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求学中国公学是成就胡适的第一块基石
作者:赵映林
1907年由杨斯盛创办的这所浦东中学(现为上海浦东新区完中)。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该校创办后,由于杨斯盛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学校因而设施先进、师资优良而闻名遐迩。那时在国内就有“北南开、南浦东”之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张闻天,历史学家范文澜、罗尔纲,教育家董纯才。文学家叶君健、马识途等均毕业于该校。上个世纪20年代,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该校。
少年胡适在中国公学还有一件不能不提的事,就是他对带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思维定式的批判。胡适借批判因果关系指出,“别说没有鬼神,即使有鬼神,那关帝吕祖何等尊严。岂肯听那一二张符诀的号召?这种道理总算浅极了,稍微想一想,便可懂得。只可怜我们中国人总不肯想。只晓得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国民愚到这步田地,照我的眼光看来,这都是不肯思想之故。”在《白话(三)苟且》一文中胡适针对国人思想懒惰、随便省事、不肯彻头彻尾思考问题的苟且作风与行为习惯痛下针砭,指出“苟且”二字是中国人的一场大瘟疫,把祖国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都瘟死了。而要改变中国国民“不肯思想”,那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宋朝大儒程颐说的“学原于思”去做。反对“苟且”,赞同“学原于思”是胡适十分看重的思想方法。十多年后,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胡适把那种高谈“主义”而不研究具体问题也认作是思想上“懒”的表现,他说“因为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也就不奇怪了。其实,中国国民“不肯思想”恰恰是长期以来的专制统治与统治者的指鹿为马,尤其是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文字狱使得中国一般人不再敢于开动脑筋而盲从,从而养成思想懒惰的坏习惯。罪在非民主的专制政权。
胡适说中国公学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留学美国最终促成了胡适民主思想的定型,而中国公学是胡适思想旅程中的第一站,更是重要的一站。它为胡适思想的成长与驰骋提供了丰厚的沃土。中国公学是胡适成就的第一块基石,既奠定了胡适民主思想的基础,也使胡适的白话文得到了坚实的锻炼。当年中国公学还开创了一项中国之先,那就是教师一律用“普通话”教学上课。正是在中国公学。胡适学会了“普通话”。胡适后来回顾说:“我初入学时,只会说上海话与徽州话;但在学校不久也就会说‘普通话’了”。“普通话”大大助长了胡适在《竞业旬报》的白话文写作。
对中国公学给予他的锻炼,胡适是念念不忘。多少年后,胡适回忆说:“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给了我一个绝好的自由发表思想的机会,使我可以把在家乡和在学校得着的一点点知识和见解,整理一番,用明白清楚的文字叙述出来。《旬报》的办事人从来没有干涉我的言论,所以我能充分发挥我的思想。”“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我不知道我那几十篇文字在当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我自己绝大的好处。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了一个开路的工人。”正是在中国公学的这两年中的一些思想,后来成为胡适民主自由政治思想的重要出发点。胡适说:“同时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从此走上了文学史学的路,后来几次想矫正回来,想走到自然科学的路上去,但兴趣已深,习惯已成,终无法挽回了。”可见中国公学在胡适成就过程中的地位了。
中国公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不应被遗忘的。它是胡适思想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节链环。它于胡适,胡适于它皆有不容低估的意义;而没有胡适思想也就没有了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