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唐代邢窑贡瓷“盈”字款研究
作者:支广正
窑、巩县窑贡瓷上刻“盈”字。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能与唐朝皇帝对邢窑贡瓷情有独钟有关。按李唐王朝的祖籍在今邢台市隆尧县的汗尹村,村北有唐高祖李渊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和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今陵墓封土虽已平没,但神道的华表、翁仲、石马、石狮子等尚存,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的《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犹在。
按《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记有“维王桑梓……”,可证李唐子孙对祖籍的眷恋。唐时邢窑白瓷驰名天下,进贡宫廷,李唐皇帝对于故乡这一特产必然情有独钟。正因如此,李唐皇帝才对邢窑的贡瓷特殊看待,要求刻一“盈”字入存大盈库,专供皇帝宴私和赏赐之用,所以在大盈库贡瓷中只有邢窑贡瓷刻“盈”字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如前所述,2001年邢台市老城清风楼东侧南长街施工时发现了一批“大盈”款白瓷片,由于出土后流散于民问,因此出土数量不得确知。不过据临城县文管所张志忠先生获悉,目前已知至少有8片,其中除临城县文管所收藏两片外,其余均落于私人手中
“大盈”款门瓷片的出土埘“盈”字含义的研究十分重要,故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出土地点不是内丘窑址,也不是唐代墓葬,而是邢台市老城内的清风楼附近,这种现象确实使人费解。为了弄清这个疑问,无疑也有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大盈”款白瓷残片的出土地点所以在老城的清风楼附近,应与唐代负责邢瓷进贡的邢州官府对贡品的审查有关。按邢窑白瓷作为“邢州土贡”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首先是邢州官府必须根据宫廷的要求,指定制瓷水平最高的窑主专烧,烧成后先由窑主筛选,然后送交内丘县官府,经县府筛选后再送交邢州官府,最后再由州府审定奉贡入朝。按照常规,地方在贡物之上是不能随便刻字的,邢州贡瓷上所以刻上一个“盈”字,无疑是邢州官府奉行了上方的指示。按在唐代遗址和唐墓中发现的所有“盈”字贡瓷上都是刻一“盈”字,而没有发现刻有“大盈”的器物,可知工匠们将“盈”字刻成“大盈”违背了上方的指示,对此邢州官府处理的最好办法无疑就是销毁。
根据杨文山先生的研究,唐代邢州治城是“襄同县城”,位置包括今邢台市明清老城的南部和中部。唐时的城池为方城,明代所建清风楼的位置是唐城中心,其南有丁字形街,其北为邢州官署。“大盈”款瓷器残片之所以在今清风楼东侧附近的南长街发现,与当时邢州官署将“大盈”款瓷器销毁后的残片弃于官署附近正相吻合。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业师杨文山先生的具体指导,幸得张志忠先生珍藏“大盈”款标本照片见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张金栋]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