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探索家庭秘史,直面情感人生

作者:严春妹




  一
  
  在2007年度英国曼布克奖揭晓之前,安妮·恩莱特(Anne Enright)的名字在中国鲜为人知。安妮·恩莱特于1962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少女时代的恩莱特深受其父母亲的影响,嗜书如命。她的父母亲不仅酷爱读书,而且也爱购书,总是成箱成箱地把书往家里搬。在那个没有很多娱乐的年代,读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所以小恩莱特也经常跟随父母出入图书馆。正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小恩莱特读遍了欧洲古典以及现代文学作品,成了一位博览群书的人。她尤其钟爱爱尔兰大作家乔伊斯及其巨作《尤利西斯》,而她此次获曼布克奖的作品《聚会》也是采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磨砺,恩莱特看似浅显却话锋犀利的笔触并非偶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为她目前的文学成就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此次获奖之前,安妮·恩莱特的作品早就受到了批评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1991年问世的短篇小说集《便携式圣母像》 (The Portable Virgin)获得了鲁尼文学奖,并入围《爱尔兰时报》主办的爱尔兰文学奖。后来她又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我父亲戴的假发》(1995) (The Wig My Father Wore) 和《你像什么?》 (What Are You Like?),以及传记《伊莱札·林奇的快感》 (The Pleasure of Eliza Lynch)。 她此次获奖的作品《聚会》是她的第四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族的故事。主人公在获知自己的哥哥投水身亡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开始回忆外祖母、母亲以及她自己三代人的一些不幸往事。《聚会》以其独特的构思、精致的语言、不凡的内容征服了评委,击败了其他有力的竞争对手,最终赢得了2007年度的曼布克奖。安妮·恩莱特不愧为“爱尔兰文学的旗手”。(注:张卢:《最好看英文小说出炉——爱尔兰女作家安妮·恩莱特爆冷曼布克奖》,载《时代信报》,2007年10月17日。)
  
  二
  
  《聚会》共分三十九章,由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构成,但其所包含的内涵却极为丰富。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60年代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五年间,时间跨度大约四十年左右。主人公剥茧似的一层层揭开整个家族的累累伤疤。这种探隐家庭秘史,直面伤感人生的情感历险让读者欲罢不能,急于了解其中隐藏的秘密。
  故事的主人公是海格特家族中的第七个女儿维罗妮卡,她共有十二个兄弟姐妹。维罗妮卡是一个三十多岁、生活富足的贤妻良母,有两个可爱漂亮的女儿,一个六岁,一个八岁,在成为全职太太之前,她曾从事写作。她的丈夫汤姆有自己独立的事业,而且发展得非常顺利。为了丈夫的事业,她辞职在家照顾两个小孩。
  在小说的开篇,维罗妮卡便听说比自己大十一个月的酒鬼哥哥利亚姆在布赖顿投水自尽,死时没穿袜子,也没穿内裤,只穿了一件口袋里塞满石头的荧光外套。利亚姆的死让维罗妮卡回想起了自己和哥哥的过去,并且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导致今天这一切的过往证据,以及混乱的、纠缠不清的事实。
  维罗妮卡从她的外祖父母相遇相知开始回忆,因为她整个家族的命运跟这一事件息息相关。故事发生在1925年的某一天晚上的七点钟,在一家宾馆的大堂里,“这是我选择的时刻,”维罗妮卡写道,“当晚七点。她十九岁,他二十三。”(注:文中标注的页码根据兰登书屋 2007年出版的简装版本。文中所引用的小说均为笔者所译。)当时的“她”是维罗妮卡的外祖母埃达,她是个迷人的大美人,而“他”是纽金特·兰伯特,年轻力壮,他们彼此一见钟情,可是后来却出现了纽金特的朋友查理,埃达阴差阳错地嫁给了查理。而同时埃达与纽金特却保持着不正常的关系。祖辈们之间的恩怨情仇,隐藏了一段伤痛的过去,成为这个家族被扭曲的记忆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她也回想起了她小时候印象中的父母亲——虔诚的天主教徒。当时,家里又拥挤又贫穷。母亲由于经常怀孕,生了十二胎,却流产了七胎,因此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加之工作繁忙,根本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跟他们待在一起。而且她非常健忘,时常搞不清孩子到底哪个是哪个。还有就是她那沉默寡言的父亲,他整天忙于工作,忙于维持这一大家子的生计,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童年对于维罗妮卡来说,就是没完没了的旧衣服,屈指可数的玩具,有时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不愉快的争吵。家里由于孩子太多,父母亲又忙,所以他们不得不送几个孩子寄宿在外祖母家,其中包括维罗妮卡和她的哥哥利亚姆。可能是由于他们同时待在外祖母家的缘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特别亲密。可是好景不长,一件令人气愤、恶心的事情发生了。维罗妮卡清楚地记得,她八岁那一年,在埃达的前屋,她亲眼目睹了纽金特·兰伯特——埃达的情人——亵渎了年仅九岁的利亚姆。这无疑给利亚姆以后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也许埃达、查理及维罗妮卡的父母都知道这一内情,但他们似乎无动于衷,着实令人错愕。
  小时候的悲惨遭遇造就了长大成人的利亚姆的人生态度:恣意酗酒,游戏人生。他潇洒、帅气、风流倜傥但却又自毁前程;他那双奇大的眼睛,时刻乞求着别人的怜爱,又能够轻而易举地掠走那些对他中意的女人的芳心,却又让她们断肠心碎;落魄的他最后自暴自弃,跳海自杀,走上了不归之路,以求永恒的解脱。临死前,他那无奈、矛盾且扭曲的心态展露无遗:一方面,他用石块把衣袋装得满满当当,以使自己沉入水底;但另一方面,他却又身着荧光服,好让人容易找到他。利亚姆是那么地留恋人生,却又不得不以这种最绝望的方式离开这个喧嚣的世界。让读者喟然的是,利亚姆无法走出他童年的阴影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因此也给父母和兄弟姐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值得些许欣慰的是,在利亚姆的葬礼上,全家第一次得知,他还有个儿子——路旺。于是小路旺俨然成了众人的寄托,这使得整个原本凄哀的故事透出一缕光亮。
  而自然而然地,主人公维罗妮卡也深受其害,一直过着混乱无章的生活。自从得知利亚姆的死讯,她就变得焦虑不安,恐惧和心悸与她形影相随。她整日整夜地不能入眠,有时候白天睡觉,晚上则独自驾车在外面闲逛,抽烟、酗酒,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地生活。利亚姆的死对她的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毫无疑问,她的母亲也会哭泣,也会悲伤,她的同胞兄弟姐妹也会难过,但是对于维罗妮卡本人来说,她却失去了一生中不可替代的亲人,而她的母亲还有很多儿女,兄弟姐妹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这也许是促使维罗妮卡非要追踪利亚姆死亡之因的最大动因吧。追忆中的她搜集到了种种她无法原谅的事实依据,这使她感到更加痛苦不堪,更加无法自拔。只是在利亚姆葬礼结束后,她年仅八岁的女儿艾米莉送给她一个词——“爱”——这才使得她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恨我的家人,我从来都没有选择去爱他们,但是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爱他们。” 虽然海格特家族有这么多不光彩的事情,但是终究还是一家人,她不可能放弃他们。
  维罗妮卡觉得一切都有前因后果,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虽然她的父母在他们出生之前给他们都取了非常好听的名字,也许是期盼他们的人生也像他们的名字一样美好灿烂,但他们的愿望显然是落空了。有人曾经向维罗妮卡解释过她的名字,Veronica是来自于《圣经》中一位圣人的名字,但是她自己总是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某种药膏或是某种疾病的名称。假如没有纽金特,他们可能会过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利亚姆就不会遭亵渎,就不会跳海自杀;维罗妮卡不会被纽金特强奸,以后也不会有这种混乱的生活;维罗妮卡的舅舅不会被纽金特逼疯,不会被关在疯人院里;维罗妮卡的母亲不会这么愚蠢,生了十二个孩子,还流产了七个;维罗妮卡的阿姨罗丝和她的妹妹基蒂也不会离家出走。可这一切却不幸都拜1925年他们祖辈相遇的那个时刻所赐。美貌的外祖母埃达嫁给了查理,与纽金特保持着不正常的关系。正是这种微妙的三角关系给这个家族带来了厄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