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试论镇江营文化
作者:于孝东
三、镇江营文化的分期
依据现有考古资料,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北福地第二期遗存、北福地甲类遗存、炭山第一期遗存(H1)、石北口早期一段遗存、安新县留村遗址部分遗存应归入以镇江营遗存为代表的镇江营文化。镇江营文化的早期以镇江营遗存第一、二、三段为代表,早期的釜较中、晚期形体为瘦,且多深腹釜;钵、盆类器多敞口浅腹; A型泥质壶的形体亦较瘦;支脚有“猪嘴形”、“菌顶式”。镇江营文化中期包括镇江营遗存第四、五段,北福地遗存和炭山第一期遗存。其中北福地第二期遗存F4、H86、H108、二区第三层、H96,北福地甲类遗存F1、H16、H18、T10③、H35的年代为镇江营文化中期四段;北福地第二期遗存H89、F17、H93,北福地甲类遗存T10②和炭山H1为镇江营文化中期五段。镇江营文化中期釜的形制较早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呈现出平折沿或下钩沿敛口突肩鼓腹的演变趋向;钵、盆普遍出现敛口的趋向;“猪嘴形”支脚开始出现镂孔台座。镇江营文化晚期包括镇江营遗存第六段、北福地甲类遗存H30及石北口早期一段遗存。晚期出现了新器类小口内折唇壶;釜的形体呈敛口垂腹状;红顶钵的变化是出现了凹底或削唇钵。这样,以镇江营遗址为典型遗址而命名的镇江营文化可分为三期六段(表二)。由对镇江营遗存期别、段组划分所建立的年代标尺,是镇江营文化其他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基础,镇江营遗存的期别、段组划分目前也能代表镇江营文化的分期研究。
四、镇江营文化的年代
关于镇江营文化的相对年代判定,目前可以参考的层位关系只有石北口遗址。石北口遗址的层位关系证明,属于镇江营文化晚期的石北口早期一段遗存在层位上早于属于同一谱系文化的石北口早期二段遗存,故认为镇江营文化的年代下限为石北口早期二段遗存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由于我个人将石北口早期二段遗存的文化性质认定为“下潘旺类型” [18],据此得出结论:镇江营文化的相对年代下限早于“下潘旺类型”。至于镇江营文化的年代上限,目前还没有发现地层根据,虽然《北福地》发掘报告公布了属于镇江营文化的“第二期遗存”在层位上晚于第一期遗存,但由于“第二期遗存”在年代上属于镇江营文化的中晚期,也由于第一期遗存和第二期遗存不属于同一谱系文化而不能得出镇江营文化的年代上限。
至于镇江营文化的绝对年代,可参考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有七个(表三)。从数据看,镇江营文化晚期第六段H1390数据明显偏晚,已进入龙山时代,应予以排除。石北口H20的数据未经校正,暂不考虑。镇江营H1095、H1067②的数据明显偏早。其他三个数据都在距今7000年左右,如此我们推断镇江营文化的绝对年代应是距今7000年左右,是太行山东麓区一支较早期新石器文化。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拒马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1989年3期。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
[4]a.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永年石北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3期;b.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永年县石北口遗址发掘报告》,载《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5]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年6期。
[6]樊书海:《河北发掘易县北福地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2日。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7期。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易县文物保管所:《河北易县北福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9期。
[9][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主编:《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
[10]张忠培、乔梁:《后冈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3期。
[11]段宏振:《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认识》,《文物春秋》1992年3期。
[13]陈光:《试论后冈一期文化》,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17]于孝东:《镇江营遗址一、二期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的讨论》,载《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
[15]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4期。
[16]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18]于孝东:《镇江营文化的流向考索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待刊。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