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英国画家威廉·斯科特

作者:[中国]欧阳英 作




  纵观二十世纪西方画坛,不难发现有三类画家。一类专长具象绘画,一类独擅抽象绘画,还有一类兼攻两者。英国画家威廉·斯科特就属于最后一类。终其一生,他在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两方面都有建树,被视为他那一代英国画家中的佼佼者。
  威廉·斯科特(William Scott)1913年2月15日生于苏格兰海港城市格里诺克。其父为爱尔兰人,其母为苏格兰人,这样的家庭组合在英国并不罕见。十一岁时,威廉·斯科特随全家迁居北爱尔兰的恩尼斯基林。在父亲的故乡,这个少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从事装饰画和广告画的父亲让他见识了塞尚、莫第里阿尼、毕加索、德兰这样一些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这种艺术熏陶,无疑对威廉·斯科特的未来发展起着良好作用。为了在绘画上获得系统的训练,1928年至1931年,威廉·斯科特就学于贝尔法斯特美术学院。经过三年专业学习,希望得到进一步深造的威廉·斯科特来到伦敦,进入著名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了新一轮学习生涯。头两年(1931年—1933年),威廉·斯科特学习的是雕塑,并且有不俗表现。后两年(1933年—1935年),他又转回到绘画,同样获得了优秀成绩。
  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毕业后,威廉·斯科特走上了自己的画家之路。1937年,与皇家美术学院同学玛丽·卢卡斯结婚,以及游历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美术名城,显然是令他幸福快乐的事。接下来的1938年,威廉·斯科特移居法国,生活在布列塔尼地区的蓬塔旺。熟悉近现代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蓬塔旺是高更、贝尔纳及综合主义者活动的地点。在蓬塔旺,威廉·斯科特主要从事风景、静物、人物绘画创作。此外,他也积极投入其他活动,与杰夫里·纳尔逊合办蓬塔旺绘画学校,参加巴黎秋季沙龙展览,结交贝尔纳、德尼等老一辈法国画家,使他的生活更充实。
  威廉·斯科特上世纪三十年代下半期的绘画属于具象绘画。《牧人来拜》(1935年—1936年)描绘了在西方美术传统中深受推重的《圣经》故事,或许这是学院教育的果实。接下来的《骑自行车的女人》(1936年)是一幅不大的油画。选择小型画幅跟题材改变有关,表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场面似乎用不着那种大题材绘画的画幅,不大的画幅会增添自然亲切的感觉。这幅怀着温情绘制的风俗画,反映了威廉·斯科特对康沃尔郡生活的直接体验,昭示了此后一段岁月他的绘画态度:描绘亲眼所见的现实生活。从画风上看,威廉·斯科特接受了英国画家伍德和法国现代画家的影响。由于伍德也是一位深受法国绘画影响的画家,不妨说威廉·斯科特主要吸收了法国绘画的经验。跟学院派推重的具象绘画传统不同,威廉·斯科特并没有运用那种细腻的写实性画法描绘人物形象和周围环境,女人和孩子的形体处理得相当简炼,突出几何状的块面结构,令人不由得想到塞尚或立体主义者的艺术。
  《桌边少女》(1938年)、《瓶花》(1938年)、《布列塔尼风景》(1939年)是威廉·斯科特来到法国后的作品,它们延续着《骑自行车的女人》的路线,描绘了画家亲眼看到的现实场面。在威廉·斯科特推崇的法国画家中,夏尔丹、柯罗、莫奈、塞尚、波纳乐、马蒂斯、布拉克都是在人物画、静物画或风景画领域内成就卓著的大家。威廉·斯科特上述三幅油画就继承这些法国绘画大师的爱好,并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他们的画风,如《桌边少女》和《瓶花》显然离不开塞尚和波纳尔的启迪。从这三幅结合了诗意体验与形式美感的作品上,可以发现威廉·斯科特并没受到三十年代盛行的超现实主义美术和抽象绘画的影响。关注绘画本体,在画面的组织上,在形与色的探索上溶入真切的体验和感情,这才是威廉·斯科特此时的追求。有这种追求的画家,往往会倾向法国画派,这也是很自然的事,近现代法国画派名家擅长于此的实在太多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终止了威廉·斯科特在法国的艺术探索,把他赶回英国。威廉·斯科特先后居住在都柏林、伦敦和萨默塞特郡、哈拉斯罗,每个地方都呆得不长。1942年,威廉·斯科特加入英军,作为工兵投入了抗击纳粹势力的战斗。在此期间,受制于现实条件,威廉·斯科特往往只能用水彩颜料画画小幅的风景画。用他本人的话说:“这些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绘画,没能真正延续我在布列塔尼开始的探索。我被卷入了英国水彩画浪潮,这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浪漫的、爱国的、孤立主义的、自我保存的运动。”《无题》(约1945年)与通常见到的那些再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英国水彩画不同,寥寥几笔绘就的堤岸处空无一人,沉郁清冷之气弥漫在整个画面上,令人心情压抑。显然,这样的风景画是经历过二战的画家心境的体现,就像英国诗人伊迪斯·席特维尔的名篇《雨,还在下》一样。
  威廉·斯科特1946年才从部队退役。重新投入绘画事业的他再度去了布列塔尼,除了要找回留在蓬塔旺的画作和财物,还想重建自己的绘画观。《煎锅》(1946年)就是威廉·斯科特重访蓬塔旺和巴黎后创作的第一幅静物画。这幅画中描绘的物品,与他喜爱的静物画家选用的物品相似,都是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厨具和餐具。形式处理上,有此地方让人想到法国立体主义绘画大师布拉克,不过这并没有掩盖掉某种属于威廉·斯科特本人的轻松笔法和抒情气息。继《煎锅》之后,威廉·斯科特又推出了一批同类题材的静物画,《厨房静物》(1948年)、《有滤锅和豆角的静物》(1948年)、《有桌面的静物》(1950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强调几何形构成的画面经营,与轻快的笔法、单纯的造型、雅致的色调相辅相成,为这些具象绘画带来了一种现代的形式美感和生动的情趣。
  在静物画之外,威廉·斯科特也关注人物画。《家人》(1946年)在构图上套用了《骑自行车的女人》的人物组合方式,但整体效果并不同于后者,显得更古朴更单纯。《詹姆斯像》(1947年)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小男孩形象。或许是由于这种情况,威廉·斯科特加强了画法中的写实性因素,尽管它仍让人感到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绘画,但那些夸张和概括的处理,显然更严格地服从于对人物个性化特征的刻画。
  威廉·斯科特的创作活动与他同美术家的交往交织在一起,后者往往会影响到他的创作趋势。四十年代末期和五十年代初期,威廉·斯科特与活跃在康沃尔郡的圣艾夫斯画家群体有了密切接触,并通过弗罗斯特等人认识了老一辈英国抽象美术家本·尼科尔森。这样的交往以及绘画实践本身引发的问题,都体现在威廉·斯科特五十年代初期的创作中。《海港》(1950年—1951年)、《康沃尔港》(1951年)、《盘中鲐鱼》(1951年—1952年)、《海港》(1952年)、《风景中的人物》(1953年)、《坐着的女人》(约1953年)、《坐着的人物》(1953年)让人们见到了威廉·斯科特徘徊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以及终于倾向抽象的情景。
  1950年,威廉·斯科特应邀为1951年大英艺术节创作一幅大画。威廉·斯科特开始觉得惯常运用的形式难于适合大幅面创作,应当走向简化,不仅简化形,而且简化色。接下来的三年,威廉·斯科特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偶尔的后退也没能改变这种走向简化、走向抽象的趋势。以《坐着的女人》和《坐着的人物》为例,前者在简洁的线条中仍然暗示出女人形体的某些特征,后者则是纯直线的黑白画,没人能发现什么人物形体的影子。让绘画走向无彩色的纯线条世界,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实现。体现在这类抽象绘画中的尚简之风,也曾体现在威廉·斯科特的具象绘画中。追求简洁的艺术表现为,可以视为这位英国画家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绘画魅力的一种保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