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求学中国公学是成就胡适的第一块基石

作者:赵映林



  中国公学是中国的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成立于1906年2月。中国公学创办5个月之后,来了一个日后影响过毛泽东、又在思想界被毛泽东发动全国知识分子狠批的无人不晓的人——胡适。
  
  胡适缘何进中国公学
  
  胡适之所以报考中国公学,起因于他读到的一份遗书。
  中国公学开办一个半月后,经费告罄,无法可想:而这之前仅仅开学不到十天,就发生了江苏学生50多人集体退学风潮。并在报纸上诋毁公学。中国公学的师生。不忍同室操戈,始终退让,以“无辩息谤”而不愿兴笔墨之讼,以免外人贻笑。然而此事不仅对中国公学师生刺激很大,尤其是对倡议并积极筹划自办中国公学的湖南留日学生姚宏业刺激更大。中国公学开办后。姚宏业担任总会计,每日都在为筹措经费绞尽脑汁。中国公学刚开张不到两个月,就面临着筹款无有着落,姚宏业越想越揪心,遂于3月13日投黄浦江自杀。他是想以自己的死来呼吁中国公学的团结,以免学校受到破坏。悲剧发生后,感动了不少人慷慨解囊相助。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在1907年夏由两江总督端方拨给上海市郊吴淞炮台公地100余亩土地为校址,大清银行助借10万两白银兴建校舍。
  姚宏业蹈黄浦江以身殉校,留下遗书说:“我之死,为中国公学死也。……愿此一点灵魂与中国公学共不朽!”几千字的遗书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社会震动。胡适从报上读到这份遗书。受到极大感动与鼓舞,遂决定报考该校。后来胡适还在中国公学的《竞业旬报》上发表了一篇《姚烈士传略》的长文,从第16期连载至26期。从《传》中看出少年胡适非常敬佩姚宏业。他在《传》中说:姚烈士“把这‘救国’二字看作他自己的责任,他又把‘中国公学’四个字看做可以救国的方法与手段”,表明他“极可爱极可敬极有血性极有责任心”:并盛赞陈天华“是一位极有热血的人”,把姚宏业与陈天华相提并论。
  胡适的天份很高,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言志”,他是怎么傲的。自己下来后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可总教习马君武批阅到他的试卷,很惊喜,拿去给别的老师传阅。马君武与阅过胡适这份试卷的谭心林、彭施涤几位先生都得出同一个结论:“中国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他入学后,马君武把诸位先生的看法告诉了他。胡适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就这样,胡适进了中国公学。
  
  中国公学的民主制度熏陶了胡适
  
  中国公学创办之初就确定了一种民主制度。学校不设校长,只有公选的千事,分任斋务、教务、事务,由他们共同负责处理校务,成为学校的行政机关。另外有全体同学推举班长、室长,实行自治,并且选举评议员,组织评议会。作为学校的立法机关。一切校务由三位干事负责执行,重大决策必须由评议会通过。干事有一定的任期,对评议会负责。评议会主要由班长和室长组成,有监督和弹劾职员之权。学校的一切大事皆由评议会集体讨论决定,包括聘请教师,干事负责执行。如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就是由校评议会决定辞退原有的不合格的英语教师后聘请来的。中国公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治校”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举。遗憾的是这种学生治校仅实行了9个月,因为清政府的拨款而不得不实行校长制。胡适年龄小,没有参加过这类活动,但很受这种民主风气的影响,增长了不少关于民主的新知识。胡适成长为自由知识分子,固然主要是与他在美国所见所闻与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可中国公学的民主制度民主气氛民主意识对胡适的影响是绝对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对只有15岁的年龄段的少年来说,其影响往往是终生难以磨灭的。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弥漫了民主和革命的气氛。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公学成为革命党人的藏身之所。同盟会在学校设立了秘密组织,由梁乔山、谭心林、马君武等人负责,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革命活动。就在胡适入学的时候,秋瑾与中国公学教习陈伯平,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研究和制造炸弹,作为革命党人起义的准备。公学的学生杨卓林、廖德瑶等就是因为从事反清活动而被清政府捕杀的。
  那时,中国公学的学生们组织了一个学生团体“竞业学会”,确立的纲领是:“一、本会由学界同志所组成。对于社会,竞与改良,对于个人,争相濯磨,故定名日竞业学会。二、本会宗旨:专以养成高尚人格为目的,故于道德与法律均有一定之范围而不可逾越。”还办了一份杂志《竞业旬报》,第一任主编傅君剑告诉胡适,《竞业旬报》的宗旨是“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主张自治。”胡适说:“其实这都是门面语,骨子里是要鼓吹革命。”还决议使用白话文,好使革命思想“传布于小学校之青年国民”。日后胡适在《中国公学校史》中说:“中国公学的创办,在表面上是因为一部分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政府取缔留学生的规定,大家回到上海,自动的举办本校,但实际上。这批留学生都是革命党人。”所以胡适说“中国公学与中国革命的关系”这实在有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公学求学期间胡适首次主编刊物
  
  在中国公学与胡适同住一个宿舍的是比他年长十多岁的钟文恢,号古愚,江西人,留着一小撮胡子。大家都叫他钟胡子。钟文恢是中国公学竞业学会的会长。他见胡适常看小说,又能作古文,就向胡适约稿。让他为竞业学会的会刊《竞业旬报》写些白话文章。胡适于是就有了刊登在《竞业旬报》上的白话文章——《地理学》。这是胡适的第一篇白话文。胡适的白话文明白晓畅,很受欢迎。而《竟业旬报》的宗旨理念与胡适刚刚形成的民主意识榫卯相扣,从此以后,胡适就与《竞业旬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近乎每期都为之撰稿。到1908年7月,不到17岁的胡适便由投稿的作者变成了刊物的编者和记者。《竞业旬报》从第24期开始就由胡适主编,于是他的文章也就写得更多了。17岁的年龄,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涉猎的书种类又多,所以文章写得也杂。胡适简直是什么文章都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词曲、社说、论说、丛谈、札记、译文……兼作记者,写时闻、时评。有时候,一期的文字,从论说到时闻、从小说到丛谈,几乎全部由他一个人包了下来。少年胡适雄心勃勃,他要“以新思想灌输于未受教育的民众”。这是胡适第一次亲尝办刊的滋味,也成为他10年后倡导白话文的滥觞。
  
  求学中国公学期间胡适民主科学思想的奠基
  
  胡适在《竞业旬报》所作文字,分析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
  宣传科学。随着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尤其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圃的,之后这一近代科学就渐被西方人认同了。可在闭塞的中国,一般人对地球的常识还是停留在天圆地方、还是观音菩萨牢牢地踩住了托住地球的硕大无比的鳄鱼才使得大地没有翻掉这样的非科学层面上。胡适就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地理学》中介绍说:“譬如一个人立在海边,远远的望这来往的船只。那来的船呢,一定是先看见他的桅杆顶,以后方能够看见他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