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品特在中国
作者:邓中良
品特成了当代世界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获诺奖之前,他几乎获得了英国及西方所有相关的文学奖项,包括莎士比亚奖、欧洲文学大奖、皮兰德娄奖、莫里哀终身成就奖及欧文诗歌奖等。1994年,他荣获本国的大卫·科恩文学奖,该奖旨在表彰他对英国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是项终身成就奖。英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著名学府纷纷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七十年代末期,他的作品进入了中国,开始为国内戏剧爱好者及研究人员阅读、研究、欣赏、译介及上演。近十多年来,国内一些个大中城市的专业及业余剧团纷纷上演他的一些剧目,如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和南京市话剧团等。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一员(品特自己拒绝任何形式的标签),品特的戏剧艺术在一个与英国文化迥然不同的东方国度,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这一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一
1930年10月10日,品特出生在英国伦敦东区的一个叫作哈克尼(Hackney)的地方,是一位犹太裔裁缝师傅的独生子,祖辈是来自葡萄牙的犹太人。他所生活的东区街道是流亡犹太难民聚居区,其间充塞着种种暴力。新旧犹太难民之间,犹太人与其他种族穷人之间的争斗似乎永无宁日,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一种充满血腥气的政治战场。”(何其莘1999年)这对他以后的创作无疑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使他走上戏剧之路,并在此后自己的作品里极力批判这种反犹太人思潮。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接触了戏剧表演,是学校剧团的积极分子,在校园舞台上扮演了麦克白和罗密欧等角色,少年时代的经历让他立志献身戏剧事业。二战爆发时,九岁的他被送到英国康沃尔郡的乡下避难,躲避德军的空袭。十四岁时,他被家人带回伦敦。而就在抵达当天,他亲眼目睹纳粹德国投下的炸弹在头顶上呼啸飞过的恐怖情景,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修复的精神创伤,也对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十八岁时,品特就读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因为戏剧观和学院中师生有所不同,且对学院开设的课程毫无兴趣,便佯装神经崩溃而退学。而也就在这一年,他因反战思想,拒服兵役,两次被法庭传唤,差点因此而坐牢,后来罚了点款了事,他说“我很清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恐怖。无论如何我也不会为战争出力的。”(引自The New Yorker, 25th February 1967)近年来,年迈的品特成为坚定的反战斗士,强力反对美英出兵伊拉克,并指控布莱尔和布什为战争罪犯,可见反战的种子早在年轻时代就已种下。1954年,他采用大卫· 巴伦的艺名,作为一名演员,随着剧团到爱尔兰及英国各地巡回演出。他一边演戏,一边坚持学习戏剧创作,并在1957年应朋友亨利·伍尔夫之邀,创作并上演了他的首部剧作《房间》,从此他开始了一生丰富多产的戏剧生涯。1956年,品特跟巡回演出中相识的女演员维维恩·麦琴特结婚,生有一子,现在也是位颇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婚姻在1980年解体。同年,品特在与前任妻子离婚后不久,又与作家兼历史学家的安东尼娅·弗雷泽结婚。
品特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创作舞台剧,还写广播剧,电视剧以及诗歌等。事实上,他最早发表的作品就是两首诗,1950年刊登在《伦敦诗歌》杂志上。在一次访谈中,他曾不无遗憾地谈到,他更喜欢诗人的生活。演员出生的他,不时在自己及别的戏剧家作品中扮演角色,有时还导演自己及其他剧作家的作品,是位颇有才华的先锋派导演。而对于电影,品特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将一些著名小说家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拍成影片后均反响不凡,获得过不少大奖。他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2年的《仆人》(The Servant),根据小说家罗宾·毛姆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由英国著名导演约瑟夫·洛西搬上银幕。在他改编的小说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当推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意识流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这些作品拍成电影后,都成为了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及专家的好评,我国电影观众对此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品特还在一些电影中扮演角色,如在较为有名的电影《巴拿马裁缝》扮演主角。这些都与品特作为杰出剧作家的天分是分不开的。
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品特勤耕不辍,写下了大量作品。除上述提到的几部戏剧力作外,他创作的其他一些重要戏作有:《送菜升降机》(The Dumb Waiter, 1957;该独幕剧被美国出版的《诺顿英国文学选集》及其他文学及戏剧选本广为收录,国内的一些英国文学或戏剧选本也有收录)、《微痛》(A Slight Ache,1958)、《外出一夜》(A Night Out,1959)、《情人》(The Lover,1962)、《往昔》(Old Times,1970)、《虚无乡》(No Man’s Land,1974)及《背叛》(Betrayal,1978)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品特创作的剧本数量相对要少一些,而且剧作篇幅逐渐变得短小,多为一些戏剧小品。这些作品一反早期作品中那种似乎与政治毫无关系的常态,具有颇为明显的政治含义和倾向,对充斥世间的种种不公现象进行了严厉抨击。他的激进言论也常常见诸英国媒体,年逾古稀的他仿佛变成了热衷于政治的年轻人,常常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发表充满感情色彩的政治演讲,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感。他最近一部剧作是《庆祝》(Celebration, 1999)。2003年他还出版了一部题为《战争》的诗集,表达了他对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强烈抗议,2005年他因此而荣获威尔弗雷德•欧文诗歌奖。
二
尽管享誉英国及世界文坛,品特是位备受争议的当代英国剧作家。在文学生涯之初,他的戏剧理念常常不为世人认可。而他的剧作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点,是别人难以仿效的。他的剧中人物常常身份不明或言行举止缺乏明显的目的和动机。他的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情节和结构。可以说,品特是位难以界定的剧作家,有评论家认为他是荒诞派作家,而另一些品特研究者则觉得他是存在主义作家,还有一些学者则把他视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家。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总有疏漏之处,其中的任何一种标签都不能涵盖一个完整的品特。他曾受到卡夫卡及贝克特等作家的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亨利·米勒和卡夫卡。我也读过贝克特的小说,但是直到我开始创作后我才听到尤奈斯库的名字。”“他的作品特别难以评价;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他已跻身于那些姓名已变成表示人们某种共同感受的形容词的少数作家行列之中”(艾文斯1984:432)。正因为他的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英语词汇里因此而增添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形容词,即“品特风格的” (Pinteresque 或Pinterian)。他的作品风格阴郁灰暗,剧种主人公也多半为不幸及心理有问题之人,是现代社会的“畸零人”。在其早期作品中,品特颇强调“威胁”存在的普遍性,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威胁,以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性或不可能性。他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是一个房间及其四面墙,前者似乎象征着剧中人物所能获得的一点点的庇护与安全感,后者则似乎代表这些人物所受的限制或压迫。这在他的首部作品独幕剧《房间》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