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诗译之美,译者好逑
作者:程 渊
诗译的音韵比较分析
《诗经》中的诗歌本是可以演唱的乐歌,几乎首首有韵。《关雎》首联诗即采用了叠言“关关”、叠韵“窈窕”和“鸠”、“洲”、“逑”押韵手法。“关关”为雎鸠的叫声,在《毛传》中解为“和声也”,或解为“雌雄相应之和声”,非常动听和谐。Version D中对其采取音译法,将“关关”译为“Guan! Guan!”,考虑到了原诗中的音律,很直观地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另外该译文中仍保持了“关关雎鸠”的语序,也较好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因为在第一联中是先闻雎鸠和鸣之声,再循声视之,有个先后的问题,采用了完全直接对等的方式,与原诗简单质朴的内涵十分吻合。
在《关雎》的五个译本中,Version A和Version B同属有韵译法(诗歌译法),富有歌咏性,节奏感强,译文押ABAB韵,韵脚如Coo, woo, Brooks, looks和 pair, fair, cooing, wooing,译文读来朗朗上口,再现了原诗的美感。Version C、D、E的译法都没有用韵,三者同属散体译法,但也取得了相当好的诗译效果,因为采取何种译法决定于翻译的目的,目的不同,则译法各异。
诗译的意境比较分析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途径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关雎》诗中开篇先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共通的,正如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复数Turtledoves,Version A和Version B中的coo, woo比兴手法运用自如,很好地表达出了这种清新自然、真实可亲的人类情感诉求,不拘泥于形而原诗神韵跃然纸上。Version D和Version E则前两句跟后面两句很难交融合一,缺乏一定的情感力量,如果给外国朋友看,他们是很难把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去享受这种美感的,外国朋友会十分诧异,为什么看到鱼鹰鸣叫会与君子求偶联系在一起呢,这里最需要的是一个相似物的联想,turtledoves不经意间收到奇效。诗人要抒发的复杂感情是通过事物形象来表现的,诗人没有直接抒怀而“情”更浓,同样,译者也无需挑明而“意”会更深,因此,直译保留了空白,将原作的美尽数展现了出来,而Version C、D直接做出了判断,破坏了这种空白美,导致了不必要的猜想和思索。
结语
辜正坤(2003)认为,翻译《关雎》,首先得抓住《关雎》属“里巷歌谣之作”这一特点,以民歌体译之,否则必入歧途。若详言之,则至少应注意以下五点,才有可能产生贴切的译诗来。第一,情感需朴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译笔不可渲染太过,背离古诗所谓温柔敦厚之旨,情绪若太张扬,则失汉诗含蓄之长。第二,用语亦应简朴,忌藻饰,重天籁。第三,节奏宜明快,不宜拖沓。每行字数以少为上,达意即可,冗句为病。第四,保留原诗的基本修辞方式,如比兴手法,重复法等。第五,最好能押韵。纵然难押全韵,near rhyme, imperfect rhyme也无不可,总比素体诗强些:因为这是民歌,民歌不押韵,如何能歌之?
如今看来,辜正坤的上述五点注意虽是一家之言,或有不足之处,但对于很多推崇有韵译法的汉诗译者而言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任何翻译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因此目的决定着如何翻译为最佳。在篇中,笔者较为推崇Version B并不是说这个译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好的,如果说我们面对的受众是学者或者文学爱好者,或者可以说它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着眼于中国汉文化的传播,或者向普通的外国朋友推荐此诗的时候,那这个版本是否最好就还有待商榷了。例如在即席翻译中,笔者将《关雎》第一联试译为:
Pair of birds is crying
On the shoal
A pretty girl is
Wooed by a gentleman
译文虽然略显粗糙,却能将诗中的音韵译出,表现出了极好的现场感,达到了沟通交际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5年。
3.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6.李贻荫:《<诗经·关睢>英译》,载《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5期。
(程渊: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邮编:341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