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矛盾性
作者:孙海燕
一、对传统的维护和反叛
小说的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人物,在她身上不仅有南方传统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有为了梦想而做出的反抗,她在传统的枷锁中挣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依然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和身份,我们可以揭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南方人矛盾的精神世界, 并探索这种矛盾的根源。
首先,爱米丽代表着传统与过去,她是南方传统的维护者,是南方贵族的纪念碑。南北战争的爆发揭开了南方由辉煌走向衰亡的新的历史一页,美国南方在内战前享受着蓄奴制带给他们的富足生活,讲究优雅的贵族文明。战争结束后,南方种植园经济走向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为特点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旧南方传统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也轰然坍塌。然而,面对势如破竹的北方新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许多南方人因循守旧,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南方的贵族文化在战败的阴影中绝望地挣扎着。小说的主人公爱米丽无疑是这些没落贵族中的典型。在作者笔下,爱米丽是一个倒下了的“纪念碑”、“传统的化身”和“义务的象征”。她就好像她的房子一般,虽已“破败不堪”,却仍然“岿然独立”,在代表着北方经济入侵的先进工业建筑的对比下,显得“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这种没落贵族无视社会变迁、拒绝先进文明的心态跃然纸上。小说中爱米丽性格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拒绝承认事物的变化,这种拒绝接受变化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的悲剧。爱米丽的悲剧是南方人、尤其是守旧派在经历新旧交替时,不甘失败、力挽颓势的心态的极端体现。
爱米丽又是南方旧传统的受害者。作为一位二十世纪初期的作家,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是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地方。爱米丽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的代表。他把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任何人都配不上她,“手执一根马鞭”,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破坏了她所能过上正常女人生活的机会。即使他死了,他也以一种影响存活在爱米丽的生活中。在清教思想统治下的南方,妇女被非人化了,她们成为了一个符号,即“南方淑女”。在人们看来,爱米丽和她的父亲一直是“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立在身后,他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陶洁编,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身段苗条、穿着白衣”暗示了爱米丽小姐年轻、单纯,“马鞭”象征了父亲的主宰地位。在爱米丽眼中,父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种父女关系中, 作为从属方的女儿的生活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作为主导方的父亲的意志。对爱米丽的悲剧命运的描写体现了福克纳对南方社会传统形态的质疑和谴责。
爱米丽悲剧的根源并不全在于她的不识时务,而在于她的矛盾性。一方面,传统要求她们保持淑女风范,恪守高贵的血统。出身于一个贵族之家,爱米丽也极力维护自己的贵族地位:她坚持自己在杰弗逊镇无税可交;她去药店买砒霜时拒绝说出毒药的用途。另一方面,爱米丽又是南方旧传统的反叛者。工业文明的冲击,向往幸福的本性,使她对自由的爱情和生活充满渴望。自南北战争后,北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强有力地冲击着旧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在父亲死后,爱米丽把头发剪短,与来自北方的工头荷默坠入爱河,公然出双入对,这说明爱米丽想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可悲的是,荷默并不打算和爱米丽结婚,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反映了南方在历史交替时期的矛盾性。爱米丽面临着当时社会新旧思想交替时期的焦虑和困惑,也面临着内心深处艰难的挣扎。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南方没落贵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迷茫和无奈,在传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对主人公复杂身份的剖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爱米丽这个文学形象的多种象征意义。贵族出身的爱米丽被深深地烙上了旧时代、旧传统的印记,她刚强、坚毅,像老一辈的南方人,而正是由于这种性格,她不甘心幸福化为泡影,采取极端手段。爱米丽的悲剧不是个性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她对新生事物的抗拒让人怒其不争,对她的顽固不化的谴责背后隐藏的是福克纳对历史的强烈批判。而她悲惨的命运又使人哀其不幸,反映了福克纳对南方过去的惋惜和怀念。爱米丽的矛盾性体现了南方人面临旧时代经济体系的分崩离析,而文化价值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尴尬境地。爱米丽对传统的坚守与反叛也是福克纳对南方历史爱恨交织的情绪的体现。
二、对历史的批判与纪念
福克纳出身于美国南方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保持着对于南方天然而深厚的情感,无法走出对于南方过去的眷恋。但作为一个追求真实与客观的作家,他在南方荣耀的背后看到了南方的罪恶,对南方历史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爱米丽这个人物的塑造折射了福克纳敏锐的历史批判意识。尼采曾经将人的历史意识分为“批判性历史意识”(the critic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和“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the monument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两大类。肖明翰,《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第三章:“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福克纳认识到南方社会中的各种罪恶和腐败,并进行了无情揭露,对爱米丽悲剧过程的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南方社会和传统意识形态得到了批判性的认识。小说中“装模作样”和“丑中之丑”这些描写充分暗示了福克纳对南方至死坚守腐朽传统的态度的否定。另一方面,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一直沉浸在对战前美好生活的神话之中,福克纳作为一个南方作家,他的作品无法避免具有强烈保守浪漫主义倾向的“南方意识”。南方传统美德的沦丧,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使他痛心疾首,他对过去的怀旧和瞻仰与尼采所说的“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不谋而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