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青铜器叔(走雚)父卣与邢、軝关系

作者:杨文山




  【关键词】西周;叔 父卣;谏;倏;邢国;軝国
  【摘要】西周初青铜器叔父卣的铭文,记载了邢国臣谏抗戎援后常驻国为国执政,又记载了他晚年对执政接班的安排。本文根据铭文和有关金文资料与文献记载,就邢国抗戎援之后的邢、关系,以及国的居地、族属、族姓和受封立国等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了考述。
  
  西周初青铜器叔父卣铭文,涉及到邢国臣谏进驻国为国执政,以及晚年对执政接班的安排,李学勤、唐云明[1]、沈长云[2]、彭裕商[3]、李先登[4]诸先生均对此作过考释或论述。本文广集诸家之说,参以笔者管见,除对器物和铭文进行必要解释外,并结合有关金文资料与文献记载,就邢国援抗戎后的邢、关系变化以及国的居地、族属、族姓、立国等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试作考述。
  
  一、叔父卣的形制、纹饰和断代
  根据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5]报导,得知西张村位于元氏县城南5公里,村东有一高大的土丘,俗称“霸王岗”。由于岗丘的四周和中部遭到了破坏,暴露了灰坑和墓葬,1973年3月,村民张新爱等在此挖土时发现了多件青铜器,叔父卣即为其中之一。
  据报导,元氏出土的叔父卣为两件,两件器物的规格虽然大小有别,但形制与纹饰却完全一样。比如在形制方面,均为子母口,直口内敛,颈部宽大无束,两侧设有提梁,提梁两端又设有挡,器身呈圆角椭方形,下腹倾垂,圜底近平,矮圈足,器盖顶部两侧设有犄角,盖顶中心设有椭方圈状纽。在纹饰方面,颈部前、后中部饰有突出的兽头,两边以细雷纹铺底,其上饰成组的长冠、侧身、顾首夔纹,组间以勾云纹相隔,颈部纹饰下铸一周凸起的弦纹,弦纹下的腹部无纹饰,器盖和颈部纹饰相同,提梁上饰斜角雷纹,端饰长角、圆眼、翘鼻兽头(图一)。
  关于叔父卣的断代,诸家多有论及,但意见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是断其为“康王”器。李学勤、唐云明先生认为:邢侯簋的断代“可以估定在成康之际”,与邢侯簋同形的臣谏簋的断代“也是成康之际”。由于他们认为臣谏簋作于臣谏“处”之时,而叔父卣作于臣谏“暮年”,故叔父卣断代“应定康王……甚至更晚一些”。
  二是断其为“康王、昭王”器。李先登先生认为:从臣谏簋形制与纹饰看,与邢侯簋相近而又有别,故“其年代相近而略晚,约为周康王时期之器”。而叔父卣与臣谏簋相比,“从其形制来看时代略晚,约为周康王、昭王时”。
  三是断为“穆王”器。彭裕商先生认为:“元氏铜器的年代,目前学者的看法不一”,认为“李丰先生穆王说是对的”,“其中尊、卣的形制是穆王时期最常见的”。按彭裕商先生在此所指的“卣”,就是叔父卣。
  按元氏墓主是臣谏的小弟“攸”,下葬的时间当在“穆王”时,但出土的铜器并非一时之器,而是康王、昭王、穆王器物都有。因此对元氏铜器的断代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器物进行不同断代。关于叔父卣的断代,笔者倾向于李、唐的“康王”说。
  二、叔父卣铭文隶定、考释和通读
  根据报导,可知两件叔父卣的铭文分别刻铸在盖内和腹底,各处铭文均为8行,字数和内容完全相同,只有个别字体的写法略有差异,每行的字数多少也不大一样。以大器盖内铭文为例,按8行隶定列下:
  父曰:“余考,不
  克御事,唯女敬
  乃身,毋尚为小子。余
  为女兹小郁彝,女
  用乃辟侯,逆
  出内事人。乌!
   ,敬!兹小彝妹
   吹,见余,唯用女。”(图二)
  
  根据铭文内容层次,我们可以将叔父卣全铭分为三段。其中前两段对邢、关系有所披露,故对此解读如下:
  1、父曰:余考,不克御事,唯女敬乃身,毋尚为小子。
  按“”,李学勤、唐云明先生释“劝”,是臣谏簋铭文所记臣“谏”之字。根据《仪礼·檀弓》记:人生有“名”,成年冠“字”[6],此与以“谏”为名,以“劝”为字,其义正合。“”为“叔”之古写,依《仪礼·士冠礼》郑《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7]可知“”在弟兄排行中为行三。“父”,依《尔雅·释亲》解为男性长辈通称[8],在此为“叔”之缀语。
  按“余”为代词,是叔父的自称。“考”字通“老”,《说文·老部》所谓“考,老也”[9]即其解。“克”义为“能”,《尚书·尧典》:“克明俊德。”孔《疏》解为“能尊明俊德”[10]。“御事”是“执政”官吏,李学勤、唐云明先生认为“在此为动词,意即治理政事”。
  按“唯”,崔永东先生解为语气副词,可以译为“希望”[11]。“女”通“汝”,代词。“”是人名,李学勤、唐云明先生解为“叔父的幼弟”,即攸鼎铭文所记作器者“攸”为“”之省。“”为“其”另体。“”假“”,义为“治理”,引申为“修养”,与《尚书·尧典》“有能俾”[12]中的“”为相同含义。
  按“毋”为否定词,义为“不要”。“尚”为副词,义为“还应”,与《诗经·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13]中的“尚”为相同含义。“小子”指年轻人,与《诗经·思齐》“小子有造”[14]中的“小子”为相同含义。
  依上解释,这段铭文大意是:叔父对其弟说:“我已年老,不能治理(国的)政事,希望你还应谨慎修养自身,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就不求上进。”
  2、余为女兹小郁彝,女用乃辟侯,逆出内事人。
  按“”,李学勤、唐云明先生释“兄”,所加“土止”为声符。“兹”为代词,犹“此”,与《易经·晋》“受兹介福”[15]中的“兹”为相同含义。“郁 ”,李学勤、唐云明先生认为本义应是芳草“郁金”,古代用以调和鬯酒称“郁鬯”,此铭文中“郁”是“郁鬯”之省称。“彝”为酒器通称,在此指叔父卣。“小郁彝”也是指叔父作的这些饮“郁鬯”的酒器。
  按“”即简字“飨”,义含“大宴”,《诗经·彤弓》所记“一朝飨之”,郑《笺》解为:“大宴宾曰飨。”[16]“乃”为代词,犹“汝”,《尚书·酒诰》:“乃不用我教辞。”孔《传》解为:“汝若忽怠不用我教辞。”[17]“辟”训“君”,先秦帝王诸侯通称,《诗经·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18]毛《传》解:“辟,君也。”
  按“逆”训“迎”,含“欢迎”之义。“”,周名辉释“受”[19],含“受飨”义,犹今所谓“招待”。“内”通“入”,“出内”犹“往来”。“事”通“使”,“事人”即“使人”、“使者”。
  依上解释,这段铭文大意是:“哥哥我为你作此郁彝酒器,你用它宴飨你的君主侯,也可用它欢迎招待往来的使者。”
  三、国的居地、族属、族姓和立国
  关于国的居地、族属、族姓,沈长云先生认为,“国应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最早的居地应在水流域,族属应为黄帝后裔,族姓为“己”姓。根据是《大戴礼记·帝系》中记有“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水”[20];《国语·晋语》中又记有“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21]。
  笔者认为国至商之时,原来的居地、族属和族姓有所变化,即居地已从水流域扩大到了水南面的石济水流域,族属也在黄帝后裔中加入了先商后裔,族姓也在“己”姓中加入了“子”姓。根据是《史记·殷本纪》记有“自契至汤八迁”,其中一迁为《世本》所记“昭明居砥石”。此外,在《殷本纪》中又记有“契封于商,赐姓子氏”[22]。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