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近50年正定古建筑维修中发现的文字题记初步研究
作者:刘友恒 樊瑞平 杜 平
(2)明代题记。明代题记在施工中发现最多,除木构件上的墨书题记外,还有刻划在板瓦、望砖、檐墙砖和角梁钉上的。其中,二处墨书题记“大明成化二十二年二月□□日”写在北抱厦脊枋底皮上,一处“成化二十二年七月□□日”写在南抱厦罗汉枋上;一块长46厘米、宽23.2~30厘米的板瓦底面上刻有“真定卫中千所百户余丁王庆造成化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在六块长43厘米、宽27厘米、厚4.5~5厘米的刻有年号的望砖中,题字最多的两块分别为“束鹿县郭西社善人王奉肆月初三日磨砖成化二十二年四月初三日”,“大明成化二十二年四月初十日蒿城井堂”;一块檐墙砖上的题记为“闰盘砖二个成化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东抱厦的角梁钉三面均有刻划题记,分别为“真定卫右所王下”,“余丁贵成丁二个”,“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
上述题记中,有“真定卫中千所”、“真定卫右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10],规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百二十人为千户所……”[11]。洪武三年(1370年)于真定城内设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两府内驻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前所在卫治东,左右所在卫治南,中所在倒马关”[12]。“中千所”、“右所”当是“中千户所”、“右千户所”之略称。再从这些题记的位置和内容分析,明成化二十二年题记分布在该殿之屋顶、檐墙及四抱厦,说明当时对大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缮,且由真定卫军民捐资修成。
檐墙砖刻划题记为殿内壁画的绘制年代提供了佐证。由于此前摩尼殿壁画的绘制时间无文字可考,人们只是从其风格上断定为明代,而此题记的发现证明檐墙是明成化二十二年砌筑的,壁画附着在墙上,且没有揭取重装的痕迹,说明它与墙身的年代应是基本一致的。另外,据明弘治八年《重修摩尼殿碑记》载,僧官梦堂主持重修摩尼殿及佛像,经始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八月,落成于二十一年(1485年)十二月。碑记的落成时间与题记的时间稍有出入,当以题记为准。
(3)清代题记。在清代的题记中,有两处是写在板瓦上的,一为康熙十年,一为康熙十三年;写在上檐东次间撩檐上的题记为“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九日重修李吉题”;最多的则是道光二十四年的题记,除“大清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卯时上梁重修”写在脊枋下外,在琉璃筒瓦底面书写“道光甲辰重修”的有50多块,还有两块望砖上刻划有“重修摩尼殿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吉”、“大清道光二十四年三月重修”字样。
在《隆兴寺志》和碑文中,并没有康熙十年和康熙十三年重修摩尼殿的记载,因其系写在板瓦上,估计是仅对屋顶进行了局部维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圣祖玄烨自山西五台山回銮路经真定,入隆兴寺礼佛并宿住寺内,见寺内殿阁倾圮,残破颓败,即应众僧之请,令殿宇全部重修,并亲派官员看工估料,主持督修,需金数万悉出内帑。此次工程历时六年,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告竣。对这次大规模的修缮,除《御制隆兴寺碑记》铭记外,地方官吏、寺院住持也纷纷立石,但在所有碑石中,对修缮过程均记得很笼统。东次间撩檐上发现的“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九日重修李吉题”题记,则明确指出了摩尼殿这次重修的具体时间和建筑师的姓名。能在这样大规模的修缮中负责施工,李吉显然也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匠师。
从发现最多的道光二十四年题记可知,当年对摩尼殿上檐局部和屋顶进行了维修。但随着清末政治经济的衰败,隆兴寺也每况愈下,未能对这次重修勒石铭记,故这些题记为研究摩尼殿的历史补充了新的资料。
(4)无年号的题记。在发现的246个有题记的构件中,没有年号的以望砖为最多,刻划的内容多为造砖人、施舍砖人和磨砖人姓名,如“马氏造”、“饶阳孙杰砖”、“赵妙磨砖二个”等。另有一种尺寸较大的望砖,长40厘米,宽32厘米,厚4.5厘米,砖面模印“大悲菩萨”四字,应原为大悲阁的构件。
从1977年摩尼殿落架过程发现的大量题记分析可知,此殿自北宋皇四年肇建后,明成化二十二年、清康熙四十七年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清道光二十四年进行了上檐脊步的局部落架和瓦顶的翻修。而1977~1980年投资60多万元对摩尼殿的落架大修,则是迄今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修缮工程。
3、大悲阁题记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北宋初年奉皇帝之命而建,因阁内22米高的铜铸千手观音位居全国之最,故倍受历代封建皇室的重视,金、元、明、清曾多次奉敕重修。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力进行整修,致使大悲阁顶部坍塌,铜像饱受风雨侵蚀。民国二十年(1931年)纯三和尚来隆兴寺作住持后,目睹此残状,遂誓愿复兴,但因工程浩大力所不及,便于1933年采取权宜之计,在铜像下石须弥座上砌筑了一个30多米高的佛龛以保护佛像。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当时的河北省长吴赞周、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的发起下,决定拆去佛龛,重修大悲阁。经过三年募集筹资,北京刘世铭居士代为设计绘图,北京阜民公司施工,工程始于1943年正月,落成于1944年3月。此次重修因财力不足,故拆去了两侧耳阁以利用旧料,结果不仅大悲阁的面积缩小,两耳阁也被夷为平地。关于这次重修,除大悲阁月台西侧有民国三十三年立的《重修隆兴寺碑》外,尚有住持纯三和尚写的《重建大悲阁因缘纪略》折页。由于1944年的重修缺乏科学性而未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1992年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现场查勘后,决定重修大悲阁并恢复两耳阁。1997年8月24日举行落架仪式,1999年9月工程告竣。在1997年8月9日先期拆落大悲阁抱厦时,原本显露的带铭文望砖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数量达近百块,大多为长方形灰砖。砖长35.5~41厘米,宽22~26厘米,厚3.8~5厘米。铭文分阳文和阴文两种,分别为“一文和尚”(图四)、“孤舟重修”、“梦堂重修”、“大悲菩萨”等字样。另外还有尺寸为38×23×4厘米、阴刻“民国壬戌重修,纯三和尚”字样的水泥砖。“一文”乃隆兴寺宋代高僧,“孤舟”、“梦堂”为该寺明代高僧。
9月18日,在抱厦明间脊檩与随梁枋之间发现了一块长153厘米、宽7.75厘米、厚0.5厘米的墨书题记木板。木板正背两面均有文字。正面为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初一大悲阁抱厦上梁时寺院住持纯三写的《重修大悲阁始末》(图五),计4行,全文如下:“正定大佛寺古名龙藏寺,创于隋开皇六年,今已一千三百五十七年。大佛铜像及阁建于宋开宝四年,迄今亦九百七十二年。大佛原为观音菩萨化像,旧为四十二臂,传为清高宗截去,故仅存二臂。纯三于民国二十年住持是寺,目睹大佛暴露,阁殿倒塌,实觉心伤,奈修复无力,徒唤奈何。虽经数度奔走,只以因缘未熟,故而终止。后于民国廿二年经程守初县长发起,募建小龛,暂避风雨。复于民国卅年蒙吴赞周省长代为提倡,复蒙王揖唐委员长亲为发起,首捐巨款以资倡导,以致各省、市、县长官踊跃输将,并代广为劝募。乃于三十一年先修复天王殿,□大悲阁因欲保存古建筑,且因工程浩大,颇费计划。幸遇刘世铭工程师代为绘图、设计、监工等,纯为义务,志在完成佛事,至为可感。乃于民国三十二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开工,至五月初一日辰抱厦上梁吉日。因特记其始末,以待后之有志者良以成住坏空,乃循环之定□。因缘虽熟,亦待有志者之努力。既因往昔引生,今后犹期,今后远胜于前。敬愿以此功德回向世界,早现和平,一切众生,同归安养。民国三十二年国历六月三日、夏历五月初一日,河北省正定县住持纯三谨识。”背面为上梁时间,寺院僧官名号及建筑师、承造者、工师的姓名:“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三日岁次癸未年夏历五月初一日大悲阁上梁吉日。隆兴寺副司笑然、监院昙瑞、住持纯三、知客净春、悦众清林共同募修,建筑师承造者刘世铭、程子容、刘礼华,工师种志化、杨凤起、吴桂麟、孙玉盛、种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