先生叹了口气,摊开双手道:“于是我们试着启用预备演员。结果很不妙,不出三个晚上我们的剧院里就基本上没有观众了。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大家对你来演出都非常关注。”
  他在这一点上费了这么多口舌,人们会得出一个印象,认为塞列勃利亚科娃只是名列第二的演员,遴选委员会始终真的想让厄尔德曼女士出场。丽莎带着怀疑的态度笑眯眯地倾听这番恭维,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想法,认为她唱达吉雅娜完全可以唱得同塞列勃利亚科娃一样出色。她也不再为自己的年龄担忧,因为宴席上的第四位人物比她想象的还要老,他是俄国来的男中音,丽莎早已听说过他的大名。维克托·贝伦斯坦头发全白了,已有五十多岁了,他在剧中演奥涅金。他开始发胖,气色也不好看,正透过角质边眼镜打量着她,和善地品评这位新来的女主角。丽莎也在观察他,想到幸好自己只是作为中介传达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普希金的诗句,在真实生活中她是不可能爱上这样一个男人的,虽然他很友善,也挺吸引人。他身上最迷人之处就是他的手,歌喉当然除外。同身体其它部分相比,这双手更纤细,既有男人气概又温柔,富有表现力。他那修长的手指甚至在切牛排时也充满柔情蜜意。
  同塞列勃利亚科娃一样,他也对丽莎的歌喉深表钦佩,很高兴她能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这个角色。他曾听过她灌的一张录制得不太好的唱片,是舒伯特的曲子。可是丽莎从未出过唱片,也就将实情告诉他。他不知所措,窘迫得脸都红了,便全神贯注地去对付那块坚韧的牛排。
  他和塞列勃利亚科娃(人们执意叫他们维克托和薇拉)都是基辅歌剧院的,丽莎便把话题很快转到那个美丽的城市上来,那儿还是她的出生地呢。她的生平简介中未曾提及此事,这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维克托乘机恢复了镇定。丽莎解释道,她才一岁时就离开了那里,除了几次短期度假的感受就没有多少体验,不过她对那个城市总体印象不错。两个俄国人争先恐后地表达他们对那个城市的眷恋之情。当然,早先情况很糟糕,不过现在已慢慢好转。他们能到米兰来就是一个进步的迹象,以前他们出国旅行都是随团体出发,组织上控制得很严密。
  薇拉问:“难道你就不想回来吗?你不想家吗?”
  丽莎摇头道:“我甚至说不清楚哪儿是家。我出生在乌克兰,可我母亲是波兰人。我听说我还有一点吉卜赛人的血统!我在维也纳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你们说哪儿是我的家!”众人点头表示理解,说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些事情。薇拉是列宁格勒人,而维克托是格鲁吉亚人,他们当然也都是犹太人。“只是民族,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薇拉急忙补充一句。显然是担心方梯尼先生觉得自己插不上话,她问他的家乡在哪里。他说:“斯卡拉。”大家都笑起来,维克托提议为主人的家乡、美丽的斯卡拉歌剧院干杯。
  从此餐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薇拉表现出一种不露声色的幽默,而丽莎把自己的机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她自己和众人都大吃一惊。借着酒劲儿和亢奋的情绪,她讲了几则荒诞但是真实的趣闻轶事,逗得大家大笑不止。维克托·贝伦斯坦正听着厄尔德曼女士讲故事便不停地咳嗽开了,把酒洒在地上。
  塞列勃利亚科娃警告他不要喝得太多,第二天早晨排练时他要演唱,必须避免宿醉。她对丽莎解释道:“他喝牛奶都会醉。”维克托反驳说,那是胡说八道,他一辈子从来没有喝醉过。薇拉向上翻翻白眼,维克托推开喝了一半的酒杯,叹口气说:“你说得对!”塞列勃利亚科娃拍拍他的手表示赞许,维克托也做出回应,握住她的手抚摸一番。他们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情深意长地微笑着。见此情景,丽莎便得出他俩关系非同一般的结论,开始她以为那不过只是友情。他们在同一所歌剧院一起共事过好几年,结下同志情谊,现在又一道置身于异国他乡。不足为奇,他们用俄语探讨谈话中该用哪个意大利语的字眼或词组时彼此之间以亲昵的第二人称“你”相称,却不用“您”。过了一会儿,维克托已有几分醉意,丽莎看得出来这两个人在相爱。她略感惊讶的是,这位有一张白玉无瑕的鹅蛋脸、绿眼睛瞟来瞟去、留着长长金发(正像她的名字,闪闪发亮)的塞列勃利亚科娃居然心甘情愿地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好多岁、并不十分出众的男人。人的审美观真是很难说得清楚。
  丽莎的发现使自己不快,她也不明白原因何在。那当然不是假正经,她也知道塞列勃利亚科娃已结婚,从各方面看贝伦斯坦也已成家。也许那是由于他俩亲昵起来完全不避人,比方说他们同方梯尼先生道过晚安、跨进电梯,薇拉闭上眼睛,头靠在维克托·贝伦斯坦肩上。她的胳膊碍手碍脚地吊着,令他们无法挨得更近。维克托揽着她,抚摸她的秀发。他们在二楼走出电梯时同她道了声晚安,他仍搂抱着塞列勃利亚科娃。
  丽莎回到安静的套房里,身边摆满毫无意义的鲜花,她感觉到孤独、消沉。卸装就寝时,她发现脸上又添了一道皱纹。她几乎没有睡着,早早就下楼去吃早餐,那时尚未开饭。维克托和薇拉一道进门时,她正在喝最后一杯咖啡。
  方梯尼先生来接丽莎去歌剧院,他指着门厅里那一堆箱子和帽盒说:“都是首席女主角的。你瞧,她出门是不带什么行李的!”他预定一看完彩排就搭中午的火车上路,恳求丽莎准时到场。丽莎激动不安,胸脯一起一伏的,听了这冷嘲似的评论只是笑笑。她出门来到春天暖洋洋的阳光下,坐进那部豪华轿车,歌剧院就在两个街区以外。她竟忘了达吉雅娜的开场白,只得瞧一眼乐谱,看看她究竟是怎样说的。
  她的更衣室里摆的鲜花更多,人们簇拥着她直奔试衣室,花了一个钟头把她塞进薇拉的戏装,感觉就是如此。她从未受到过明星的待遇,因此被弄得眼花缭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得听凭别人把她像一只蜂王似的推来搡去,任意摆布。那些漂亮的戏装需要剪短,有好些地方又得放长。接着人们又匆匆带她去化妆室,抚平皱纹,让脸上的皮肤像年轻姑娘一般光鲜,与此同时裁缝飞快地改好了她的戏装。咖啡灌进她的喉咙,她自己又被人裹进衣衫里。他们对她发型呆板、已显露出银灰色的长发看不惯,非常看不惯,不过今天他们会替她找一顶假发对付一晚。女人们对她的油性皮肤也颇有微词,她已大汗淋漓。她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皮肤油腻、易出汗,尤其是在心情紧张时。
  接下来,她上台亮相了。乐队的乐师、合唱队的成员、一群拍马屁的人,以及七零八落坐在前排座位上的人(塞列勃利亚科娃也在其中)为她鼓掌。扮演连斯基的是一个英俊的意大利青年,命中注定要在与奥涅金的决斗中再次倒下,他上前吻了一下丽莎的手。最后一幕里溺爱她的老公也效法他,这位亲王由一个留胡子的罗马尼亚中年汉子扮演。方梯尼先生还把她介绍给乐队指挥,那人像一只黄蜂那么尖刻,因不倦的精力和才华横溢而出名,令丽莎望而生畏。他已年过六十,举止言谈仿佛在说:“他们凭什么要把瘸子和老妇人强加给我?”他用不连贯的德语(只有他自己才懂)简明扼要地做了说明。她还走过去与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握手。奥涅金冲着她笑,她点点头表示已做好了准备,可以开始。除了她妹妹奥尔佳和拉丽娜夫人以外,大家都匆匆离开舞台。指挥举起了指挥棒。
  过了一会儿他敲敲乐谱架要大伙注意一处错误,只斥责了演奏木管乐器的乐师。他简短地嘟囔了一句称赞丽莎的话,而坐在前排的塞列勃利亚科娃已经在点头夸奖她了,还竖起了大拇指。彩排进行得很顺利,她的表演显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是一经指出她马上便能改过来。她还得学会如何配合其他演员的动作和手势。早上的排练结束时维克托对她说:“那很快就会好的。谁都看得出来你是天生的演员,你的动作敏捷,像跳芭蕾舞的。哦,当然啦,你本来差一点儿就成了芭蕾舞演员!看得出来。最要紧的是,你会唱歌!你能来真是好极啦。”薇拉急忙冲上舞台,用那只未受伤的胳膊热情洋溢地拥抱她。她用俄语说:“好极了!好极了!”承认读信的一场戏令她潸然泪下。“我还是第一次作为观众听这出戏呢。”
  她的溢美之词使丽莎大为感动,甚至想不到该谢谢她。她还没有从剧情里走出来,那是临近终场的一刻,当时她眼睛里满含热泪。她告诉懊悔不已的奥涅金她仍旧爱他,但是他回复得太晚了,她不能违背自己的婚誓。唱到“那时幸福似乎即在眼前,它就在眼前”这一句时她不由得想到圣彼得堡的一个学生,她像达吉雅娜爱上奥涅金那样全心全意地爱他。同奥涅金一样,那个年轻人抛弃了她的爱,以及她慷慨大度奉上的礼物,压抑他自己的高尚欲望,转而去追求一个梦,一个关于自由的幻觉。唱到这里,丽莎又回忆起这一段不寻常的往事,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一时间她甚至唱不下去了,非常生自己的气。人们希望观众流泪,但歌剧演员一定要保持冷静,不应哭泣。
  不过想到自己相当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巨大障碍,她又感到高兴了。指挥满意地冲她点点头,方梯尼先生嘴上说“太妙了!”却做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首席小提琴手莫罗先生用琴弓敲了敲琴身,表示赞许。乐队里还有几个人也拍手叫好。此后,大家都去喝饮料。下午预定还有一次排练,薇拉和维克托邀她一道去后街他们最喜欢的一家小饭馆。那里不用等候就能吃到又好又便宜的饭食。薇拉说她不打算搭中午的火车走了,听了丽莎的演唱,就是用野马拽也别想在今晚的演出前把她从米兰拽走。维克托十分高兴她能改变计划,当着众多舞台工作人员的面拥抱她,使劲儿吻她的香唇。
  丽莎一边吃便饭一边征求他俩对她的演技的意见。他们提了几点建议,丽莎觉得都很好,她纳闷的是自己为何没有想到。
  正谈得高兴、想出不少办法之时,出了一件煞风景的事:一个憔悴、衣着褴褛的孩子来到桌旁,伸手讨钱。他脸上有疤痕,像是生过什么见不得人的病。侍应们正要赶他出去,丽莎却一定要把钱包里的零钱都给他。她最受不了的就是看着孩子受罪,她刚结交的朋友黯然表示深有同感。维克托说,这就是苏联的前途所在。“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不平等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但是我们的最终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薇拉也同意他的说法,丽莎听他们侃侃而谈,为他们执着的热情所感动。他们谈下去,谈到音乐和政治,不过主要是谈音乐,一直谈到回去参加下午的排练。薇拉告辞,说她要回旅馆休息,于是奥涅金和上一任达吉雅娜免不了又有一番缠绵,丽莎觉得不好意思,便扭过头去。
  第一天晚上首次演出,幕一拉开丽莎就一点也不感觉紧张了。唱到“那时幸福似乎即在眼前,它就在眼前”这一句时她不再受到自己感情的干扰。相反,她越来越适应贝伦斯坦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手势,能够自然而又愉快地配合。谢幕时观众掌声热烈,虽然还未达到情绪激动的地步。回到后台,众人都拥上来祝贺她演出成功,不过最令她动心的是奥涅金的无声致敬。他拇指和中指相接,构成一个圆圈,似乎在说:“成功啦。我们会一帆风顺的。”她真诚地说他唱得好极了。排练时她还说不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他的歌喉,正式演出时却渐渐为之倾倒。他的声音已过了巅峰,他自己当然也明白,但是衰老造成的沙哑反倒增添了他歌喉的魅力,使它更显得情感丰富。他对她的褒扬不以为然,耸耸肩表示并不满意,说:“那已是昨日黄花啦。我再也唱不出最高的音阶了。这已是我的天鹅之歌了。”塞列勃利亚科娃抓住他的胳膊说:“你胡说!”
  他弯腰贴着丽莎耳边道:“我们在我们的套房里安排了一个小小的聚会,庆祝你首场演出成功,也是为薇拉送行。你一定要来。”我们的套房!这厚颜无耻的说法使她吃了一惊,她希望在这类事情上谨慎些。她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感觉到自己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中,这种感觉原本在三个小时前就会产生的。喝杯酒有助于松弛神经,于是他们卸过妆后挤进车里,飞速回到旅馆。“他们的”套房在二楼,比她的更宽敞、雅致,四周也摆放着鲜花。很快屋里就塞满了人,拥挤不堪,空气中弥漫着烟味,人声鼎沸。侍者端着摆满酒杯的托盘飞快地穿来穿去。
  几杯酒下肚,丽莎对维克托说,她十分担心自己年龄太大,演不好这个角色。维克托哈哈大笑起来,说在基辅,上一位与他合作的达吉雅娜得坐在轮椅里上台!不过他自己倒是有史以来最老的奥涅金!“你风华正茂。多大了?三十五还是三十六?嗯,三十九岁还没有到盛年呢,你可以很容易地让人认为你只有十八岁,没有多大差别。真的,真的,我真这样看!可是一个五十七岁的白发老头演一个只有二十八岁的小伙子,那才是叫人不敢相信呢!好在意大利人从小就受到一定要相信奇迹的教育!”说到这里,他又大笑起来。
  薇拉悄然而至,丽莎对她复述了这个玩笑。薇拉说:“宝贝儿,你仍像童子鸡一般嫩呢!真的,你的声音比我在维也纳听你演唱时好多了,那时我就很欣赏你的歌喉了。你一定要到基辅来。对不对,维克托?我一到家就会给总监说你的事,他当然已经听说过你的大名。我想他一定会迫不及待地邀你来为他唱。你一定要跟我们住在一起,虽说我很快就要生孩子了。”说到这儿她的绿眼珠放射出异彩。“真的,不过这是一个秘密,只有你和维克托知道。所以请你不要告诉别人。这也是我要回家的原因,我要休息,虽然我不愿撇下维克托。照顾照顾他,好吗?我们为此非常高兴,我甚至庆幸自己摔断了胳膊,虽说原本可能会摔得很重。”她的笑容忽然消失了。“你瞧,反正我是没法唱完这个演出季节的。我原想我会舍不得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哪怕是临时的,现在我却发现我并不在乎。我一生还没有这么快活过!等你到来时我就该有一个小宝宝了。”
  她的欢乐也感染了丽莎,维克托羞怯地咧着嘴笑。丽莎想,道德问题与她无关,她只知道他们对她友善大方,她也非常喜欢他们。她捏捏薇拉的手,说自己真为她开心,也乐于去看他们,即使不能在歌剧院演唱。但是他俩坚信那不成问题,人们会张开双臂迎接她的到来。刚说到这里,方梯尼先生急急忙忙地带她去见歌剧院的两位富有的赞助人,这是两个老太太,浑身的骨节像干枯的树叶似地瑟瑟作响,滔滔不绝地跟她说个没完。后来总监大喊着要大家安静,她才得以脱身。吵嚷声渐渐静下来,总监开始口齿不清地向杰出的厄尔德曼女士致词表示欢迎,对不同凡响的塞列勃利亚科娃离去深表遗憾。大家纷纷举杯祝酒,一饮而尽。尖刻的指挥要首席女主角临别前唱一首曲子,众人欢声附和。有人拉着塞列勃利亚科娃走向钢琴,她越是推辞众人的喊叫声就越响。指挥德洛伦茨早已迫不及待地坐在钢琴前了(是三角钢琴,每个套房里都有,丽莎屋里也有一只)。
  最后,这位美貌的歌剧明星听凭别人把她推到房间另一端,臂上的白色的绷带同简洁的黑真丝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倒也雅致。她费力地穿过一群朋友和崇拜者,同德洛伦茨交谈了几句。于是德洛伦茨弹奏起舒伯特《音乐颂》安详而熟悉的序曲,女高音随即引吭高歌,歌声婉转动人。他们不肯让她唱过一首短歌便就此罢休,于是她又为大家唱了一首激昂的乌克兰民歌,破烂不堪的谱子是维克托为德洛伦茨找来的。悦耳的旋律由重复而又不断变化的环节串在一起,每一节唱词都像水晶玻璃般晶莹剔透,充满对肥沃故土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最后一句归于静寂后听众会发誓说她的歌声仍在回荡,这一次是在人们心中。大家深受感动,竟然忘了鼓掌。指挥的个头很矮,他起身踮起脚尖吻了吻她的双颊。
  丽莎感到很不舒服,薇拉唱歌时她觉得简直无法再在屋子里呆下去。有一阵,呼吸很困难,气上不来,她以为自己就要死了。那与她无意间听到的那句话无关,薇拉唱完舒伯特的序曲后,一个乐队成员对他身边的人说:“这才叫金嗓子呢。”她并不嫉妒薇拉,她明白自己无法与那样的美妙歌喉攀比,那是她永远渴望聆听的、近乎无懈可击的歌喉,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甚至比仙乐更动听。她不仅崇敬塞列勃利亚科娃,也喜欢她,甚至有点爱上她了,就在这一天之内。
  当然,她感觉不舒服的部分原因是屋里太热、有烟味、吵闹、人们的身体紧贴在一起。但是还不仅限于此,还与薇拉宣布自己要生孩子有关。薇拉刚刚兴高采烈地说出自己的秘密,她便开始感到透不过气来。出于某种原因,这使她极度不安。薇拉一唱完那首民歌她便走上前去,上气不接下气地感谢她唱了如此美妙的一首歌,也感谢她安排了这个聚会,不过现在她得去睡觉了,烟雾已经妨碍了她发声。“你不等看过报纸吗?”薇拉失望地问。
  独自呆在她的套房里,地毯下隐约传来嗡嗡的说话声,丽莎猛地推开一扇窗子,大口吸进晚间凉爽的空气。她觉得好些了。也许,我是一个怨天尤人的老姑娘却不自知?她这样想着,脱衣睡下。她睡得仍旧很不好,翻来覆去睡不着。待到曙光透过窗帘时她才入睡,梦到自己站在一条很深的战壕边上,战壕里摆满了棺材。她看到薇拉就躺在正下方,透过玻璃棺盖看得到她绷直的赤裸身体。她置身于一队送葬者的行列中,为薇拉之死感到悲痛,这时头顶响起隆隆声,她知道就要发生滑坡了,她会被埋在下面。就在这危急关头,电话把她唤醒了。是薇拉,问她身体可好,他们看到她昨晚喘气费劲儿,有点心烦意乱。丽莎解释说她被唤醒时正在做噩梦,真该感谢薇拉。
  “好啦,忘掉你的噩梦吧。我们刚刚让人把报纸送上来,剧评精彩极啦!真的!你当之无愧。我们就要下楼去吃早饭了,我乘的那趟车还有不到一小时就要开。快来一起吃吧。我们会把报纸带下去。维克托想要跟你打声招呼。”停顿了一会儿,丽莎听到维克托以浑厚的声音道了声早安,以后就挂断了。丽莎觉得快活多了,她跳下床,冲进卫生间,很快穿好了衣服,赶在朋友们之前先来到早餐厅。他们给她看报纸,已翻到了剧评那一版。她还没有来得及读,薇拉就按住她的手说:“记住,这儿的剧评家爱挖苦人。不过你要相信我,这些已算是好评了,比评论我的文章还好些。是不是,维克托?”维克托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在丽莎看来,这些根本不是什么好评。一位音乐评论家写道:“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一条胳膊的塞列勃利亚科娃也比两条胳膊的厄尔德曼强。”另一位则认为她的歌喉“生硬而且带有乡土气”,演唱时滥情成分多于真实感情的流露。诚然也有一些比较公允的评论,说她“能够胜任”、“进行了勇敢的尝试”、“达吉雅娜读信的一场戏做、唱都很动人”、“具有表演潜力”。为了加重语气,薇拉拉着她的手使劲儿捏了一下,恳求道:“相信我,出自米兰剧评家之口,这已是高度赞誉了。”他们都看出她很苦恼。
  但是令她不愉快的并不是这些评论,那些看法也并不十分糟糕。事先已有人告诉她,米兰的剧评家就是这样的,她知道薇拉说的也是实情。她不过只是吃了一惊,所以很生自己的气,气自己竟然如此愚蠢。一位评论家写道:“贝伦斯坦—塞列勃利亚科娃这对搭档在音乐和表演上的配合都十分默契,这显然应归功于他们在基辅歌剧院的长期合作。不用说,这也是由于他们是夫妻。”丽莎这时才想起她最近是在哪里看到维克托的名字的,是在一篇介绍塞列勃利亚科娃的文章中。塞列勃利亚科娃当然只是她的艺名,现在这一点已看得很清楚了。她为什么会草率得出错误的结论呢?后来她发现,这明明白白地写在刚到米兰时方梯尼先生给她的节目单上,但是不知怎么搞的,她竟没有注意。
  喝下口中的咖啡,薇拉跳起来抱住丽莎吻了一下。她丈夫替她围上一件在颈部系扣子的无袖外套,她对丽莎说期望明年在基辅见面。“别来送我。吃你的早饭吧。祝你好运!我们会保持联系的!”
  适逢第一个休息日,丽莎到大教堂去望弥撒。那座宏大的建筑使人感到压抑,她决意不再去了。它太单调了。她情愿做处于边缘的少数派,那样更容易有信仰。即使是在维也纳,天主教徒也嫌太多,可那里的天主教会也不像此间那样毫不宽容地无处不在。她无法去笃信世人均接受、绝不置疑地盲从的事物。她到附近一家修道院里去瞻仰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也使她打冷颤。它的构图过于对称了,人们不是那样吃饭的。
  也许你越走近上帝就越难信奉他,这就是犹大出卖他的原因,也是公鸡为彼得而啼叫的原因。看完“最后的晚餐”返回时,丽莎必须经过路边一个散发出臭气的锡桶,那是男人撒尿用的。她急匆匆地走过,还扭过脸去,可还是看见那尿桶上有两张久经风吹雨打、橄榄色的面孔在推心置腹的交谈。她抑制不住起了一个亵渎神灵的念头,把这两个人看作耶稣和犹大,他们撩起长袍,肩并肩站着低声谈话,那时他们刚刚用完最后的晚餐。犹大同耶稣挨得这么近,他一定觉得很难把身边这个人视为上帝之子。也许,这对于在天堂上坐在耶稣身边的马利亚来说更不容易,也意味着对耶稣本人而言一定也是无法忍受的。他像鲍里斯·戈杜诺夫①那样坐着,一定深受这神圣骗术的折磨。
  亵渎神灵的那一瞬间过去了,可是她仍感到非常压抑。她仔细端详了一阵明信片上的画儿才在上面给她姨妈写信,那是保存在都灵的耶稣基督裹尸布的复制品,上面有不少污垢。她已不止一次看到它的复制品了,不由得纳闷它是否真是基督的裹尸布。不过在此处它显得更有意义,因为真正的裹尸布就珍藏在附近。她想,如果亲身前去看一看,也许会使她再度产生精神寄托。于是,她在下一个休息日乘火车去了都灵。
  她是与她的替角露西亚一道去的。这个姑娘原是合唱团的成员,她在顶替薇拉上台时一败涂地,因此他们才拍急电要丽莎来救场。露西亚是头发黑亮的意大利伦巴第人,红唇饱满、长睫毛下一双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人们选中她主要是看上了她的容貌,而不是歌喉。谁也没有料到,强壮得像一匹马儿似的塞列勃利亚科娃居然也会无法上场。露西亚得到了这一天赐良机,但是没能把握住机遇。在她被赶下台那天晚上,为之感到自豪的父母和六个兄弟姐妹也在场。丽莎明白这个青年女子经受了多么沉重的打击,便设法亲近她,尽量消除失败对她的自信心造成的伤害。生怕会令对方觉得自己摆出居高临下的屈尊态度,丽莎只是找一个轻松自如的职业话题接近她,说想帮她练习练习几只咏叹调。可以想见,姑娘态度矜持,还带有几分怨恨。不过她酷爱音乐,她们在丽莎的套房里一起研究谱子,一道练习,她觉得那几个下午过得很有意义,获益匪浅,也就消弭了对丽莎的敌意。丽莎也乐于帮助她消除演唱技巧上的一些缺陷,这女孩的歌喉表明她很有培养前途,也的确在丽莎的指导下取得了进步。如果不得不再次上台顶替别人,这一回她也许能应付下来。
  对丽莎而言,这是一件重要的事。第一天晚上出现的呼吸困难使她不由得想到,说不定哪一天晚上她又会无法上台,虽然那一次发病很快就过去了。所以,除了出于同情之外,她也有充分的理由为了工作帮助自己的替角。
  现在她们成为好朋友了,在露西亚这一方是友谊掺杂着由衷的仰慕之情,在丽莎这一方也许还有母性的情怀,毕竟露西亚还不到二十岁呢。露西亚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而且很熟悉都灵,所以当丽莎问她愿不愿意陪自己去“朝圣”时,她欣然从命。
  现在她们跪在都灵大教堂里了,并未见到珍藏起来不让人看的裹尸布原件,却凝望着挂在博物馆墙上、与实物一般大小的复制品。她们看到了钉痕、鞭痕,以及基督的面容。这些印痕以及基督的面容并未出现在塞冈托·皮亚②为裹尸布拍摄的照片上,而是显现在底片上。一位修女凝视着基督的容颜,流下两行热泪。她不停地划十字,喃喃道:“可怕!可怕!真可怕!邪恶的人啊!邪恶的人,真是邪恶的人!”丽莎也大为感动。基督憔悴、饱受折磨,但他的面容和身体仍保持着尊严,这令她为之动容。他的双手恰到好处地捂住了私处。抬头看着摄影师拍出的照片,丽莎现在坚信这真的是耶稣基督。
  在大教堂后殿的忏悔室里,丽莎对一位神父说,看了基督裹尸布照片的复制件后,她不再相信基督已复活。那位神父想了一下,认为她不应当根据一件难以辨别真伪的遗物做出这样的重大决定。他说:“我们并没有断言那是基督的裹尸布,只是说有可能是。如果你认为它不是真的,那也不能成为怀疑基督复活的理由。”她说:“问题就在这儿,神父。我坚信那是真的。”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