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新年寄语
作者:佚名
蔡鸿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原总编):《中国编辑》要办好,就一定要做到定位与名称相符,在学术性、专业性和读者对象上都应该有很好的体现。我认为,应该把刊物的定位把握得更准确,逐步发展,将杂志真正办成我们中国编辑人愿意看的刊物。
杂志内容要紧紧围绕“编辑”二字,就是要紧密围绕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包括我们要做的事、我们的生活,真正成为我们中国编辑人的精神家园。围绕这些,形式上也要活泼一点,让大家愿意看。特别是不能光讲工作,要把杂志与人的成长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看的就是介绍一些老编辑或者成功编辑的文章,实实在在,看得有味,从中能够看到编辑的精神、编辑的职业道德和编辑的整体素质。精神层面的东西很自然地就被提炼出来。
以上是围绕“编辑”的话题。我们还有两个字——“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我们中国的编辑学研究是走在前头的,我们中国的编辑和国外的编辑的确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为什么在出版社改革过程中,我们出现了很多偏差,包括一讲策划编辑就忽视了案头工作等等,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于中外编辑工作的差异不了解,不清楚。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多发表一些中外编辑比较方面的文章。
最后,编辑不仅要工作还要生活,编辑们关心的话题,杂志不妨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文章,一些小花絮来表现。
阙道隆(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副总编):我同意张总编说的把《中国编辑》定位为一个学术性、业务性的刊物。下面,我谈两点希望和建议。
第一,希望我们杂志的专业特色更鲜明一些。它需要立足编辑活动来规划内容,设置栏目。当然,研究现代编辑活动不能不涉及出版改革、发行营销等问题,《中国编辑》在内容上和《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会有交叉,但重点不同,角度不同。《中国编辑》的内容要以编辑为重点。讲出版改革,讲发行营销,都要从编辑的角度来讲,这和给发行部门的人讲出版营销有区别。在内容上,《中国编辑》可以包括和涵盖这么几大块:编辑理论、编辑业务、编辑史,以及编辑学的分支学科。另外,除图书刊物编辑活动以外,其他出版传播媒介(如电子、网络媒介)的编辑活动也应该有所反映。目前,关于电子、网络媒介的编辑活动连过程的描述都不统一,更谈不上对它们的特点和规律的探索。我看应该先把电子、网络媒介的编辑过程描述清楚,尽量有统一和规范的说法,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希望我们的杂志和编辑世界联系得更紧密一些。这里有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应该从实践中来,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要关注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重视应用研究,为做好各环节的编辑工作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总之,《中国编辑》 既要为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服务,又要为广大编辑工作者服务,成为他们需要的刊物,不能只停留在少数人的圈子里。这是扩大刊物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程绍沛(中国编辑学会秘书长):《中国编辑》是一本有思想、有品位、有特色的杂志。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中国编辑》是学术性期刊,其主要的特色是学术特色。当今世界,杂志种类繁多,趋同化日益严重,千刊一面,“克隆”论文也很多。在编辑理论、编辑实务和编辑史研究方面,《中国编辑》应该独树一帜,让大家看好它,觉得值得一读。
学术性期刊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和积累学术研究成果,扩大学术影响。中国编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普通编辑学的学科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业界、学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进行艰苦的理论探索,同时需要一个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园地。《中国编辑》是编辑的精神家园,又是编辑学术研究的园地,要通过发表一篇篇有见地的论文,服务于编辑学学科建设,服务于编辑工作实践。
要使《中国编辑》保持学术特色,就需要组织一支强有力的作者队伍,需要下工夫组织有思想、有创意的重点文章,增强刊物的必读性、耐读性和可读性,从而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李频(北京印刷学院教授):《中国编辑》转到高教社来办,很好。因为高教社的资源和学科优势既为其他单位难以企及,也非常切合编辑学、出版学的发展需要。新世纪出版学科的发展主题是潜学科的范式创建,学科建设既重要又迫切,应该“瞄准问题,深度参与”。我们应该想办法梳理两个问题清单,或者说,其实是一个问题清单,即中国出版学科核心问题的清单,它分成两部分:一是当前出版界实际问题的清单,指出目前的出版实践中有哪些问题是很棘手的;另一个就是我们当前出版学科建设方面的清单。这两个问题清单有其一定的内在联系,要下很大力气集体攻关才能列出来,当然一旦列出来并加以解决,出版学科的发展就会进一大步。
《中国编辑》跟同类杂志的比拼,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科建设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二是行业问题和学科问题提出的力度;三是答疑的思想深度。
在“深度参与”方面,能否以编辑工作为核心,向作者研究和读者研读两端延伸服务。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在列出问题清单之后,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来安排选题,来组织主打文章。同时,以问题清单为基础邀请高校、研究院所等同仁专家撰写专题性的研究评述,以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强化出版科学研究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