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海明威与基韦斯特

作者:惠 兰




  一
  
  中学时,上语文课偷读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正在兴处,被老师发现收缴,情节停在老渔夫桑提亚哥射杀偷吃马林鱼的鲨鱼上。那段时间,心里老是惦着后面发生的事情。但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从那时起到多年之后,终归不得而知。后来到美国留学,有了时间静下来系统读些自己心仪的美国作家的书。这个时候,已没有了多年前那种对书里情节的惦念,更多的是对作家写作本身的欣赏。
  海明威的故居之一在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基韦斯特岛(Key West)上。这是一个人口两万五千左右的海滨小城,隔着墨西哥湾海面,与古巴相距九十英里,是美国的最南端。1928年,海明威告别巴黎生活与他的第一次婚姻,搭船经过古巴,和第二任妻子宝琳(Pauline)重返美国。这之前,从朋友、诗人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信中,海明威夫妇对基韦斯特这个小岛便有了“梦中世界”的感觉。当他们来到这里,立即爱上了这个气候温暖、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小岛,并决定在此安居。直到1961年去世前,海明威经常住在这里并在这里写出了大量不朽之作。而后来与海明威离婚后的宝琳,也一直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直到去世。去基韦斯特的时候,第一个想看的地方就是海明威故居。
  时值深秋,岛上的气候却如初夏一般,到处鲜花绿树。其中老榕树更是随处可见,这让我立即想起自己的四川老家。基韦斯特岛长四英里,宽两英里,是个面积不算大的小岛。这里的街道是窄窄的,但并没有一点拥挤的感觉。游人漫不经心地走着,笑谈和指点着,样子像是在自己的老家街头散步。街上有许多商店,卖旅游艺术品的不在少数。每走一段路,就能闻到空气里不知从哪里飘来的食物香味。由于不常吃美国食物,我分辨不出那些味道到底是什么菜发出的。不过,与许多大城市的美国食品比起来,那些味道极是好闻,甚至数次诱得人想流口水。
  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回家去了,走着走着,一场大雨平空而来,浇得人全身湿透、无处躲藏。雨总是不打招呼,说来就来,说停就停。雨停之后,空气里很快就弥漫着一股好闻的混合着树叶、青草和花香的味儿,而先前不时飘出的食物香味,却不知被风雨带到了哪里。在基韦斯特的街头走着,没有累或是想要急于离开的感觉。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安静平和,好像时间在这里停止了转动,没有人去为繁忙的工作或是成堆的作业担忧。我在街头漫不经心地走着,并不去向人们询问海明威故居的所在。只是这样走着,心里便有了一种平和、轻松而满足的感觉。好像基韦斯特的小街,是可以这样一直走下去的。
  
  二
  
  怀特黑德街(Whitehead)907号。终于,作家海明威的故居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个西班牙殖民地时期风格的建筑,坐落在一条幽深而洁净的街道上。街的对面,竖立着一个高高的灯塔。当年,这个灯塔不仅指引着海上的船只,也指引着饮酒归来的海明威,找到回家的路。
  海明威故居建于1815年。共有占地一英亩半的庭园和长五十英尺、宽三十英尺的房舍。房子的颜色是柠檬一般的黄色,与岛上其他房子看上去很不一样。房子的门窗很多且高,墙是由当地特有的珊瑚石筑成的。庭院里有一棵高大的榕树,那是宝琳搬进新家之后不久种下的。当年,宝琳的叔叔贾斯以八千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座房子,作为宝琳与海明威结婚的礼物送给他们夫妻。1931年圣诞前夕,海明威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帕特里克和格里戈里住进了这里。
  在海明威故居,最吸引游人眼球的地方是海明威的书房和为数众多的“六脚猫”。
  从户外不宽的镂空楼梯上去,海明威的书房便在眼前。书房不是特别大但显得空荡。圆木桌上,摆放着一台老旧且磨损严重的打字机。为避免久坐后的腰酸背痛,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他的文字,最先都是用铅笔写在纸上,然后再由自己或妹妹桑妮打字誊稿。书房的四壁,布满了书架。半墙高的书架里装满了书,屋内各处的地上,也散布着许多书。在海明威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书或故事,是在这个屋子里完成的。每天早晨六点左右,海明威便在这个小屋子里开始工作。一般情况下,他习惯写作六个小时左右。然后他可能去深海钓鱼,或者和朋友去喜爱的酒馆喝酒。但不管头天晚上喝酒回家多晚,第二天早上,海明威总是按时起床开始写作。在基韦斯特生活期间,海明威生活规律而勤奋,写出一生中最有分量的作品,如有名的《永别了,武器》、 《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有的和无的》、《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唯一的剧本《第五纵队》等等,都在岛上写成。
  海明威爱猫。当年,一个船长送给海明威一只猫,那只猫的脚爪上有六个脚趾头。后来,海明威在基韦斯特的家里,养了大约五十只猫,这些猫大都也长有六个脚趾头。海明威喜欢以著名作家或影星们的名字来为猫儿们命名。就是在今天,这个命名的传统仍然保留着。如果你来基韦斯特海明威的故居,无意之中,定会遇见“威廉·莎士比亚”、“查理·卓别林”或是其他类似的“大名人”。在海明威离去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位“六脚猫”的子孙们数量并不比当年海明威在世时少,而且,现在它们成了故居的真正主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仍然遗传了其“先祖”的特征,长着很特别的六个脚趾头。
  
  三
  
  1899年,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树园(Oak Park)小镇。海明威的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而母亲从事音乐教育。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海明威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海明威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后曾作为志愿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便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1921年,海明威重返巴黎,并结识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青年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和诗人庞德(Ezra Poud)等。1923年,海明威发表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问世。 20世纪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海明威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三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获得剧本《第五纵队》素材,并以此经历为背景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海明威偕第三任妻子玛莎(Masa)访问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海明威居住在美国基韦斯特岛和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并获得当年年度普利策奖。1954年,该作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旧伤遍布、百病缠身和精神忧郁的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等。
  海明威作品的独特风格与简约有力的文体,以及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和人物的“硬汉”形象,都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在美国,海明威的作品对现代欧美文学,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海明威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之后,他继续发展早期短篇小说,如《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顽强不屈主题,塑造了以圣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在小说《老人与海》里,主人公孤军奋战但从不妥协的形象是海明威早年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 在近四十年的创作中,海明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绪。他的两部以一战和二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20年代后期,他塑造的硬汉性格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散文风格方面,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