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世界文坛动态
作者:佚名
颁奖仪式将于8月22日在东京丸之内的东京会馆举行,获奖者将获得100万日元的奖金。
(张晓芳)
莫言获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
7月21日,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委员会在中国对外友协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06年“福冈亚洲文奖”。
“福冈亚洲文化奖”是日本福冈市1990年设立的奖项,其目的是保护和发展亚洲文化,为亚洲人民的相互学习和广泛交流奠定基础。该奖设大奖、学术研究奖和艺术文化奖,大奖奖金500万日元,学术研究奖和艺术文化奖奖金各为300万日元。
现年51岁的莫言在北京市会见了记者,称自己得到这个奖项非常幸运,今后将继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记者会上,日本福冈市总务企画局的鹿野至局长把获奖通知书交给了莫言。
9月14日,莫言将前往位于日本福冈市博多区的福冈国际会场参加颁奖典礼,并参加一系列演讲、交流活动,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幸福时光》、《暖》也将同时放映。
(张晓芳)
今年“俄国布克奖”开始评选
瓦西里·阿克肖诺夫的《莫斯科—科—科》等41部作品将参加今年第15届“俄国布克奖”的角逐。它们是由23家出版社、8家杂志社、6所大学、两家图书馆提名的。
该届评奖委员会主席是作家亚历山大·卡巴科夫,成员有批评家德米特里·巴克、诗人铁木尔·基皮罗夫、散文家罗曼·松采夫、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斯维特兰娜·索罗金娜。 10月4日将公布6名入围者名单。12月6日将宣布获奖者名单。奖金为两万美元。
(启中)
奥地利为中东欧国家作家设立文学奖
今年由奥地利银行、《文化接触》组织、维泽尔出版社设立了文学奖,每两年授予中东欧国家的作家。奖金设立者感兴趣的是,这些国家的居民如何理解意识和社会中的根本变化。获一等奖的是保加利亚女作家杰奥多拉·季莫娃。她的长篇小说《母女》通过两代人的关系展现了当代保加利亚社会的生活。 二等奖获得者是罗马尼亚作家弗洛林·拉扎列斯库,作品是短篇小说《我们的特派记者》。捷克女作家安娜·卓诺娃的长篇小说《奖惩》获得了三等奖。
维泽尔出版社将以两种文字出版获奖作品。
(启中)
“彼得罗波利”颁奖典礼在圣彼得堡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举行
据《俄通社—塔斯社》2006年6 月5日发自圣彼得堡的消息说,在圣彼得堡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彼得罗波利”艺术奖颁奖典礼。今年,作曲家亚·戈罗德茨基和康·基切夫,诗人叶·赖恩和弗·托哈罗夫,艺术家德·沙金,女演员尼·梅夏尼诺夫,滑稽演员罗·戈罗杰茨基被推荐申请获此殊荣。
“彼得罗波利”奖由普希金全俄博物馆和“彼得罗波利”丛刊编辑委员会在1999年联合创办的。旨在奖励每年艺术和文化领域的杰出成就及有独到见解的创作。奖品是由雕塑家谢·阿利波夫雕塑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彼得堡圣母和作家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青铜雕像。历届的获奖者是:戏剧作家亚·沃罗金,导演叶·格里什科维茨,音乐家亚·多利斯基,鲍·格列比翁希科夫、奥·米佳耶夫、演员斯·克留奇科夫、拉·马列万娜娃、谢·尤尔斯基、伊·德米特里耶夫、季·沙尔科、阿·弗列伊恩德里赫、芭蕾舞演员纳·杜金斯卡娅、艺术家米·舍米亚金。
(于正荣)
新著
巴埃纳出版诗集《极乐净土》
巴勃罗·加西亚·巴埃纳(1923—)是西班牙文学界多产的老诗人,他于上世纪40年代以诗集《隐私的声音》(1946)登上文坛,随后相继出版《当鸟儿歌唱时》(1948)、《古老的男孩》(1950)、《六月》(1957)、《油画》(1958)、《在时间结束前》(1978)和《逃离的忠实花环》(1990)等众多诗作。曾获得梅利亚城市奖(1989)和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1984)。
据西班牙《国家报》2006年7月1日报道,在经过15个年头的沉默之后,加西亚·巴埃纳终于又出版一部新作《极乐净土》。这是一部经过诗人精心构思、悉心营造的新诗集。诗人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关于十七个旅行题目的前奏曲》。和其他部分相比,这一部分最长,最具印象主义特点,也最为细腻。其它题是祖国、家庭、爱情、亲情,以及战争和宗教。其他四部分表现的也都是诗人一贯喜欢的题材:艺术、他的美丽激情、爱情、年轻时代的欲望、故乡的角落和风景、对书和人生的梦想、对无助者的同情和对自己的怜悯等。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安东尼奥·维列纳发表题为《挽歌与美丽》的评论说:“这是一部内容新颖,水平颇高的诗作”,“是一部用色彩和声音写成的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完美之作”。
(西文)
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实小说
2006年6月间,哥伦比亚时代出版社出版一部题为《一个什么都发生的国家》的战争纪实小说。由于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近年来哥伦比亚发生的若干重要事件而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纸制媒体发表文章予以评论和介绍,使之成为一部近年间少见的畅销书。
这部小说以严谨的文字和流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10月31日,哥伦比亚高级将领路易斯·门迪埃塔上校被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绑架,至今依然未获释放。为了写这个故事,作者阿历杭德拉·卡尔多娜进行了三四年的调查工作。她和上校的亲人特别是他妻子玛利亚·特雷莎·帕雷德斯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后者怀着极大的义愤讲述了丈夫被绑架的经过和遭受的痛苦。另一个故事是大批农民被革命武装力量的准军事行动赶出家园,被迫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故事更难写,因为需要细心的调查和查证。据统计,有67个家庭被逐出前部长卡洛斯·阿图罗·马鲁兰达的贝亚克鲁斯庄园。书中采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要把它们变得吸引读者很不容易。有关书评指出,在上述两个主要故事中还包含着一些别的故事,作者把这些故事同自己的日常经历和感受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深切地了解了五十年来战争为哥伦比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品中的任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爱有恨,有快乐有痛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这是一本像精确的钟表一样组装的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还运用了动作片的某些手法,使故事情节显的十分紧张,读来颇为扣人心弦。
(哥文)
伊莎贝尔出版《我心中的伊内丝》
伊莎贝尔·阿连德(194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智利女作家,小说创作十分丰富,其名著《幽灵之家》(1982)、《爱情与阴影》(1984)、《幸运的女儿》(1999)、《野兽们的城市》(2002)和《金龙王国》(2003)等许多作品已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也早已为世人所知。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2006年7月15日报道,伊莎贝尔·阿连德的新作《我心中的伊内丝》已由智利蒙达多里—蓝登书屋推出。伊莎贝尔向外界透露,新书首发式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然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二次发行式,因为普拉森西亚是小说女主人公伊内丝·德·苏亚雷斯的故乡。目前伊莎贝尔侨居加利福尼亚,皆时她将出席在三地举行的新作发行仪式,并将接受记者采访。无疑,这些活动将引起一场全球性的“伊莎贝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