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磁州窑陶瓷雕塑艺术品浅谈
作者:张 惠
在磁州窑产品中,真正意义上用来陈设、观赏、把玩的动物摆件并不太多,除少量卧狮、鞍马或可陈设外,所发现的大量个体很小的猪、鸭、狗、马、猴等动物品种,多数应纯属玩具或是用来随葬的明器,并以宋金时期较常见。如磁州窑博物馆内陈列的一件观台窑址出土的素胎鞍马,长13厘米,高10厘米,模制,头戴络头,背着鞍蹬,披鬃垂尾,四肢直立于长方形底盘上。另一件素胎卧狮长10.6厘米,呈睡卧状,侧头颔首,俯压前爪,后披长鬃,躯体盘曲,长尾回卷,伏地而卧,造型颇为生动。
人物摆件主要发现于金代,多数是用来陈设、观赏和把玩的,也可用于陪葬。人物种类及釉色品种十分丰富,既有各类侍立、骑鼓、盘坐仕女或童子,又有仰卧、匍匐、伏坐、伎乐或跪立、捆缚人物,还有文吏和骑马武士等;除白釉黑绘、黑釉、黄釉、红绿彩等品种外,还有很多待施釉的素胎器和制作模范,以红绿彩釉最赏心悦目,艺术价值也较高。如1960年磁县观台窑址曾出土多件较完整的仕女像,其中一件抱狗仕女立像高11.7厘米,表施红、绿、黄、黑彩绘,仕女身材高挑略胖,头微侧仰,黑发梳包髻,面相浑圆,黑绘眼眉,高鼻,朱唇小口,内着白地黑边交领衬袍,外罩通体红地绿边垂领长衫,双臂隐抄胸前,怀抱以黄色包巾裹体的黑色小狗而立。另一件倚坐仕女像高11.8厘米,发型、面相及衣着均与前一仕女像同,隐抄双手,两腿下垂微露足尖,倚坐在白色鼓形墩座上。1989年峰峰矿区金代崔仙奴墓出土了5件童子像,不仅器型较大,且釉质晶莹,色彩艳丽。其中一件为卧童像,通长33厘米,男婴顶蓄“鹁角”黑发,下系红头绳,无发处饰翠黄彩;圆脸蛋,双下巴,浓眉大眼,小嘴大耳,面带微笑;颈佩金黄色黑绘如意形项圈,上身穿黄地红圈团花圆垂领窄袖短衣,领口镶黄点红边,红色双袖上点缀成对的黄色飞鸟印花数组,腰腹部系黄、褐、绿三条宽带,前打蝴蝶结;右手握于胸前,左手置于腹部;下身裸,臀下红彩带顺腿于膝下打结捆缚,腹露男婴器官,双腿上曲呈卧姿,并足。整体雕塑体态舒展,面目端庄,形象逼真(图四)。一件骑鼓童子像,高16厘米,顶剃花头,蓄五片黑发,头顶梳冲天髻,左右两侧及囟门以红头绳扎系小髻,脑勺留成小“鹁角”,无发处施淡翠绿彩;圆脸大耳,黑绘眼眉,朱唇小口,面相端庄秀丽;上穿白色圆领窄袖衫,领口及袖口镶黄边,肩披红带绿条短褙子,前身腰束绿色短裙,下着白裤,裤口镶红绿边,足穿黑鞋;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双腿下垂骑坐于白釉黑彩三环纹圆形鼓凳上。另一件骑鼓童子像高15.5厘米,顶蓄三片黑发,下垂红头绳扎系的小髻,无发处施黄彩;长圆脸,黑绘眼眉,高鼻,合唇;身着红色左衽交领窄袖衫,领口描黑线、镶褐绿边,双袖饰绿斑印花,下着白地裤;手臂揽握玩物,足穿黑鞋,左腿盘曲,右腿下垂,侧坐于白釉黑彩三环纹圆形鼓凳上。一件掖盒童子立像,高16.5厘米,头微低,髡顶,施黄彩,周蓄黑发;胖脸蛋,黑绘眼眉,小口红唇,双下颌;体态壮实,上身内穿白地红边左衽交领衫,外着红地印团花镶绿边垂领窄袖半长外套,腰束绿地红黑边前后片护肚,下身着宽腿白裤,微露黑色鞋尖;双手弯垂于腰际,左臂腋下夹持黑沿黄彩圆形盖盒,站立在白釉黑绘双环纹圆形墩台上(图五)。另一件抱狗童子立像高16厘米,头蓄三片黑发,下垂红绳扎系小髻,胖脸蛋,黑绘眼眉,红唇;上身内着黄边兜肚,外穿左衽交领窄袖红衫,领口及袖口镶绿边,腰束绿地黑边护裙,下穿白地红边长裤;双臂前曲,侧抱白地黑斑小花狗,双手紧攥狗前爪,狗的后肢弯垂于腰侧;足登黑色尖头靴,站立于白釉黑彩双环纹圆形墩台上。童子体态敦实,神情专注,装束稚雅,天真无邪。
从上述作品可以看出,磁州窑陈设用瓷因种类、功用不同,在艺术处理和追求上也有所区别。其中花盆与支架除考虑实用外,再辅以各种浮雕图案,用来烘托主题并增强器具的观赏效果;动物和人物讲究的则是形象与神态,多以立体圆雕形式为主,并辅以描绘、敷彩等技法,使千姿百态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逼真。
三、宗教用瓷
大约自金代开始,在磁州窑陶瓷产品中还出现了部分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瓷器,其中除与佛教相关的佛、菩萨、弟子、天王、罗汉、力士、狮子座、象座、莲座、塔、龛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与道教或民俗信仰相关的供奉偶像。前者除少量为高温白釉瓷器外,多数为黄绿釉、红绿彩等低温釉瓷器或素胎器等半成品及模范,后者则以白釉瓷较常见。
释迦佛像是宗教用瓷的主题造像之一,在磁县观台窑址历次发掘中均曾发现过红绿彩佛像,如1958年出土的一件金代须弥莲座坐佛,通高36.2厘米[2]。1989年峰峰矿区汽车一队出土的一件金代红绿彩坐佛高达61.5厘米,由六边形须弥底座及莲座坐佛两部分组成。须弥底座高19厘米,略分五层,前、侧三面施白地红、黄、绿三色彩绘,各层间以白地或红、绿边线间隔,内填卷草纹、连续回纹、倒垂花瓣纹及菱格形等彩绘图案。佛像面相丰圆,螺发,垂耳,直鼻,发梢、眼眉及口唇施黑彩;短颈圆肩,内着墨绿彩莲纹右袒僧祗支,外着通肩、垂领、宽袖红地袈裟,领口、襟带及前摆饰描边白花绿叶莲荷及牡丹花卉图案,左臂斜披及垂带勾绘红绿边饰,或填红色细线波纹;右臂曲举胸前,手施说法印,左臂隐垂扶膝,结跏趺端坐于多层堆塑填彩仰莲座上。雕像体量超常,色彩艳丽,堪称磁州窑雕塑艺术的杰作(封二,3)。
弥勒佛像也是最常见的佛教造像之一。如磁州窑博物馆展出有数件1987年出自观台窑址的金代小型素胎弥勒佛像。弥勒席地而坐,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大肚垂坠,笑容可掬。峰峰矿区新坡镇大藩村出土的一件明代白釉褐彩弥勒坐像,下为周饰浅浮雕缠枝花卉的棕褐彩八边形须弥座,上为黄褐彩三层瓣莲台;弥勒慈眉善目,身着黄褐彩袈裟,裸胸鼓腹,肤施白釉,交脚盘坐于莲台上。雕像虽繁简不同,装饰有别,但却以大体相同的神态,生动地刻画出了宋金以来弥勒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可爱形象。
观音菩萨像是磁州窑陶瓷中最流行的宗教偶像,磁县观台窑址即发现有素胎菩萨头像及母范、模范等。素胎菩萨头像属半成品,高9.3厘米,头戴花蔓冠,长发上卷,顶束后垂螺髻,方额丰颐,两耳侧垂,双目含眸,弯眉高鼻,眉间饰白毫,嘴唇微闭,面带笑容,颈略长,内有与身部连接的插孔,发丝、眼珠、白毫等部施黑彩(图六)。母范为实心圆雕菩萨头像,高14厘米,头戴花蔓冠,发丝卷曲上挽,顶束螺髻,两耳侧垂,面相丰圆,弯月细眉,双目含眸微睁,鼻梁挺直,口唇紧闭,下颌重垂,颈部插榫呈不规则圆柱形。模范为凹入的菩萨面部形象,高16.9厘米,头戴花冠,发丝上挽,顶束花髻,面相圆长,弯眉凤目,鼻翼略宽,双唇微张,颈饰三道弦纹。磁州窑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明代白釉褐彩送子观音像,分围栏、莲台和坐像三层;下为周设望柱、连环纹栏板的白釉六边形围栏座,栏内升起一朵贴塑四层莲瓣的棕褐色宝装莲台,白衣观音头戴宝冠,颈佩璎珞花饰,覆搭褐彩印花帔帛,右腿半蜷,左腿盘曲,手扶腿上坐童,颔首端坐于莲台之上;雕像做工精细,装饰华丽,釉质晶莹,色彩鲜明,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为民赐福的祈求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