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磁州窑陶瓷雕塑艺术品浅谈

作者:张 惠




  文殊、普贤菩萨像也是磁州窑陶瓷中最流行的宗教偶像,并以青狮、白象坐骑为其最主要的特征。1987年磁县观台窑址中曾发现有较多白釉、绿釉或素胎狮子莲花座,从造型上看,多数应属文殊菩萨的坐骑[3]。1989年峰峰矿区汽车一队出土有完整的金代红绿彩文殊、普贤菩萨像。文殊菩萨由狮子坐骑及莲座坐像两部分组成,通高42.6厘米。菩萨头戴红、绿、黑三彩花蔓冠,额露黑发,面相丰腴,眉、眼、唇施黑彩,面饰红彩;颈佩项饰,外披红地绿边覆肩大衣,下束绿边宽摆红彩裙,双手执长茎莲荷,结跏趺坐于红线勾绘的双层莲座上。青狮坐骑高20.5厘米,通体以绿彩为主,鬃、尾施黄彩,眼、眉、鼻以黑彩描绘,口施红彩;仰首挺胸,张口露齿,披鬃翘尾,身佩红色鞍辔,背驮圆台形托座,足踏黑边长方形台座;左侧浮雕面目清秀的控狮武士,仰首,戴盔,黑绘眼眉,朱唇,上着红色窄袖绿色条带纹短衫,腰垂绿色长带,下着白裤,足登靴,左手攥拳叉腰,右臂手揽缰绳,大跨步叉足而立。普贤菩萨由坐像与莲台、白象坐骑组成。菩萨头戴三彩花蔓冠,双缯下垂,额露黑发,面相丰圆,大耳,黑绘眼眉及唇线,肌肤施红彩;内着红、黄彩边盘领白衫,外着直襟通肩大衣,下着绿边宽摆红彩裙,腰束白地黑边长带;双臂内曲,手持长柄如意,结跏趺坐于浅浮雕敷彩仰莲座上。白象坐骑通体以白釉为主,低头拱背,长鼻向内垂卷及座,身披红色鞍辔络佩,背驮黑边圆台形托座。控象武士膀宽腰圆,头戴绿缨黄彩头盔,颈束黑边绿彩披肩,臂饰护腕,腹裹黄彩抱肚,腰垂黑边绿彩束带,下着白裤,手揽缰绳,仰首叉足站立于白象右侧(图七)。
  此外,磁县观台窑址及峰峰等地还发现较多雕刻细腻、色彩艳丽的红绿彩、黄绿釉或素胎天王、弟子、罗汉、力士像等,但多数保存较差。磁州窑博物馆还收藏有明代精美的白釉褐彩“天官赐福”、“鱼王锁蛟”等民俗偶像。
  从上述造像可以看出,基于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及敬畏,所以在宗教用瓷的制作上较其它用品显得更加用心和讲究,除精心雕模制作外,多数还辅以剔、刻、敷彩、填绘等技法,不仅制作出了众多不同类别的宗教崇拜偶像摆件,而且还创作出很多形神兼备、色彩绚丽的大型陶瓷雕塑艺术作品。
  
  四、建筑用瓷
  
  约自金代开始,磁州窑陶瓷产品中出现了大批建筑用瓷,成品以黄绿釉、三彩釉等低温瓷器为主,并有较多素胎器等半成品和范模。其中除琉璃瓦、瓦钉帽等普通建筑材料外,1987年在磁县观台窑址中还发现很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鸱吻、脊兽、力士、脊刹、贴饰等雕塑作品,时代全部为金代。现择部分保存较好的代表性作品略述如下。
  素胎宝刹脊座,为建筑正脊中心宝刹下的基座,系半成品,高20.3厘米。整体呈莲花座形,上部正中为短颈、方唇、圆管形插孔,下部为耸肩、前为花蕊、周边密饰倒卷垂莲瓣的宽厚底座。器物造型敦稳,线条流畅,刀工娴熟,花瓣繁复而不显累赘,手法夸张而不感失真。
  黄绿釉迦棱频伽脊饰,表施低温彩釉,通高45.1厘米。下为两侧镂拱形大孔的绿釉圆筒形底座,上为佛教中人首鸟身的妙音鸟雕饰。雕像半为人形,头部挺直,黑色卷发中分,面相丰圆,额饰白毫,眉鼻隆凸,双目含眸,耳佩珥饰;身躯似鸟体弯曲,上着墨绿开襟窄袖衣,前缀系带,袒胸露腹,肩臂黄褐色巾带长垂及座,下着绿裙,腰束黄带,双手合十拱于胸前,肌肤施浅黄釉;下肢及尾翼为鸟体,背张黄地绿边扇面形双翅,肥厚尾羽卷曲向上,鹰爪直立。雕像以立体圆雕为主,并辅以剔刻、贴塑、敷彩等多种技法,整体造型形象生动,比例协调,特征鲜明,釉色层次丰富,色泽艳丽,堪称磁州窑雕塑艺术的珍品(封二,4)。
  素胎武士脊饰,均横坐或蹲坐于瓦背上。其中一件下部瓦件缺失,残高23.6厘米;武士呈躬腰蹲坐状,头顶宽平,顶物已失,颈部因受压而内缩,肥头阔面,双目含眸前视;上身及双臂袒露,腰束围裙,下着长裤,双手扶膝,曲腿叉足蹲立于瓦件上;器表施化妆土,眼珠和头发施黑彩。另一件瓦长21.2厘米,通高28.4厘米;武士头部侧仰,顶蓄黑色短发,上挽高髻,面部肥大,两耳侧垂,凝眉,双目圆睁,眸施黑彩,挺鼻闭唇;上身挺立,腰裹围帛,袒胸露腹,赤膊裸体,饰腕钏和足钏,右手握拳曲置胸前,左侧断臂上举,左腿曲膝叉立、右腿曲膝侧置,横坐于瓦背上(图八)。此类雕像均膀宽腰圆,肌腱发达,生动地表现出了武士力大无比或暴戾威猛的形态及性格特征。
  素胎侏儒脊饰,整体为顺坐于筒瓦上的侏儒形象,顶部、瓦座已残,残高18.1厘米。侏儒肥头阔面,后蓄长发,顶留插孔,双眉倒立,圜眼圆睁,蒜头高鼻,咧嘴闭唇;上袒,丰胸鼓腹,耸肩曲肘,双手扶膝;下着长裤,屈腿扬掌蹲坐于瓦背上。雕像肌肉臃肿,面相丑陋怪异。
  素胎海兽脊饰,整体为倒立于筒瓦上的鱼尾海兽形象,筒瓦宽16.9厘米,通高33厘米。兽头曲而上仰,眼眶深陷,黑眼球暴凸,闭唇突吻,犬齿外露;胸部微挺,前肢双爪着地,腹下加柱撑于瓦背,躯体倒垂,鱼形尾翘立,后肢直上弯伸;兽身无毛发,仅四肢肘下饰鬃毛刻纹(图九)。雕像形如猛虎下山,双目炯炯有神,肢体舒展有力,体态生动活泼。
  素胎摩羯脊饰,整体为倒立于筒瓦上的兽蹄鱼身形象,筒瓦宽16厘米,通高38.9厘米。鱼体倒垂,略呈“S”形,扁首垂而上仰,眼睫上挑,双目深邃,眼珠施黑彩,翘吻合唇,前露犬齿,颈饰鬃毛;鱼身及双尾弯卷向上,通体布满鳞片和脊翅,胸鳍外张似双翼;胸鳍下生出两条强健有力、肘有鬃毛的兽足,双爪着地,后加立柱,撑立于瓦背上。雕刻细腻,比例谐调,形象生动,神态逼真。
  此外,还有较多保存相对较好的蹲狮、骑士等脊饰,以及龙吻弯角、脊刹宝瓶、火焰宝珠等建筑构件。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建筑用瓷具有长久对外陈设的特殊性质,所以无论是较大型的鸱吻、脊刹,还是形态各异的脊兽、羽人或贴饰,虽均为模制而成,但每件器物都倾注了陶瓷艺人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与创作灵感,加之精雕细刻、描绘施彩等技术处理,把各种物体的形象和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进一步丰富了磁州窑陶瓷雕塑艺术宝库的内涵。
  
  [1][3]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91页。
  [2]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16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