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毛泽东回头看长征

作者:孙国林




  
   关于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原因,毛泽东作过多次论述,仅1945年“七大”期间,就讲过两次。他说:“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就是积极拥护四中全会的人,也就是在第三次‘左’倾路线中犯过路线错误的人,出来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他们和其他同志一道反对这条‘左’倾路线。现在把这个账挂在我身上,我要声明一下,没有这些同志和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倾路线的一切同志,包括第三次‘左’倾错误中的很重要的某些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另一次讲到遵义会议成功原因时,说得更明确,他说:“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当然,遵义会议参加者还有好多别的同志,酝酿也很久,没有那些同志参加和赞成,光他们两个人也不行;但是,他们两人是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的,作用很大。从长征一开始,王稼祥同志就开始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了。”这里,毛泽东固然有许多谦词,但重在表明,遵义会议的成功,是反对“左”倾路线的广大干部和党员,在毛泽东领导下团结起来,共同斗争而取得的。
   关于遵义会议的不足,毛泽东认为:遵义会议只说(此前)是军事上的错误,没有说是路线上的错误,实际上是路线上的错误,所以遵义会议决议须有些修改。毛泽东还指出:遵义会议后党内斗争少了,干部政策向失之宽的方面去了。对干部的错误要正面批评,不要姑息。为什么当时只集中解决军事路线呢?毛泽东指出:因为中央在长征中,军事领导是中心问题。当时军事领导的解决,差不多等于政治路线的解决。遵义会议“主要的是反对战争中的机会主义,把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是战争环境的反映”。
   遵义会议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左”倾路线的追随者凯丰的发言,深深地伤害了毛泽东,使他历久难忘。1962年1月12日,毛泽东对日本访华代表团谈话时说:“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遵义会议后不久,凯丰幡然悔悟,拥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路线,对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贡献。
  
  从黑暗、郁闷,到柳暗花明
  
   1935年9月,张国焘违背中央的北上方针,搞分裂,耍阴谋,形势一度很紧张。毛泽东1960年对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胜败未卜的内战”。中央红军翻越岷山,在哈达铺期间,毛泽东得知陕北有一大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就决定到陕北去。9月27日,在榜罗镇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决定把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毛泽东号召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后来,毛泽东概括此间的心情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由于心情“豁然开朗”,诗兴随之勃发,他连续写出《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其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等名句,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且,“长征”、“万水千山”这样的词语,也成为后来评述那段历史的常用语。特别是《长征》,用诗的语言第一次对长征的历程作了概括,具体点明了长征路上遇到的几个危山险河。
   1935年10月中旬,毛泽东率队途经甘肃、陕西两省分水岭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从江西算起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省。走下山,就进入第11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了。这些话,透露出一种“终于到家了”的愉快心情,紧张而疲惫的身心也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十多天后的11月5日,毛泽东对红1军团讲话时,对长征的历程第一次作了比较详细地概括,他说: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367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经过了五岭、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了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这段论述,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对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总结。“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和“跨越11个省”等词语,也是首次提出并成为后来人们研究这历史的习用规范语言。
   毛泽东这里讲的“总共走了367天”、“二万五千里”,是1935年10月19日晚,在陕北吴起镇与警卫员肖忠渭谈话中首先提到的。毛泽东问他:你算没算过,我们离开中央苏区到现在已经走了多少天?他一时答不上来。毛泽东边抽烟,边看地图,说:“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12个月零两天,算起来战斗不超过33天,休息不超过65天,行军267天……根据一军团司令部的阵中日记计算,我们已经走了二万五千里路程。”当然,这只是针对红一方面军长征说的。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毛泽东指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一“围剿”,打退敌人,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10月21日,由彭德怀指挥,在吴起镇附近击溃尾追骑兵2000余人。22日,在吴起镇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据此,这次会议宣告了长征结束。
  
   1935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长征后的形势和任务作了概括。他指出:(一)胜利地到达了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能得如此成绩,并获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各项条件,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二)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三)当前的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27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又一次总结长征,他说:部队减员,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应向干部解释发展前途。
  
  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准备了抗战
  
   红军长征有什么意义?这是党中央、毛泽东和每一位长征人思考了一年多的问题。但是,结论总是形成于实践的末尾,只有长征结束,才能够作出科学的回答。
   最早对长征意义进行文字表述的,是1935年10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发布的《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它指出:陕甘支队经过两万余里的长征,与红25军、红26军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发展的号炮,它将为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大局面,赤化全中国打下巩固的基础。
   11月5日毛泽东率部抵达吴起镇附近的象鼻子湾,他对部队讲话时,第一次对长征的伟大意义作了论述,说:从江西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个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一以当十,而且要一以当百、当千。今后,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毛泽东对长征的意义论述得最深刻、最精彩的是1935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他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这段充满激情、语言优美、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述的文字,已经成为我们理解长征意义的经典文字。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