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
作者:[英国]多丽丝·莱辛 著孔 雁 译
2007年10月,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多丽丝·莱辛淡然处之。由于有病在身,她无法去斯德哥尔摩亲自领奖。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莱辛的编辑——英国出版商尼古拉斯·皮尔森宣读了她的获奖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莱辛提到,对于富裕国家的年轻人来说,大量的书籍唾手可得,但是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存在,他们对图书失去了兴趣;而那些穷困国家的年轻人尽管对书籍如饥似渴,却一本也得不到……
我站在路口,透过滚滚沙尘向前看,他们说那里还有没被砍伐的森林。昨天我开车出去,途经之地,是绵延数英里的树桩,还有火后黑炭般的余烬。可就在1956年,这里还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森林。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毁掉了。人们得吃饭。他们需要有烧火的燃料。
这是80年代早期津巴布韦的西北部。我要去拜访的是一位朋友,他曾经在伦敦的学校当老师。他因为参加了“帮助非洲”项目而来到这里。他是一位温和的理想主义者,在这所学校看到的一切使他震惊,他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沮丧当中。像独立后修建的其他学校一样,这所学校有并排的四间大砖房,泥土地面,在一头有半间房子是图书室。教室里都有黑板,但我的朋友却把粉笔放在口袋里,否则就会被偷掉。学校里没有地图册,也没有地球仪,没有课本、练习册、圆珠笔。图书室里没有孩子们喜欢看的书:只有美国的大学运过来的大部头,甚至都搬不动;有白人图书馆淘汰的书,侦探故事,或者类似《巴黎周末》、《费利西蒂找到了爱情》这样的书。
一只山羊正在枯草中找吃的。这所学校的校长因为盗用学校的资金被停职了,引发了一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问题:既然这些人知道大家都在看着他们,他们怎么还能这么做呢?
我的朋友没有一点钱,他一发工资,每个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向他借钱,而且很可能永远也不会还给他。学生的年龄从6岁到26岁不等,因为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没有上过学,所以到这里来补课。很多学生不论晴天还是下雨,每天早上都会步行好几英里来上学,其间可能还要过河。村子里没有电,学生们没有办法做家庭作业,而依靠燃烧木头发出的光线来学习则很困难。无论是放学回家后还是上学之前,女孩们都要为家里挑水做饭。
当我和朋友坐在他的房间里时,人们陆续腼腆地走进来,每个人都恳求能得到一些书籍。“等您回到伦敦后请给我们寄些书来吧。”一个人说道,“他们教给我们怎么读书,但是我们没有书。”我遇到的每个人,每个人,都恳求得到书。
我在那里呆了些日子。风沙弥漫,饮用水短缺。因为水泵坏了,妇女们又不得不从河里打水。
还有一个来自英格兰的怀揣理想的教师,在看到这所“学校”的样子之后,甚至病了一场。
我在那里的最后一天,正值学期末。他们宰了一只羊,剁成小块用一口大锅煮着。这就是众人期盼的学期末的盛宴——煮羊肉和稀粥。在宴会进行的过程中,我驱车回去,再次穿越了火劫后的森林余烬和绵延的树桩。
依我看,这所学校的很多孩子不太可能会得到什么奖项。
第二天我已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学校里,这是一所众人皆知的很好的学校,是一所男校。很好的建筑物,漂亮的花园。
每个星期都会有某个名人来这所学校,而这些名人很可能是学生的父亲、亲戚,甚至是妈妈。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名人来访并不是什么大事。
津巴布韦西北部风沙中的那所学校依然活现在我的脑海中。看着这些略带期待神色的面孔,我努力想告诉他们上周我所见到的一切。教室里没有书,没有课本,没有地图册,墙上甚至连一张地图都没有。那所学校的老师恳求别人能送给他们一些书籍,来告诉他们如何教书。而他们自己也就不过十八九岁。我告诉这所男校的孩子们,那里的每个人,每个人都恳求能得到一些书。“请给我们寄点书来吧!”不过当你看到听众们没有什么反应的面孔时,你就知道他们并没有真正听懂你所说的:对于你所叙述的事实,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真切的形象来对应。风沙中的一所学校,生活用水短缺,大锅里煮着的一只羊就是学期末的盛宴。
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无法想象这种赤贫吗?
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告诉他们我所看到的一切。听众们都很有礼貌。
我确信这里的孩子会有一些能够获得一些奖项。
讲完以后,像往常一样,我向老师问起这里的图书馆怎样,孩子们是否读书。在这里,在这所贵族学校,我听到了在很多中小学甚至是大学一贯听到的回答。
“你知道现在的情况。很多男孩子根本就不读书,图书馆的利用率只有一半。”
“你知道现在的情况。”是的。我们的确知道现在的情况。我们所有人都知道。
我们处在一个四崩五裂的文化中。几十年前我们还确信无疑的事情,现在却都受到质疑。当今的年轻人,尽管受过多年的教育,却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从不读书。他们只知道某些专业知识,比如说计算机。这种现象司空见惯。
计算机、互联网和电视这些惊人的发明,带给我们的是一场革命。这并不是我们人类面对的第一场革命。很久以前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头脑和思考方式。正如以往一样,我们接受了它,从来没有问过“印刷术的发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同样,我们从未停下脚步去质疑,我们、我们的思想,将如何随着新网络时代的来临而改变?互联网已经使整整一代人沦落于空虚之中,即便是那些相当理智的人也会承认,一旦他们上了瘾,就无法自拔,整天都花在网络上。
还是在不久前,任何一个稍微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并尊重我们丰富的文学储备。当然我们都知道,当社会处于这种风气时,人们会假装去阅读,会假装尊重学问,但是工人们渴望书籍是确确实实的。18世纪、19世纪的工人图书馆、工人学院、大学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阅读,书籍,曾经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年长者在和年轻人谈话时一定能体会到,读书对人起到了何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懂得的东西太有限了。如果儿童不会读书,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读过书。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结局如何。
我们都知道这句古老的格言——“阅读使人充实”。阅读使一个人信息丰富,了解历史,通晓各类知识。
但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人群。前不久,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曾经去过津巴布韦。在那个村子里,人们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但是他们却在谈论书籍,谈论如何才能得到它们,谈论教育。
我是一个小组织的成员,它组建的目的是给类似这样的村庄送去一些书籍。还有一个组织曾经去过津巴布韦的农村。他们说,和以前人们所说的不一样,在这些村庄里,有很多有智慧的人:退休的老师,休假的老师,放假的孩子,老年人。我也曾经自己花钱做了一个小调查,看那里的人们想读什么样的书。结果和一个瑞典组织调查的结论一样,是我未曾预料到的。那里的人们想读的书和欧洲的人们想读的书一样——如果后者读书的话:各种各样的小说,科幻故事,诗歌,侦探小说,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一些实用书籍,比如说教给人们如何开一个银行账户。他们都知道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和他的作品。为村民们找书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书,因此学校规定的阅读书目,比如说《卡斯特桥市长》就很受欢迎,因为人们知道能够得到这些书。《动物庄园》是最受欢迎的小说,原因也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