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一个十七世纪的现代人

作者:菲利浦.汉舍尔




  十七世纪的人若看到这段文字定会扼腕叹息,认为这到底有辱正统文学:津津乐道于鸡毛蒜皮的琐事实在有碍尊严,目睹人们哄抢财物却不义正言辞地借题发挥一番也是失败之极,更别提古怪粗糙的句式了("直到有些被火烧着了,它们的翅膀一旦着火,便随之纷纷跌落")。狄更斯之前还没有人使用过这样易于表达的句子形式,也没有人像佩皮斯那样通过描绘大火中鸽子的无助和绝望使读者真正感受到身陷灾难的人类所面临的恐惧。
  佩皮斯的作品向来被当作轻松读物,以其温婉的"来自旧世界的魅力"而著称,然而需要强调的恰恰是佩皮斯作品中的现代性。其明朗轻快、活泼生动的文风常常让第一次接触他的读者惊诧不已:"但是天呐,她把这事告诉我的时候一张脸活像个伪君子,"佩皮斯在抱怨白登夫人(Lady Batten)告诉他的一桩无聊的逸事。就算这不是一句现代版的句子,那它也肯定是出自一个有着现代人的野心的作家之手--用口语来写作。他讲的故事也都是现代版本的,他关注的东西--情色,食物,钱财,音乐--不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吗;他的写作技巧,他怎样处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在这些方面佩皮斯都像极了果戈里,超过他所有的同代人。他还讲过一个故事,现代得连果戈里都会自叹不如,有一次佩皮斯在加冕典礼上喝得酩酊大醉,回来后竟病得卧床不起,这和现代大学生纵酒狂欢的经历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要把佩皮斯完全当成我们的同代人显然是行不通的,有时候读者甚至不无震惊地发现他一点都不像我们。1662年6月21日,佩皮斯几乎花了一整天时间鞭打他的男仆,就因为他喝了牛奶的乳清,日记结尾处佩皮斯抱怨睡觉的时候手臂很酸痛。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不愿错过任何一场公开执行的绞刑。他平时感兴趣的总是些琐屑实际的东西,所以读者一旦意识到佩皮斯其实和他所有的同代人一样很把宗教当回事,就总会禁不住诧异万分。此外他生活的环境和我们的相去如此之远,以至于《日记》形式上的现代性颇有些误导;佩皮斯时代的人如果能和我们一样对自己的健康若无其事那才奇怪呢。佩皮斯活着的时候每年都会庆祝一场手术的成功,就是从他的结肠中取出了一块"石头"。他详细地记录下自己所有的大小疾病,以及他妻子可怕的生殖器疼痛症,倒不是他对疾病有多感兴趣,只是在那样一个自亚利土多德(Aristotle)之后医学就没有多少发展的时代,不这样还能怎样。
  佩皮斯身上与我们相似的地方,那种和我们共有的气质,都只是他的一部分。《日记》不仅仅是对私人生活点滴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宏大的政治戏剧,由其中一位出色的演员亲口叙述而成。从这个上意义上说,在所有伟大的英语作家中佩皮斯的重要性仅次于迪斯雷里(Disraeli)①和约翰·巴肯(John Buchan) ②。佩皮斯的政治生涯相当辉煌:他大刀阔斧地改革海军,为以后二百五十年间战无不胜的大不列颠舰队打下了基础。《日记》中有几处颇能反映他铁面无私的职业精神:他算起账来,一步一步毫不马虎,他对于懒散懈怠或不称职的表现一概嗤之以鼻,不管对方是他手下的职员,他的上司,还是国王本人(日记中屡屡提到国王在正式场合下种种让人颇为尴尬的无能表现,敢于做这样的评论本身就很值得一提)。佩皮斯肯定也是个让人害怕的人;一次一个下属嘀嘀咕咕抱怨下班太晚,佩皮斯立即毫无顾忌地开始威胁敲诈这个人,他若无其事地说起自己常听人夸赞眼前这位绅士在参与上几次弑君行动时是多么的尽心尽力。
  设若佩皮斯的同代人得知像佩皮斯这样一个权势显赫的重要人物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一一记录下来,他们也不会如何大惊小怪,然而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认为日记中真正有价值的竟是那些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那是肯定会大跌眼镜的。如此看来,也许他们才是佩皮斯更好的读者;《日记》中许多被我们忽略不计的部分他们倒不会等闲视之。
  有些作家的生平世人早已耳熟能详,以至于想给他们立传的现代传记作者们往往一开始就举笔维艰。给约翰逊(Johnson),卢梭(Rousseau)和柏辽兹(Berlioz) ③写传记的人无形中永远都面对着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佩皮斯的一生当属此列,虽则他的《日记》只记载了他九年的人生历程。如果说有什么人能解决这一立传中的难题,那自然非克莱尔·托马霖(Clair Tomalin)莫属。因为种种原因,英国的女作家们在传记这一领域的成就是无可比拟的;希拉里·斯培林(Hilary Spurling),戴安娜·苏哈密(Diana Souhami),维多利亚·格莱丁(VictoriaGlendinning)和其他众多的女传记作家们也许在自己的看家文体面前想到的是古罗马修辞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说过的有关罗马人和讽刺的话:"Satura quidem totanostra est.(讽刺的确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说说托马霖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她先前几部传记作品的主人公是一系列截然不同的人物,而她却以始终如一地耐心编织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她与自己笔下的人物惺惺相惜,充满了想象力的默契,堪称一绝;托马霖为玛丽·华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和著名女演员乔丹夫人(Mrs.Jordan)所写的传记都让人过目难忘;她的上一本传记,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一生,简直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给奥斯汀写传记意味着每个生活细节都必须有充分可依的证据,和莎土比亚(Shakespeare)不相上下,读托马霖的这个版本,读者依稀间感觉自己仿佛正站在奥斯汀的书桌背后,观察着沉浸在创作中的女作家。
  托马霖的《塞缪尔·佩皮斯》(SamuelPepys)面临的问题正好相反。1660至1669年佩皮斯每天的行踪我们都知道得非常清楚,事实也证明他的叙述不仅各方面都几乎精确无误,而且稍有疏漏他都会深感不安。此外,由于佩皮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证明他生平事迹的材料比比皆是。正是这些大规模的素材使阿瑟·布赖思特(Arthur Brayant)在1930年代写出了厚厚三大本的佩皮斯传记--整本书几乎都是令人沮丧的呻吟,倒不如换上这样一句开场白:"本人所言皆权威。"与之相反,克莱尔·托马霖写佩皮斯却写得相当成功。她的作品可谓面面俱到,更难得的是她的想象力,让人神为之往。
  这本书既生动又严肃,且有一点最是特别,那就是当你合上书的那一刻,你才会突然想起有一个问题竟然一直没有问,而这个问题本是所有佩皮斯的传记都理应回答的:"关于《日记》的内容这本书到底又补充了些什么呢?"一个传记作家除了将佩皮斯1660年之前的生活补充完整,然后将1660到1669年间佩皮斯自己的叙述大致总结证实一下(这也是佩皮斯一生中最令读者感兴趣的一部分),很难想象他还能有何作为。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当然不能不提,但是他妻子伊丽莎白死后,我们了解的情况主要事关他的工作,只是偶尔仍能感受到佩皮斯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性格,但惊鸿一瞥,不过望梅止渴而已。
  托马霖以前所写的一些传记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时候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但是作者在这样有限的背景材料中却依然头头是道,总能自圆其说,教人不能不信。你还会渐渐发现最让托马霖着迷的恰恰是缺憾和空白--她笔下的人物对什么缄默不语,对什么会永远保持沉默正是她最拿手的。佩皮斯《日记》之前和之后的人生经历显然正需要这种写传记的天赋,托马霖也确实将之处理得十分真实可信,尤其是托马霖按她自己的思路写佩皮斯的亲戚和他1670年之后的伴侣玛丽·斯金纳(Mary Skinner)的关系那一段,她同时还勾勒出了斯金纳大致的性格特征。佩皮斯和斯金纳的关系是维持时间最长的,而我们对之却几乎一无所知。托马霖把一些零星的资料拼凑到一起,试探性地同时不乏想象力地一一探究所有的暗示和可能性,但她总能适可而止,她清楚再多走一步都有可能弄巧成拙。这样既尊重事实又有说服力。
  那些历史的空白,那些没有被言明、被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的部分,托马霖处理起来全都驾轻就熟,令人神往;描写与《日记》相关的那几年是传记作家所能遇到的最大的挑战,而托马霖却伸张自如,一样得心应手。她一改叙述的手法,代之以文学分析,扩展充实《日记》中的思想观点、假设和信念,与传记融为一体,可谓天衣无缝。对于佩皮斯描绘的故事,传记有着一系列深刻的见解,关于佩皮斯是怎样写国王和身边其他人的,传记做了专门的探讨,并且总是回到不同的主题,如嫉妒、疾病和婚姻,关于佩皮斯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属于谁都会不时放纵自己一下的那种,传记中也不乏得体而严肃的评论。但是这部传记最灵光闪动的地方还是对那些空白处的深入挖掘。托马霖对佩皮斯的女人们尤其感兴趣,她很想释放她们久被压抑的声音,伊丽莎白的信流失已久,但托马霖让我们感觉这些信就像圣诞节礼物一样闪着诱人的光芒,只是永远都不会被打开。有一章极精彩,是写三个被忽视的女人,名字都叫简(Jane),关于她们的零星记载散落在各处,而托马霖正是从这些勉强够数的资料中拼凑出了这三名女子的形象,由此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这是每个传记作家梦寐以求的。这些女人在佩皮斯的人生戏剧中扮演的只是跑龙套的角色,托马霖却大胆而又愤愤不平地想象着在这些微不足道的过客眼中,佩皮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三人之一是一个聪慧而自信的女佣,过着备受压迫、没有自由的生活:她和另一个简面对佩皮斯的性骚扰,就只有忍气吞声的份。佩皮斯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情场上的外行,每每想勾引谁结果总是弄巧成拙,大多数《日记》的读者也就懒洋洋随意地接受了他的这种自我定位。然而托马霖在勾画这几个女人和贝蒂·米歇尔(BettyMichell)时却冷冷地拒绝了这个阳光的佩皮斯形象,她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构建整个场景的。她用冷峻的笔触详细叙述了贝蒂·米歇尔是怎样无助地忍受了佩皮斯不断的性侵犯,面对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她别无选择,她和她的丈夫肯定都清楚只有佩皮斯源源不断地发眷b他们的生活才能有保障。托马霖的文字支撑起一片不大不小的空间,专供读者透过第三者的眼睛来审视传记的主人公。这是一部惊人的杰作,充满同情和感染力,脉络清晰,分析入辟入理。
  读完这部传记,我们不由为之一震,这才发觉自己竟然全错了。其实佩皮斯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切,我们知道的不过是一些表面的事实。一个还算成功的传记作者最高的目标也许就是让读者意识到佩皮斯不是什么轻松的枕边读物,接着再向我们描述一个追名逐利的年轻人,如何忧心忡忡,带着所有属于普通人的烦恼--这一切托马霖都完成得极为出色。但是要如此自信地彻底超越佩皮斯《日记》中所呈现的每一天的琐屑经历,也只有托马霖这样杰出的传记作者才能真正做到。
  
  ①基督教《圣经》所载专记人的行为善恶供末日审判之用的天使。
  ①法国作家,所著《回忆录》记述1 694-1732年间法国宫闱生活,对后来的法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②指171 5-1723,路易十五成年前由奥尔良菲力二世摄政的时期。
  ③1620-1706,英国作家,他的《日记》(1641-1706)是六十余年英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的见证。
  ④1605-1682,英国医师、作家,把科学和宗教融为一体。
  ①1740-1795,苏格兰作家,著有《约翰逊传》。
  ①1804-1681,英国作家,写过小说和政论作品,曾任英国首相
  ②1875-1940,苏格兰政治家和惊险小说家。
  ③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