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书潮

作者:佚名




  
  “我们都爱简·奥斯丁”
  
  “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美国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1944年说的话到现在都没有过时。1995年以来,简·奥斯丁在世界范围内又刮起一阵流行风:她六部长篇小说中的五部都被拍成电影,其中最新的《傲慢与偏见》今年刚刚做好,将于9月起在全球播映。最近英美几家学术性出版社不约而同推出几部关于她的研究著作,简直是在与好莱坞合谋,要将天下读者统统变成死心塌地的Janeite。
  按照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英文系教授埃米莉·奥尔巴赫(Emily Auerbach)的观点,奥斯丁的公众形象被她的家人和那些好莱坞电影,以及现在的出版社对她作品的包装、评论误导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奥尔巴赫的研究著作《寻找简·奥斯丁》(Searching for Jane Austen,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就是要清除那些枝枝桠桠,还奥斯丁一个真实面目。
  不过,不是人人都喜欢奥斯丁的,马克·吐温就是一个仇视者。他曾扬言:“我没有任何权利批评别人的书,除非我恨它们。我老想批评简·奥斯丁,因为她的书让我发疯,我都无法掩饰对她读者的愤怒。所以每次开始读她的书我又必须放下。一拿起《傲慢与偏见》,我都想把她从坟墓里拖出来,用她自己的大腿骨敲她的脑袋。”对他的这种大放厥词,奥尔巴赫颇为搞笑地把马克·吐温和奥斯丁比作《非洲女王号》里的亨弗莱·鲍嘉和凯瑟琳·赫本,嘴上骂得凶,骨子里,爱得很呢。
  
  在好莱坞电影复古主义的包装下,根据奥斯丁改编的电影总是洋溢着浓郁的怀旧气息,但实际上,奥斯丁在她那个时代是新潮的先锋作家呢。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我之所以要在这里大段引用,是因为这段论述与开普敦大学学者彼得·诺克斯-肖(Peter Knox-Shaw)在其新著《简·奥斯丁与启蒙运动》(Jane Austen and the Enlightenment,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的观点息息相关。这里所说的启蒙运动,是指十八世纪末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它直接推进了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诺克斯-肖坚定地说,这个平生体弱多病,足不出户的小女子奥斯丁就是一个牢牢植根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作家。
  时隔两月,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也推出了一本研究专著--耶鲁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威廉·德雷西维茨(William Deresiewicz)的《简·奥斯丁与浪漫主义诗人》(Jane Austen and the Romantic Poets)。巧合的是,《简·奥斯丁与启蒙运动》讨论的是十八世纪末的社会思想运动对奥斯丁思想的影响,这本书则讨论,拜伦、华兹华斯等浪漫派诗人对奥斯丁艺术上的影响。
  
  不过,无论学者们怎么讨论,普通读者未必有耐心、有兴趣琢磨什么浪漫派诗歌、苏格兰启蒙运动,他们只要看小说。所以,碰到《简·奥斯丁书友会》(Jane Austen Book Club, Plume出版社2005年4月)这样的小说,奥斯丁迷当然不会错过。这部美国实力派女作家凯伦·乔伊·福勒去年推出的文学小说最近又推出了平装版,销路颇为不错。小说颇有奥斯丁的腔调:二十一世纪加州一个炎热的夏天,六个普通人因为奥斯丁聚在一起。他们日子都过得平平淡淡,但多少在情感上受过伤。希尔维娅的丈夫在结婚三十二年后,突然抛弃了她和三个孩子。她最好的朋友约瑟琳,一直单身,一门心思养小狗。年近三十的法语教师普卢迪有一个优秀的丈夫,可她老是有找情人的冲动;六十多岁的伯娜德特觉得自己人生的责任已尽,应该好好放松自己了;而希尔维娅的同性恋女儿阿莱格拉,最近与她的情人分手了。唯一的中年男子、科幻小说迷和电脑高手格里格,也是个单身汉。这六个各不相同的奥斯丁迷每月聚会一次,轮流坐庄,由于奥斯丁的长篇小说正好六部,他们就各自挑选一部作品,每次由一人主持讨论。六个人各自的人生故事由此展开,成长的烦恼,中年的危机,婚姻的苦痛……人生的五味依次登场,新世纪的读者就这样重温简·奥斯丁永恒的魅力。
  这两个月(6月12日—8月7日)《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一个有趣现象是,排行榜前五名图书几乎纹丝不动。除了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历史书《1776年》独占鳌头,其余四名基本被笔者曾经介绍过的《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简史》、《论吹牛》、《眨眼之间》,以及这里要介绍的另类经济学书《反常经济学》所占据。这里要提一句,据笔者掌握的信息,《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眨眼之间》、《反常经济学》均已被国内出版社在第一时间买下版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就可以看到中译本了。倒是Top 10中的后五名不断有新书起起落落,煞是热闹。
  
  1.《1776年》
  
  1776
  by David McCullough
  Simon & Schuster 2005年5月
  美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尊重令人感动。尽管关于美国革命、独立战争的书籍在美国铺天盖地,但是每每有重要的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推出新的相关著作,总是受到读书界的热烈反响。美国当今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两度普利策奖、两度国家图书奖得主戴维·麦库勒夫(David McCullough)的最新作品《1776年》,以其精彩绝伦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和权威的历史知识,自6月12日首次上榜成为冠军后,连续九周排名第一,麦库勒夫极有可能凭此书第三次夺得国家图书奖。
  作者的叙述重点放在乔治·华盛顿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大西洋彼岸的对手英国在1776年的经历与变化。1775年10月26日,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正式宣告,北美发生叛乱,决意镇压。这在英国议会引起了激烈争论,近三分之一议员反对发动战争。尽管大西洋两岸双方政治人物都在谋求和解,局势的发展却令全面的战争难以避免。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令战争愈发激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