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法国留学时期的远藤的传教

作者:袁 圆 [日]上总英郎




  译 袁 圆 文 [日]上总英郎
  
  第一节 双面像——面临苦恼的远藤
  
  读过远藤周作作品的人都知道,一提到远藤文学,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就是天主教文学。当然,因为作家本人是天主教徒,创作了一些关于天主教的作品是很自然的,但同时在他的多篇随笔,特别是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活跃于日本中世的武将为主人公的历史作品中,以及堂堂男子汉突然变性成为女子的幽默讽刺小说里面,主人公风格迥异,让人无法相信这些竟是出自同一作家之手。远藤的这种作风与其人生的各种经历体验有很大联系。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分为两类,即内容较严肃的纯文学和艺术质量较高的通俗文学。本文首先回顾远藤的童年经历,进而探索他的另一面。
  据相关年谱记载,“大正12年(1923年)3月27日,远藤生于东京巢鸭。父亲名常久,母亲名郁。上有一长其2岁的兄长正介。当时,父亲是安田银行(富士银行的前身)职员,母亲毕业于上野的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小提琴系。”在他3岁时,因父亲的工作关系,举家移居到当时日本的直辖殖民地、现中国东北的港口城市大连。
  远藤的少年时代可谓纠纷不断。首先是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据年谱记载,远藤小学3年级开始父母感情出现不和,导致其上学一直闷闷不乐。对他来说,比起去学校,放学后回到那个破碎的家时心情更糟吧。尽管父母不和,但并没有对他直接实施过暴力。可以说,父母都是很爱他的。但对远藤来说,这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他并不怨恨自己的父母。如果偏向其中哪一方,则是对另一方的背叛,正因为如此,在远藤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埋下了因无法逃脱“背叛”而产生的罪恶感的种子。
  回到日本后,父母离婚,远藤与母亲同住。这个时期的远藤,接触了罗马天主教的洗礼。最初并不是因其个人意愿接触天主教,而是在母亲,远藤最爱的、最不愿意背叛的人的意志下接受基督教的,这也是晚年的远藤在基督形象上塑造“背叛=罪恶”的创作模式的原因。少年时代,他几乎毫不怀疑地去教堂,在母亲的影响下加入天主教,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渐渐产生了困惑,而就在那时他与母亲的关系变得疏远。为了读大学预科,他离开了母亲,投奔住在东京的父亲。这段时期,引发的困惑越发强烈,他甚至多次考虑退出天主教。如果当时的远藤还受少年时代的“背叛”的想法的纠缠,那么离开最爱的母亲,投奔父亲,对母亲来说必定是一种背叛。可以说,对母亲产生的罪恶感与由此产生的不愿与母亲割断关系的矛盾,成为了他不放弃信仰天主教这个与母亲相连的唯一接触点的原因。
  
  第二节 留学之前
  对于远藤来说,自己人生中最具有意义的时期莫过于留学和住院这两段时光。
  据年谱记载,远藤在进入庆应大学之前曾经就读于上智大学。住在上智大学的天主教宿合,他受到法国天主教、当代哲学家雅克·马里坦与其学生吉满义彦氏的强烈影响。作为接触西洋事物的“新新人类”,远藤产生了一种疑惑,即与自己所生活的日本产生的“距离”。两位哲学家告诉远藤,要想在以人为中心、科学振兴的当今实现神的复兴,应该回到通过神而获得充足的中世时期。也就是说,现今世界偏向于物质文明,渗透了不可信仰虚幻之物的思想。如果能够让中世时代的天主教世界在当今复活,那么整个世界也就回到了精神文化为主的中世。但是,在西洋时代的中世可能存在依靠信仰神而获得充足的世界,而在日本的中世时期,并无明确存在的所谓的神。远藤苦恼的是,用什么向人们展示西方所谓的依靠信仰天主教而获得的充实呢。吉满认为可以在日本创造新的天主教世界。事实上要把新的基督教文化扎根于日本文化中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在日本基督教历史是空白的。在这之前有过先例。1549年传教士沙勿略给日本带来了天主教。因为是西方人带来,可能还不能称为新天主教文化,但是西方人想把天主教这一文化根植于日本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但因镇压天主教信徒事件,传教一事很快夭折。不仅是镇压天主教信徒事件,从此事件看出的信徒对神的“背叛”也是远藤自少年时代就有的苦恼,因为他并不能简单地同等看待日本和西方。
  西洋存在基督这种明确化的“神”,西欧人民把这个神视为生活支柱,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日本则存在佛教。在日本历史中所存在的多个宗教中,“禅”被视为与西洋的基督教相对应的宗教。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佛教中,净土真宗、天台宗不是密教,只有禅宗完全强调与西方的距离感。比如,西方的天主教认为判断力、话语、理性、意识等都是神所赐予的,当你大彻大悟时,会用上所有这些。而在禅方面,即便没有这些要素仍然可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也就是说,禅宗的大彻大悟是完全除去人类意识形态后所领会和看到的东西。当时,远藤对天主教产生了强烈的逃避愿望,在受到日本宗教中“禅”的提示后,发觉日本虽存在宗教心,但人们未必相信明确化的“神”的存在,因而对天主教的疑惑愈加强烈。但同时,远藤也发现西欧与日本在达到大彻大悟时的意识方向的差别,这在下文的“无意识”创作方面笔者会进行详细说明。
  远藤对吉满的看法持有疑问的同时,尽管身处天主教信徒被镇压的时代,为研究天主教不惜搭上自己的人生,选择去法国留学。并将日本的泛神论和西方的一神论的对立作为主轴、寻求日本不能接受西方天主教的原因。
  此后,远藤从上智大学退学,进入庆应大学攻读法国文学专业。他在后来写道,看了在下北泽的旧书店购买的佐藤朔的《法国文学素描》后,决定选择法国文学。当时的远藤还是大学预科,攻读的是德国文学,并没有接触法国文学。而恰好在无意中路过的旧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并深受感动,暗暗决定第二年进人大学时攻读法国文学。远藤对三浦朱门说过:“如果没有遇到佐藤朔先生,我可能不会真的想去学习法国文学。与佐藤先生相遇后,我看到了自己今后人生的方向。”与佐藤这样的相遇,对远藤来说是个转机,他的小说的艺术手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远藤进入法国文学专业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社会不仅涌起“文学系等不值得冠以大学之名”之潮,法国的巴黎也被德国纳粹占领,傀儡政权在南部苟延残喘,并不适合留学去研究法国新天主教。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远藤还毅然选择这条危险的留学之路呢?正如上一节所提到的,远藤在这之前的人生之路也异常艰辛。双亲离婚,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怀疑,出类拔萃的兄长带来的压力……因此远藤选择法国,而且是天主教文学,这种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很难继续研究的学科,是早有一定打算的。中世、江户时代、天主教刚传入日本的时候,尽管织田信长为取得贸易方面的好处同意传教,但此后丰臣秀吉开始对天主教信徒实行镇压,在历史上是相当残忍的。面临残酷的镇压,天主教仍然顽强生存着。远藤从经受这种镇压而顽强不屈的天主教信徒身上看到了潜藏着的日本人的宗教性,并且把天主教所面临的严峻环境换作自己学习天主教的环境,试图探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