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西汉群臣上刻石两拓本价值初探
作者:秦进才
【摘要】群臣上刻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汉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书法艺术等价值。本文介绍群臣上刻石两拓本的录文与有关题跋、题签、捐赠者的情况,以提供资料,便于知人论世。两拓本在保存群臣上石刻百余年前的风貌、记载流传情况、反映晚清学者人际关系、手札题跋与版本校勘、记录刻石年代讨论情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朱山上的西汉群臣上刻石(图一),虽然只有“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此石北”15个字,然自清朝道光年间发现以来,著录者接连不断,研究者前后相继,无论是讲秦汉书法艺术,还是说两汉碑帖欣赏等,都要涉及到它。国内外很多单位与个人收藏有此刻石的拓片[1],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朱翼捐赠“赵廿二年娄山刻石”墨拓整纸本与樊榕题识的“赵廿二年刻石”光绪拓整纸本,是两个珍贵的拓本,被许多著述引用,并被多家网站转载,但多是提供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笔者苦苦求索数年,近日方得以看清楚,愿把拓本题跋介绍给同行共享,并探索其史料价值,以请教于大家。
一、“赵廿二年娄山刻石”拓本题跋与有关人物
1、拓本形制
据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金运昌介绍,此拓本纵26厘米,横26厘米。拓本罕传,似此本淡墨初拓、字口肥润、笔画清晰者更为少见。拓本幅内有赵之谦小楷一跋。右侧裱边镶沈树镛题签一、吴广霈跋三则。左侧裱边镶俞樾考论此石年代的手札二封(3页)、吴广霈跋一则(2页)。鉴藏印记有“沈氏金石”、“均初藏宝”、“积川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等[2](图二)。
2、拓本题跋录文(录文中的繁体字均已改为简体字,异体字保持原状,难以辨识者以□代替,错字改正者用〔〕表示,原文的双行夹注改用单行小字)
赵之谦题跋:
此为西汉祖刻,指为石赵者非。详余所述汉刻十种双钩本。癸亥十月悲为均初视。
吴广霈题跋三则:
上:考《金石聚》钩本此后有题名正书一行,曰:“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唐天宝后有此官名,则题名者当是天宝后人。书亦遒劲,有鲁公笔意。惜沈氏此拓遗之。剑道人时记。
中:端午桥制府一日出此刻拓本命题,其后则有题名曰:“侍御史鲁国郗士美、州刺史范阳卢顼。”字如拳大,亦有颜公笔意。考卢顼有《祷聪明山记》,见《金石录》,亦唐开元和间人也[3]。但不解两题名之首有去留如同镌也。
下:余癸卯得此石刻旧臧本于沈氏,既仍其整本储为珍玩矣。甲辰入都门,复得后拓一纸于琉璃厂店,纸墨之精妙,椎拓之细致,不及此旧拓远矣。爰用作悬帙而深藏此本于箧。泾上剑叟吴广霈手记。
俞樾手札两封:
(一)前示赵刻石文,刘侍御定为赵王遂。然考《汉书》赵诸王享国长久者亦不一人,《景十三王传》赵敬肃王彭祖以孝景前三年立为广川王,赵王遂反破后徙王赵,以征和九〔元〕年薨,计在位六十三年。其后又有共王充五十六年薨。未识侍御何以专指为赵王遂?此人以反诛,殊不见佳也,宜覆核之。七月提月[4]樾拜下白。(第一张纸)
(二)前示娄山石刻,仆以汉代赵王享国长久者不止遂一人,妄为刘侍御献疑。今承示知侍御君固已博考及此矣。但侍御援五凤石刻为证,彭祖廿二年是武帝元光四年,其时朝廷已有年号,何得不以冠首?知为文帝无年号时矣。此恐不然。汉王国得自纪年,顾先生《日知录》已言之。五凤石刻云五凤二年鲁卅四年,此自是金石中一例,非各国纪年必如是也。若必冠以汉年,则文帝虽无年号要自有年,安得不冠以汉几年乎。侯国之尊天子,岂以有无年号而(第二张纸)异乎!窃谓此石羌无故实,无可引证,惟“八月丙寅”四字稍有可探索之处。计前、后《汉书》赵王之得有廿二年者凡六王,吾友汪谢城孝廉方著《廿四史年月日考》,容作书告之,请其考证此六王之廿二年八月,孰是有丙寅日者,庶此事可定乎!高明以为何如?樾白。(第三张纸)
吴广霈题跋两则:
(一)此曲园亲笔简牍也。吾购沈氏旧拓娄山石刻内夹此三纸,因保存用见前辈风流,后学不敢不勉增学识也。剑道人敬志。(附于第三张纸)
(二)案:此刻沈氏韵初定为赵王遂时所为,俞曲园有书与沈氏辩论,谓赵诸王享国长久者不一其人,如敬肃王彭祖徙封王赵在位六十三年,后又有共王充亦五十六年,未可专指王遂。另简又云:计前、后《汉书》赵王之得有廿二年者凡六王,应考此六王之廿二年八月孰是有丙寅日者。其说甚辩。惟据张少薇《金石聚》双钩本则云:考西汉赵国治邯郸,所属止邯郸、易阳、柏人、襄国四县。今永年为广年县地,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皆不属赵国,非若六国时之概为赵地也。故定为赵武灵王时。(第四张纸)其廿一年攻中山得四邑罢兵。二十三年复攻中山。以术法推之,丙寅即在其二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也。赵都邯郸去娄山甚近,或当时得中山四邑,群臣上寿于此山,因而刻石亦纪功之意。上即上寿。篆书古劲,与秦人刻石相埒云云。其说虽高邈,按以地理推之,较沈氏之说为长。潘伯寅尚书又疑为汉初赵刻。剑案:汉初王赵者张耳之子,苦汉法逼迫诸侯,因有柏人之举,几不得保其首领,宁敢率群臣登山上寿大书深刻不用汉年张大其词有疑专制者之所为耶!吾折衷诸前哲之说,似以张氏为得间,乃记存之,用告来者。江东剑叟手记。(第五张纸)
3、拓本有关人物
题签者沈树镛(1832~1873年),字韵初、均初,号郑斋等,室名汉石经室等,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人,官至内阁中书。精于金石书画鉴定,收藏甲于江南,考订碑帖精辟,著有《汉石经室金石跋尾》等。
手札作者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等,室名春在堂等,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河南学政。以事罢官,居苏州,孜孜不倦于教育,潜心钻研于学术,著有《春在堂全书》等。
题跋者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叔,号悲等,室名二金蝶堂等,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人,官江西南城县知县等。诗文务为新奇,绘画富有新意,书法别具一格,篆刻意境清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著有《悲居士文》、《补寰宇访碑录》等。
题跋者吴广霈(1855~1919年),字剑华,号剑华道人等,室号剑华堂等,安徽泾县人。清末官江苏候补道,任驻日公使馆参赞等,民国入清史馆为协修,著有《劫后吟》、《石鼓文考证》等。
4、题跋中涉及到的人物
沈涛(约1792~1855年),字西、西雍,号匏庐,室名十经斋等,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中举人,曾任直隶(今河北)大名、广平、正定等府知府,官至福建兴泉永道道员。学尚考订,性嗜金石,著有《常山贞石志》、《交翠轩笔记》等,是群臣上刻石的发现者与最早著录者。
刘位坦(?~1861年),字宽夫,室名祖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官至湖南辰州府知府。曾官御史,故人称刘侍御。工书善画,收藏极富,著有《叠书龛遗诗》等。是黄彭年的岳父。
张德容(1820~1888年),字少薇,号松坪,室名二铭草堂等,浙江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官至湖南岳州府知府。精金石之学,著有《二铭草堂金石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