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容城县北城村遗址发掘收获

作者:肖小勇 史殿海 方 清 杨卫东 黄涿生




  从初步观察来看,北城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房址和灰坑等遗迹的布局比较杂乱,没有显现明显的统一规划。但另一方面,房址结构基本一致,表明具有共同的建筑文化传统。房址结构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大致呈方形或长方形,一侧带斜坡式或简单阶梯式门道,规格较小,多数仅能供一两人居住。房址中心或略偏离中心位置是火塘所在,一般是略低于房址地平面的洼坑,显然是有意设置出来的。由于长期生火使用,形成平面分布范围较大的椭圆形灰烬堆积面,灰烬堆积层较厚,越往上灰烬面越宽。在火塘及灰烬堆积中往往有红烧土块,可能是灶的残迹,但未见它们构成成形的灶的现象,因此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支座。发现的陶支座数量不多。结合圜底釜等陶器,推测其炊器可能使用圜底釜和支座或陶支座这样的组合。灰烬堆积中包含最多的是各类陶片,也有石器。在房址附近一般分布一两个灰坑,它们当与房址存在某种联系,甚至可视为一个整体。
  出土陶器特征明显。就陶质而言,分为泥质陶、夹云母陶和夹砂陶三类,夹砂陶数量较少。陶质上的区别与陶器的用途直接相关,即泥质陶主要是壶、碗、钵、盆之类饮食器,而夹云母陶多为鼎、釜之类的炊煮器。红顶碗、钵、盆,小口双耳壶,圆腹圜底釜,陶支座,构成典型的组合特征。除器盖外,不见纹饰,均为素面陶,显示其文化面貌方面的原始性。又发现少量黑陶,似乎表明包含有多种文化因素。
  与本地区其它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比较,虽然距离上坡遗址只有几公里远,但二者相关因素并不明显。上坡遗址在1981~1982年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商和商代等文化遗存,其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中,遗迹仅见灰坑,遗物有石器和陶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不见泥质陶,陶色以红褐和灰褐为主,器形以盂和支座为主,常见压印和刻划的几何形纹饰,这些特征被认为与易县北福地一期乙类遗存非常相似[1]。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陶盂和支座这两种器形的存在,因此显然可归入磁山文化系统[2]。北城村新石器遗存中与上坡新石器早期遗存最接近的是陶支座,但二者形制完全不同,因此二者之间应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从陶器组合特征看,北城村遗址文化面貌较接近于后冈一期偏早阶段。所出土陶器以釜、钵、碗、小口双耳壶、盆为基本器形,另有少量鼎和支座。后冈一期文化则以釜、支座为炊器,小口壶为饮器[3]。“后冈遗址下层遗存表现在陶器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以素面陶为主,含有部分彩陶,以鼎、壶、钵为基本组
  合。”[4]如果北城村新石器文化遗存与后冈一期文化属于同一系统,那么由于北城村遗址并无彩陶出现,而鼎似乎也才刚刚出现,仅占极小的比例,因此似乎要更早于后冈一期文化,很可能处于向后冈一期文化过渡的阶段。
  北城村新石器文化圜底釜、小口双耳壶、敞口红顶钵,偶见鼎,不见彩陶的特征,也在易县北福地遗址甲类遗存中流行,二者应有较紧密的关系[5]。
  后冈一期文化的年代距今约6600年,据此推断,北城村遗址的时代应大致与其相当或略早。
  北城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由于其还显示出包含有多种文化因素,因此将有助于推进这一地区早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绘图: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史殿海、张瑞
  清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麟、熊国平、肖小勇
  摄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刘剑波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7期。
  [2]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考古》1984年10期。
  [3]乔登云:《豫北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回顾与展望》,《文物春秋》2001年5期。
  [4][5]张忠培、乔梁:《后冈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3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