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近50年正定古建筑维修中发现的文字题记初步研究
作者:刘友恒 樊瑞平 杜 平
二、临济寺澄灵塔题记
临济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座颇具影响的寺院,创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位于正定城东滹沱河畔的临济村。唐大中八年(854年),僧义玄在江西黄蘖山得希运禅师真传后抵临济寺作住持,并于此创立了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据元《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记,正当临济禅院门庭隆盛的时候,适丁兵革,太尉墨君和于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前往。未几,又拂衣南迈。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于大名兴化寺圆寂,其舍利分而为二,建塔藏之,一塔建于魏府(今河北大名),一塔建于镇阳(今河北正定)。建于正定临济寺的瘗藏义玄禅师舍利之塔,由久慕义玄禅师的唐懿宗赐名为“澄灵塔”。该塔自唐咸通年间建立后,历经200余年完好无损,金国兵兴,寺为焦土,塔被粪土瓦砾埋壅。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敕命于塔故址进二十步重树九级砖浮图,命官吏率高行师德董其役,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工竣。今存之塔即为此时所建,元、明、清各代均进行过修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塔已是伤痕累累,1966年邢台地震时塔刹坠毁。为保护这一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5年宗教部门投资8万元,修补了1~7层塔身,拆除重修了8~9层,并重新制作安装了塔刹。在维修过程中,从塔身八、九层取下铜镜3件,其中从九层南面取下的一件刻有铭文。此镜圆形,直径22厘米,钮左侧刻文字两行:“善人孙铎、室人杨氏、长男孙涌、室人张氏、顺城关金火匠杜宽、赵亨。”铜镜通常被认为是照面饰容之具,将其高置于塔上当为避邪厌胜之用,也说明了铜镜的另一个用途。从此镜的形制看,似为明代之物。据现存寺内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临济塔记》碑文记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德十三年(1518年)锦衣卫都指挥、真定守备颜泓相继捐资重修,这些铜镜当为此次重修后安于塔上的。带铭铜镜除告诉我们该镜为孙铎家人所捐外,尚可知顺城关这个与城毗邻的小村庄明代时有制作铜镜的作坊,杜宽、赵亨应是当时手艺高超且有一定名气的金火匠人。
另外,在恢复塔刹时,参考了1966年坠下的塔刹残片。这些残片上铸有铭文。较厚的残片残存铭文为“大定二十五年平山县铸相轮”(图六);较薄的残片残存铭文断断续续为“大明国弘治十八年六月吉日钦差守备真定……指挥同……室人……重建”(图七)。这些残片显然分属两个时代,其铭文所记的时间、官职与碑文所记基本吻合。金代塔刹残片铭文明确告知,金大定二十五年重建的临济寺澄灵塔塔刹相轮为平山县所铸。
三、天宁寺凌霄塔地宫石函铭记
天宁寺凌霄塔是一座以木构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当地俗称“木塔”,高41米,位居正定四塔之首,为古郡之巨观。塔身四层以上中心保留着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的塔心柱结构形式,是研究我国早期木塔结构的罕见实例。
为保护这一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修缮,1983年10月正式动工,重砌了台基,剔补了1~3层塔体,4~9层拆除重修,重装塔刹,恢复了楼板梯栏等,1985年10月工程告竣。1982年9月在对塔基进行勘测时,于底层塔心室正中地面下98厘米处发现地宫,并进行了清理。在出土的57件文物中,两件带铭石函尤为重要。
凌霄塔地宫的平面为圆形,砖砌直壁穹隆顶,通高201厘米,外径76厘米,正中置放金正隆六年(1161年)仰莲式石函。此函系青石雕制,形体较大,通高达92厘米。函盖为内凹式圆盖,直径79厘米,盖面阴刻楷书铭文:“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至宋庆历五年重修,又至大金皇统元年再建宝塔一座。时正隆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藏佛牙、舍利塔铭。起塔功德主张化主,起塔功德主窦化主,劝缘住持传法沙门惠领,劝缘西堂和尚道彦,劝缘河北西路管内都僧录住持传法、特授赐紫通悟大师道昌。”(图八)
关于天宁寺的始建及重修,《正定府志》、《正定县志》均记始建于唐咸通初,明、清重修,而此石函铭文则明确记为“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不仅确定了寺及塔的创建年代,也将志书所记天宁寺始建时间提前了约一个世纪。铭文“至宋庆历五年重修,又至大金皇统元年再建宝塔一座”,则补充了志书的记载。石函铭所记起塔功德主为张化主、窦化主。“化主”为“劝化信徒布施以供三宝也”[13],可见张氏、窦氏为劝化信徒布施修塔之佛弟子。此外,石函铭还告知了三位劝缘高僧的名号,分别是劝缘住持传法沙门惠领、劝缘西堂和尚道彦和劝缘河北西路管内都僧录住持传法特授赐紫通悟大师道昌。“劝缘”即“劝有缘之人而使寄附净财也”[14]。“西堂”,《佛学大辞典》记:“禅林称当寺前住之人为东堂,他山隐退之长老住本寺,名为西堂,以西是宾位故也,……长老称上人,次称西堂。”“河北西路”为地方建置,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将河北路分为河北东、西两路,真定府为河北西路首府。金沿宋旧名,又称真定府路。另据金代制定的僧官制度,僧官位最高的号称国师,住首都,其余四京各设僧录、僧正(郡设都纲),各县设维那,对佛教圣地别置僧官。僧侣考选三年一次,就经、律、论三部门课试,中选的授为三宗法师,法师优异者由朝廷加名德称号,如某某大师。“赐紫”即赐紫衣,唐朝对一些僧官封以赐紫衣赏号,始于武后之赐怀义等紫袈裟、银龟袋,后僧人以赐紫为荣。可见道昌是一位学识超众、职位较高的僧官。
另一方为宋崇宁二年(1103年)方形石函,置放于金正隆六年石函盖顶中间。出土时函内盛水,水内浸泡鎏金楼阁式银片、水晶珠和璞玉。函盖青石质,作顶式,盖顶阴刻铭文7行:“睢阳刘曾奉为资荐先考大夫、先妣仁和县君宋氏、先妣焦氏生界舍所藏舍利置慧光塔下,永充供养。崇宁二年九月丙戌曾谨记。”(图九)铭中“睢阳”为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刘曾之父官为“大夫”,唐宋以来高级文职阶官号大夫,北宋后期高级武官及医官亦号大夫。刘曾藏舍利置正定慧光塔下,推测刘曾之父或刘曾本人曾在正定一带为官。更重要的是,此铭告诉了我们天宁寺塔早期的名字为慧光塔,这是以前所有相关资料中所没有的。另外,函身两侧口沿均阴刻楷书一行,右侧为“内殿承制真定府路走马承受”,左侧为“江洙施十方永泰堂头供使”(图一○)。“内殿承制”,官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置,为武臣阶官七品。神宗元丰年(1078~1085年) 改制,为正八品。“真定府路”,宋庆历八年(1048年)置,金代沿袭。“走马承受”,官名,为走马承受公事之简称,宋太宗时置于诸转运司及沿边各路,以三班使臣或内侍充任,员各一至三人,掌监察部内官吏,亲军政,察边事。无事则每年回京入奏一次,沿边有警则随时驰驿上闻,例许风闻言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定制,凡差拨军马、士卒私有陪费及将官措置乖失,皆须密具其事及时奏闻。据此,函身的雕制应不早于庆历八年,不晚于崇宁二年。由此盖铭可推知,凌霄塔或其地宫在崇宁二年时应做过重修。函口右侧铭有“永泰堂头”字样。“永泰”乃天宁寺早期名称。关于此,近年征集的一通宋大观二年十方洪济禅院的“敕文札子”碑文中载:“本府天宁寺原名永泰寺,近蒙敕改为天宁禅寺……。”此函铭文可与此相印证。“堂头”即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