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韩国的“李箱文学奖”与当代小说创作

作者:张玄平




  韩国文坛上各种文学奖项颇多,什么《东亚日报》新村文艺奖、现代文学奖、韩国小说奖、文艺园地新人奖等等,粗略一算,大约有三十三四种之多,如果,连那些不定期的“××杯”之类计算在内,那便数不胜数了。在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文学思想社”设置的“李箱文学奖”,最具影响,最有权威性。它在文坛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坛的“茅盾文学奖”类似。所不同的是“茅盾文学奖“是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对象,而“李箱文学奖”则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李箱文学奖’是为了继承夭折的天才作家李箱的文学业绩,表彰优秀作家,进而发展和推进韩国文学为宗旨而设的奖项”。文学思想社——李箱文学奖运营委员会称:将中、短篇小说作为对象,其目的在于探索文学的中心从长篇小说转向中、短篇小说的趋势。中、短篇小说结构严谨、技巧多样,相信这样的作品,能够表现小说美学所具有的特征和魅力,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997年设置“李箱文学奖”以来,至今已整整过了三十个春秋,出了三十集《李箱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每年评选,将上一年评选后发表在文艺刊物,及其他刊物上的中短篇小说,加以精选,选出一个大奖,十个以下优秀奖,在特殊情况下,可选两个大奖。大奖奖金两千万元,优秀奖一百五十万元(韩元)。而获大奖者,在当年本人创作的作品中可自荐一两篇参加优秀奖评选,奖金同样是一百五十万元。
  作品的审查是相当广泛且严密的。文学思想社将一年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作品收集起来,把作品委托给由编辑部组成的预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文艺杂志主编、报社文艺副刊负责人等约一百人组成。经过预审委员会的预审,并通过对读者的问卷调查,筛选优秀的作品呈递给审查领导小组。审查领导小组一般由五人到七人组成(每届都不同)。他们经过几天的审查,选出十篇左右。其中推出一篇为大奖,其余为优秀奖。如果审查领导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意见不一致,便通过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决定。
  “李箱文学奖”在文坛的影响非同小可。无论是文学青年还是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把将来有一天能够拿到“李箱文学奖”大奖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曾获2002年第26期文学大奖的《鳗鱼炖菜》作者权智艺,在谈到获奖心得时说道:二十五年前作为女高学生——文学少女的我,在母校淑明女子高级中学的礼堂举行盛大的“第一届李箱文学奖授奖仪式”时想道:在我今后的人生中,真有一天能拿到那个大奖的话,我将感到死而无怨,并在自己的大脑里画出自己是一个受奖者的画面。
  “李箱文学奖”是韩国众多文学奖项中的一个奖项,但由于它在韩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看到韩国小说创作界的一些情况。
  
  一一大批女作家成为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
  
  自1997年设立“李箱文学奖”以来,到今天已经整整三十年,出现了三十名大奖获得者。其中女性作家为十三人,占百分之四十三。第二十五期到今年第三十期,获大奖者共六人,其中女性作家五人,占百分之八十三。这六期,优秀奖共选出四十一篇,其中男作家二十二人,女作家十九人,占百分之四十六。这还不包括她们当年创作的自荐作品而获优秀奖的在内。如果将其包括在内,其比例将更大。
  我们把近五期获得大奖的女作家的自然情况排列一下,便一目了然。
  第二十五期申京淑 《浮石寺》 首尔艺术专科大学文艺创作系1963年生
  第二十六期权智艺 《鳗鱼炖菜》 梨花女子大学英语系1960年生
  第二十七期金仁淑 《大海与蝴蝶》延世大学新闻广播系 1963年生
  第二十八期韩江 《胎痣》延世大学国文系 1970年生
  
  第 三 十 期郑美京 《夜啊,你将离去吧》梨花女子大学英语系 1960年生
  可见,她们都尚属中青年,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精力充沛,思维敏锐,知识积累雄厚,很有发展前途。
  
  二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讲究小说的创作技巧。
  
  为了更好地说明韩国小说创作情况,附带说一说中国小说创作,并稍做比较,这样也许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
  中国和韩国文坛,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时间大致相同,中国最早是“五四”运动时期,而韩国也是同年“三·一”运动前后。但是,五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韩国称之为“6·25”战争)以后,中韩两国文学对待西方文学思潮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除了现实主义之外,其他创作方法基本上消失殆尽(“文革”时期更不用说),现实主义处于唯我独尊的状态。八十年代中期,现代主义为首的各种文学思潮横冲直撞涌进中国文坛,把现实主义撞得摇摇晃晃,造成了文坛上的“悲惨世界”。当时我们有些作家,甚至是一些著名作家,对这些西方来客,没能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对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是赶时髦,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地把它接过来,添枝加叶“转卖”给我们的读者,还美其名曰“创新”,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创新”创到几百字,甚至上千字不用一个标点的程度,把我们的读者引到云里雾中。结果怎么样呢?成千上万读者感到被这样的作家捉弄了。而现代派则采取了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态度,打道回府,回他们老家去了。
  而在韩国文坛,三年战争结束后,在恢复经济建设过程中,韩国的作家们开始反省和咀嚼战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并重新思考和设定人的生存价值,在这方面像金东里、黄顺元、安寿吉等老作家们,便很有代表性。可战后走上文坛的年轻一代,他们和老一代作家不同,他们很快接纳了法国作家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一方面是对现实无情揭露和鞭挞,另一方面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解:绝望、孤独、无望的情绪。
  翻开两国当代文学史,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现实主义一枝独秀的时候,韩国文坛上却是各种不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并存,争奇斗艳,韩国文坛吸收和接纳了多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养分,发展自己的文学。时至今日,我们翻阅获得各种奖项的小说集,便不难看到,不仅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小说作品大量存在,而且以现实主义为主,糅进各种现代主义的作品,似乎占有更大的比重,而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比重好像越来越大。我们就以“李箱文学奖”1998年第22期至2006年第30期获得大奖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在获得大奖的九篇作品中,纯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还没有,而以现实主义为主,糅进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仅两篇,占百分之二十二,其余占百分之七十八的七篇作品,完全采用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为主的现代派的创作手法,令对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尚不十分了解的中国读者来说,很难一下子接受。笔者曾将上述一些作品译介到《译林》,或译给我的同事及学生之后,得到完全不同的反映。如,朴尚佑的《我心中的楼塔房》。(《译林》2001年第1期),这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糅进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对青年男女。女主人公是一家大百货商店的导购小姐,长相出众,美丽动人,但由于家境贫寒,租住在首尔一座山顶上,盖在一座三层小洋楼房顶上的简易房里(即楼塔房),她憧憬并挣扎着,希望能有一天下到地面上,过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而男主人公,自己深爱的姑娘住在山顶上,他渴望有一天能成为楼塔房的一员。
  韩国权威评论家、“李箱文学奖“审查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李御龄说:如果说,要说明能说明的东西就是科学的话,那么要说明不能说明的东西便是艺术。他接着说:一天接着一天地蹬着台阶往山顶上走的男主人公,和要下到地面上过着平凡人生、平凡生活的女主人公,他们明知道,他们的期盼和努力都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他们还是执著地追求着。作者将矛盾对立、又不谐调的双方奇妙地集中到这个“楼塔房”的空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楼塔房”的美学价值和作品现实的存在价值。另一位文学评论家李泰东在谈到作品的主题时说:作品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并为了实现未来梦想敢于迎接挑战的主人公的现实人生。这些作品译介后,在中国读者当中的反映很好。很多文学爱好者来信来电,让笔者更多地介绍这位作家的作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