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关于承德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与研究的思考

作者:田淑华 王月华




  清代的文物古迹在承德不仅丰富,而且名扬四海、享誉中外。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外八庙以其庞大的群体建筑,恢宏的气势,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艺术成功地融汇在一起,堪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这座宝库包容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山庄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突出体现了各民族的融合及清帝大一统的政治思想,融汇了各民族宗教和习俗的精华,并集中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清朝皇帝对各民族语言文化十分重视,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匾额、楹联、碑刻及典籍编纂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每一处景观从构建到题名,无不渗透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因素,仅丽正门匾额上的五种文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从古北口到木兰围场,沿清代御道大量的遗迹、遗物无不在体现一个主题,就是民族的大一统,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这是一座我们发掘不完、研究不尽的民族文化宝库。
  以上所列仅是承德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在不断地被发掘,但人们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尚未全部认识,大量的民族文化瑰宝仍“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三、几点思考
  
  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活动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地域变化。承德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代文化区域,系统发掘和研究这一带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对承德历史的全面认识,而且将会使避暑山庄研究进一步深化。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开展民族考古工作,解决历史缺环问题
  在民族文化的发掘中,特别是长城以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这些民族活动范围和势力范围非常广阔,流动性大,游牧迁徙,且长于征战,生存环境恶劣,不善论经治史,因此史籍记述甚略。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田野考古尤为重要。就承德而言,大量地上、地下古文化遗存,如县区的考古遗迹、民俗文物及山庄内外有关清代的遗址等,有待我们去调查,通过考古手段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民族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应该对所有的遗迹、遗物进行科学断代,认真研究,确定族属,同时加强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密切合作。
  纵观承德已有的考古资料,虽然比较丰富,但尚有许多历史缺环。如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遗存至今仍为空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典型遗存需要进一步调查与发掘,还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系统考古调查及其族属问题的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调查和研究等。近年来承德山戎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和深入。应该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山戎文化遗存比较集中的滦平、丰宁、隆化等县进行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开展课题研究,以全面揭示山戎文化的内涵及在燕山北部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脉络,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还有辽代奚族问题、战国至汉代城址、辽代城址及其相关学术问题,都需要通过民族考古学的开展,深入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来逐一解决。
  
  2、搜集档案资料
  承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史籍中对长城以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记载却很少。这些游牧民族,有的没有自己的文字(如匈奴),有的虽然曾有过文字但早已失传(如鲜卑),有的民族文字虽流传至今但不为人们所熟识,难以辨读其意(如女真、契丹),还有的能够辨认却不能普遍使用(如蒙、满),还有些古代民族文字资料至今鲜为人知。所以,挖掘、搜集、整理各民族的档案资料也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3、注重考古与文献结合
  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能就文物说文物,要透过文物看历史。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承德地区民族文化是满天星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面貌、发展渊源以及在这一带更迭交错、纵横变化的地域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需要考古与文献的有机结合。考古可以纠正和补充文献记载上的谬误和不足,文献可以为考古与勘探、调查与发掘提供科学线索。因此,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两者紧密结合,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才会全面系统,更具科学性。
  ————————
  
  [1][8]清道光九年《承德府志》。
  [2][3]《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4][5]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6]金毓黻主编:《东北通史》?穴上编?雪,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辽宁大学1981年翻印。
  [7]《宋史》,中华书局,1959年;《辽史·地理志》引王曾:《上契丹书事》。
  [9]《承德地区文物普查报告》,内部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研究所、
  滦平县博物馆)
  〔责任编辑:成彩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