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阅读图示与理解、空缺与翻译的辩证分析

作者:端木庆一




  例:短语“go south/head south”并不是指“到南方去/往南方去”,它不过是根据地图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显示规律,用来表示人或物的下降颓势或“过气”而已。因此,“The stocks will go south”指的是股票将会被套牢或下滑;而句子“This athlete has gone south” 则表示该运动员已经过了自己的巅峰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
  4、流行语图示空缺
  所谓流行语,最能表现日常口语特点,是教科书中不存在、词典中难查找、仅在某一历史时期流行的语言。其句型结构并不复杂,需要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紧随目标语时代发展的趋势,随时填充新的语言图示空缺,不被传统语言和阅读经验所误导。
  例:前不久美国系列剧《朋友》中有“He'll get back in the game soon.”语句,此处的“game”指什么游戏?原来,它源于儿童游戏“捉迷藏”,处于恋爱中的情人要想找到美满的另一半如同捉迷藏一样不易。那些长期未约会的人会说“I've been out of the game for so long, I've forgotten how to play.” 意思是“失去信心或不知如何去应付约会”。
  5、行业语图示空缺
  这里所谓的“行业图示”指社会生活中某个集团圈子里常使用的特殊语言,圈子之外的人有时很难从书面理解某个词语或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如2003年某时装节夏装宣传中有这么一段话“Dressing well in summer should be easy. No tights that might ladder, no bulky sweaters to ruin the silhouette, no umbrellas to jam into your handbag. But for those of us over 18, summer fashion poses its own challenge: How to find grownup clothes when the high street turns into a sea of lime hotpants. ”其中的词语“tights”(连裤袜),“ladder”(抽丝),“bulky sweater”(宽松、长袖、不开前襟的圆领绒/毛衫),“silhouette”(线条),“high street”(商业街),“lime”(浅绿),“hotpants”(热裤/穿在外面的冬季短裤)等,都属于时装业常用术语,对不从事服装业的外文读者来讲不可谓不难。因此,欲想建立丰富的语言图示网,读者的阅读范围须涉猎宽泛,不仅从教科书上,更须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不同渠道广览博闻,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6、修辞图示空缺
  英文修辞格表现力十分丰富;阅读,尤其是文学文本阅读,更需要读者建构语言修辞信息网,能快速激活图示,填补空缺。
  例:“Give every man thine ear and few thy voice (Hamlet, Shakespeare).”(听每一个人讲,而自己少跟别人讲。)诗人在这里采用借代手法,用人体器官名称“ear”和“voice”借代“listen”和“say”这些具体行为。
  7、背景知识图示空缺
  读者如缺乏相应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无论阅读还是翻译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短语,也可能牵涉出复杂的社会、文化或历史背景知识。
  例:“Hygeia herself would have fallen sick under such a regimen; and how much more this poor old nervous victim? ”(按照这样的养生之道,别说可怜的心惊胆战的老太太了,就连哈奇亚也会害病。)“哈奇亚”何许人或何许动物也?中国读者对该译文感到茫然。但一般的西方人知道“哈奇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要想使译文的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就须将“Hygeia”的基本特征显示出来,译成“希腊健康女神哈奇亚”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1至6条属语言图示空缺,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语言认知能力有关。第7条属内容图示空缺,影响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中预测、验证和把握阅读材料的主题理解,涉及语言本体意义之外的知识。可以说阅读理解与翻译是由两种阅读模式结合运用来完成的。认识阅读图示空缺、建构新的图示知识网络、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深植于读者大脑中的图示被逐一激活,空缺被不断填充,信息图示网被不断架构,图示网的延伸也就越发广袤。即便我们偶尔对所读材料存有不甚清晰的图示架构,对理解材料内容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帮助。
  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言图示空缺繁多,如缩略词、外来语、专业符号等。填补空缺与读者的语言基本功和经验因素等有密切关系。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为了减少空缺或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弥补空缺,完成理解活动。要解决词汇图示空缺,其过程基本上是“自下而上”从书面语提取信息的线性序列过程。阅读不得其义的原因,概括地讲主要有:(1)图示空缺,(2)图示未被激活,(3)套用错误图示、误解作者用意。只有找到理解失误的原因,才能通过各种手段帮助读者建构、修正、重组并激活他们头脑中的图示网络,利用图示理论开展更有效的阅读活动。同样,内容图示网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语
  
  图示理论的建构对阅读理解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阅读能力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我们的外文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所举各例,仅是图示理论在阅读英文句子层面上的翻译表象,并未涉及篇章阅读层面上的理解翻译。实质上,阅读学中“图示”涉及的范畴、程度、内容等仍存在尚待开发的广阔空间。当然,图示理论的建立与应用有其准确和快捷的优势,但过于依赖将事物以图示的方式存储在脑海的做法,有利于理解直观的东西,却可能有碍于进行抽象思维。许多情况下,需要我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展开创造性思维方能得出正确结论。人类在思考过程中,会经常遗忘事物,出现图示空缺;我们从对大脑记忆/遗忘功能的研究中认识到:许多情况下,遗忘并不是由于人脑丢失了它经过编码处理的信息,人们实际上无法“遗忘”头脑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而是一开始就没有对它们加以编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先前记住、过后又忘了的信息实际上并没有从大脑中消失,我们只是一时无法捕捉到它们。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那些被遗忘的记忆还蛰伏在头脑中,随时准备重新跃入意识的屏幕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激活大脑中旧有的图示并不断添加新的图示,这便是我们注重研究并开发图示理论使之用于提高翻译质量的原因所在。
  (端木庆一: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453007)
  

[1]



  • 闂侀潧妫楅敃銊╂儊瑜斿绋款渻鐏忔牕浜鹃柨鐕傛嫹2006濡ょ姷鍋熺悰銉╁焵椤掍焦鐓涢柍褜鍓ㄩ幏锟�2008濡ょ姷鍋為悾顏堝焵椤戣棄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闈涙閸嬫捇鏌曢崱蹇撲壕闂侀潧妫岄崑鎾绘偣閸ヨ泛骞楅柡瀣暣瀵剟骞忓畝濠傛缂備礁顑呴鍫㈢矈椤愨懇鏀﹂柟閭﹀枤缁夛拷 闂佸憡甯楀﹢鍦礊閺冨牆违闁逞屽墴婵℃挳鍩€閿燂拷2008濡ょ姷鍎戦幏锟�12闂佸搫鐗為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