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无望拍摄成功”的《精神病患者》

作者:斯蒂芬.霍贝洛




  希区柯克对加利·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亚特等影星提出离谱的片酬、“御用”女主角格蕾丝·凯利辜负众望投向风度翩翩的摩洛哥王子的怀抱等事,都深表遗憾。“影星的薪金已经高得不可理喻了,”这位大导演颇有微词,“为影星安排角色的那一刻,你已经妥协了,因为这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演员阵容……拍电视相对于拍电影来说,演员的选择范围要大得多。至少从表现力的角度看,电视剧中演员的知名度并不十分重要。”
  在圈内,能让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放心的合作者寥寥无几,只有三位女性赢得了希区柯克的信任。第一位是佩吉·罗伯逊,影片剪辑道格拉斯·罗伯逊的妻子,从1949年拍摄《风流夜合花》开始担任他的制片助理。此人眼光独到,有时甚至很尖锐;第二位是他自己的妻子艾尔玛·希区柯克;第三位是编剧兼制片人的琼·哈里森。她俩对希区柯克的意图心领神会。“我从来不拍侦探小说,”希区柯克在解释怎样选择素材时经常这样说,“那些东西只不过是搞脑子的难题而已,需要智力而非情感去解决。但观众只对情感有兴趣。我喜欢悬念电影而非惊险电影——那样普通老百姓才会认同。观众不会对侦探产生认同感,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侦探。”
  希区柯克靠罗伯逊为他寻找拍摄题材。有一年,希区柯克办公室收到了两千四百份稿件,但罗伯逊仅仅给他送了其中的三十份。希区柯克时常抱怨:“不在脑海中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我就无法理解小说。结果小说就变成了一幅幅连续的图画。”罗伯逊对于可能拍摄成“典型的非希区柯克影片”的素材给予高度重视。
  
  罗伯逊时刻关注影评人安东尼·布歇个人色彩浓厚的《在逃要犯》专栏。她读过派拉蒙公司的威廉·潘卡德对小说的报道(得出“无望成功拍摄电影”的论断),但她置之不理。即使电影公司的决策层对小说持否定态度,也不能影响她的判断。作为希区柯克的得力助手,罗伯逊深知与怪诞小说名家的经典作品相比,导演更倾向无名小卒的创作。《精神病患者》吸引罗伯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希区柯克在贝尔埃尔贝拉乔大道的家中花了一个周末独自研究小说。两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发生在普通家庭,结尾穿插了易装癖、乱伦和恋尸癖,情节曲折。希区柯克自认为是变态心理学专家,对这些细节十分感兴趣。他说:“吸引我,让我决定将它搬上银幕的一点是浴室谋杀案来得如此突然,好像晴天霹雳。就那么简单。”罗伯特·布洛克补充道:“[希区柯克]曾说,《精神病患者》吸引他,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会引起读者的认同感,他们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他感到重要的是,观众关心的角色被杀死后给观众带来的震惊效果。当然,巧妙地运用易装癖这一因素也很关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鲜有像布洛克那样的小说能唤起希区柯克对反讽的原始感觉。希区柯克说:“我意识到了,世人认为我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幽默感。”
  环球电影公司经纪人内德·布朗为希区柯克购买了该书。有次他透露:“故事以一名女子进退两难开场,一次恐怖的谋杀案之后,场景完全改变了。这使希区柯克为之疯狂。坦率地说,我们都以为他会保留那名女子在浴室被谋杀的情节,然后展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塑造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另一位助理马克·卢德梅尔也为希区柯克寻找恰当素材,他说:“希区柯克需要的往往是一块跳板、一次冲动,甚至是一种关系。他永远只需要原创力。”尽管希区柯克的一些同事大跌眼镜,但据说他要求佩吉·罗伯逊从出版商和书店手中包下该小说所有的版本,以此保留电影《精神病患者》的神秘感。
  1955年,希区柯克开始与其他导演争夺他感兴趣的题材。当年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抢在希区柯克之前购买了悬念小说《已故妇女》的版权,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皮耶尔·布瓦洛和托马斯·纳斯雅克,刚刚被翻译成法语。一怒之下,希区柯克购买了这两位作者的另一部力作《死者归来》。1954年,克鲁佐将《已故妇女》改名为《魔女记》,跌宕起伏的结尾使这部惊悚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观众和影评人都予以认可。1958年,希区柯克将布瓦洛和纳斯雅克合写的作品改编为令人悲伤又难以忘怀的影片《眩晕》,搬上银幕。但大多数影评人和花钱看电影的观众都表示失望。由此,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克鲁佐成了冤家对头。
  尽管希区柯克几乎不承认有声电影或有声电影导演对他的影响,但是他就像珠宝商鉴别珠宝一样仔细研究《魔女记》(由“联合电影机构”引进发行)以及它的宣传策略。克鲁佐和电影摄影师阿曼德·斯拉德采用跳跃式的白描手法拍摄黑白电影《魔女记》。思维敏捷的克里斯蒂娜·德拉萨尔和冷静、粗暴的尼古尔·郝纳之间奇怪的结合注定了情节曲折动人。校长米歇尔·德拉萨尔视钱如命,克里斯蒂娜是他的妻子,尼古尔是学校女教师。这两个女人密谋杀死贪婪的校长。克里斯蒂娜惊魂未定之际,尼古尔已将米歇尔淹死在浴缸里。好管闲事的侦探菲谢询问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剧情由此发生转变。米歇尔重新出现,好像走出坟墓,大声疾呼,要求有人为自己报仇雪恨。
  在污秽的旅店内发生了浴室谋杀案,男孩子差一点在学校游泳池发现了隐匿的尸体——《魔女记》的这些背景自始至终使观众感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影院里尖叫声此起彼伏。法国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告诫人们不要从影片中间开始看。电影院的大门在每回开始播放时关闭,片尾字幕也提醒人们:“不要把观看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朋友,否则就无情地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请考虑他们的利益。谢谢!”1955年11月20日,“联合电影机构”在纽约的艺术影院播映该片时,也采用了在欧洲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包括广告造势和片尾字幕。
  英国电影界上下称悬念电影野蛮而又充满智慧。《纽约时报》的鲍斯利·克罗瑟则提到,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的影评人曾这样写:“如果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称不上当代悬念电影大师,那么谁又有这样的资格呢?诚然,希区柯克的拍摄技术更娴熟;但这位法国导演带给观众更大的冲击力。时间控制得如此精确,悬念制造得环环相扣。”难怪希区柯克在得知克鲁佐的《魔女记》获得法国原创最高成就奖——“德吕克”奖时,也无奈地发出“老夫老矣”的感叹。
  《魔女记》上映后不久,希区柯克邀请在该片中扮演侦探的查尔斯·瓦内尔出演《捉贼记》中的一个神秘人物——布特尼。后来希区柯克从他的竞争对手克鲁佐那里挖走了很多演员,而作家们早已称克鲁佐是“法国的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也关注着联合国际影业、美国国际影业、联美影片、英国咸马公司和其他一些电影公司低成本恐怖电影的票房情况。比如影片《恐怖》、《我活埋了他》和《神秘怪尸》投资虽少回报却高,而好莱坞大片竟落得票房惨淡。希区柯克开始询问上至经纪人、电影公司主管下到汽车司机、理发师这样一个问题——大导演执导的一流惊悚片如何才能降低预算,同时又保持高票房呢?其他享有崇高声誉的导演就走过同样的路子:霍华德·霍克的《异界生灵》、查尔斯·劳顿的《猎人的夜晚》和默尔文·勒鲁瓦的《坏种子》。希区柯克的同事早已习惯他这种自娱自乐的提问方式,根本没当回事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希区柯克难得自我反思或自我分析,但他这次认为加利·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亚特出演的电影是“花里胡哨的彩色片”,希区柯克的助手意识到他正在酝酿大动作。
  希区柯克的生活不受外界影响:每天开车去摄影棚讨论剧本、拍摄电影,和妻子共进晚餐,或者抽着进口雪茄与纨绔子弟海阔天空。但即使是富家弟子从伦敦克莱里奇斯饭店套房的窗口观察这个世界,也一定觉察出了潮流的变化。电视新闻更趋直率,欧洲的成人电影从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转变为大胆地将现实搬上银幕。《精神病患者》揭示了在单调乏味的常规工作节奏(如:工作平淡无奇、人际关系淡漠、梦想无法实现、文化滞后)下,人们对一切都司空见惯的心理动态。希区柯克是伦敦东部一位蔬菜水果商贩的儿子,家就安在小摊的楼上。他对这个世界既无比着迷,又万分恐惧。
  六月上旬的一个下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与派拉蒙的老板开会。《后窗》、《捉贼记》和《知情太多的人》等一系列影片的成功上映,使他信心十足地告诉总裁,《精神病患者》将是合同期内他献上的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影片。总裁巴尼·巴拉本和副总裁乔治·威特纳到会时也自信满满。巴拉本从普通职员一步步成为老板。起初他在芝加哥的一个乐队当歌手。1916年,他和合作伙伴萨姆·卡兹开了平价连锁电影院,大赚一笔。巴拉本在秘密组织有过多年贿赂交易的经历,这为他日后进行艰难谈判做了充分的准备。在1958年,很多竞争对手面临倒闭,巴拉本却使派拉蒙获利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是九年来公司收入最高的一年。派拉蒙的效益虽然稳中有升,但就公司经济利益而言,希区柯克拍摄《精神病患者》不是明智的选择。影业公司的流言蜚语谣传希区柯克希望尝试“不同风格”。《伸冤记》(华纳兄弟)、《哈里的麻烦》(派拉蒙)和《眩晕》(派拉蒙)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票房惨淡。
  希区柯克对于“无望拍摄成功”的电影如此痴迷,使得巴拉本、威特纳和派拉蒙的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管理陷于瘫痪。他们不明白希区柯克为什么钟情于一个用刀杀人的疯婆子,为什么看中一部三流作品。小说作者布洛奇委婉地承认:“他们不太满意。希区柯克的助理制片人赫伯特?科尔曼告诉我,其实派拉蒙根本就不想把它拍成电影。他们不喜欢这个题目,不喜欢这个故事,反正都不喜欢。希区柯克一再坚持,他们回应,‘那好,我们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所以,影片没有运用彩色技术,也没有吉米·斯图亚特、加利·格兰特这样大牌明星的加盟。希区柯克却爽快地说,‘没问题,我自己能行。’”
  希区柯克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面无表情,但很有风度地结束了会议。很多年来,希区柯克在电影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即使像大卫·赛茨尼克这样的大牌制片人也不会轻易反对他的意见。私下里,希区柯克可能会怒发冲冠,但不会持续太久。他与亨利·乔治·克鲁佐以及《魔女记》的过节早已烟消云散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