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出版社总编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作者:樊希安




  以人为本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求总编辑在组织出版图书时要紧紧依靠全体编辑,尊重编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编辑,始终相信编辑,紧紧依靠编辑,最充分地调动编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把智慧和力量贡献出来。总编辑还要尊重印制、发行部门人员的意见,搞好和其他社领导及印制发行等部门的配合,用强烈的事业心、宽阔的胸襟、高超的协调艺术去赢得人们的尊重。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把选题计划变成一部部优秀图书奉献给读者。
  
  三、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出版业不仅面临国际书业入境竞争的压力,而且在行业内部也形成了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竞争局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提供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受到大众普遍认可的企业和产品,特色是企业的独特行事方式和产品的鲜明个性。品牌和特色互为关联。品牌是特色的沉积,特色是品牌的外现,两者对受众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它们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永远的追求。总编辑要时时刻刻把眼睛盯在品牌和特色上,通过不断努力,形成本社的出版物品牌和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激烈竞争中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优势。对已有的品牌,总编辑要精心呵护,使之丰满而不使之消瘦,使之稳固而不使之流失。对特色也应处处留心坚守,不使之黯然失色。
  要科学定位、突出优势。如何才能形成品牌和特色?总编辑要审时度势,在沧海横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法把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要做到定位准确,优势突出,总编辑应带领编辑科学认真地分析自己的根基、传统、特色、专业分工、选题积累和编辑队伍等因素,反复对比研究确定,并得到社内同仁的认可。前不久龙新民署长前往调研并充分肯定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就是业内科学定位、突出优势的典范。高教社立足教育,服务教育,在高教、成教、职教教材出版方面形成了强大的优势和突出的品牌,在2004年全国出版社竞争力总排名中位居第二(所依据评价体系来自LM竞争力监测系统)。化工社坚持走专业化出版道路,追踪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服务科技工作需要,已形成专业特色和自己的品牌,近五年来经济效益翻了两番。
  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创新是形成品牌和特色的主要途径。邹韬奋先生在总结《生活》周刊办刊经验时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出书亦是如此。出版社总编辑首先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理念,因为出版社选题的来源也与多年前大为不同。过去的选题、书稿是等来的,现在已由“等米下锅”、“找米下锅”变为“造米下锅”,即许多选题都是出版社编辑策划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出版社总编辑掌控选题不仅要精心选择,还要大胆出新。不仅自己要创新,还要鼓励编辑们创新,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形成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氛围。不仅鼓励在内容上创新,还鼓励在形式上创新,写法、结构、语言、装帧、封面、开本、用材都可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以适应市场和读者的需要。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政治类图书保持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得益于他们致力于创新。不仅十分注重内容的创新,一改过去偏重说教、观念陈旧、资料过时的面孔,而且书的装帧、版式设计等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按图书的分类、读者、销售渠道等的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的设计理念和工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了一种质的飞跃,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拉动市场,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业内一位资深的总编辑向我介绍他的经验:为了突出品牌、特色,形成集中优势,他们经常毫不犹豫地砍去与品牌不相关联、与特色相去甚远的选题,即使有多么畅销、有多么高的销售码洋也决不手软。我赞赏这位总编辑“有所不为”的理智。所谓“有所为”,就是紧紧围绕打造品牌和形成特色去组织、策划选题,可以围绕主打产品去开拓、延伸、丰富、完善,但要坚持关联、适度的原则。所谓“有所不为”就是对毫无关联,“八竿子打不着”的选题一刀切去。把主要注意力、精力、财力集中起来主攻品牌和特色产品,长期坚持必成气候。
  
  四、规模适度,提高效益,在图书质量上狠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这个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这一要求也完全适合我国出版业的状况,“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粗放式经营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2004年,我国573家图书出版社(包括副牌社35家),共出版图书208 294种,其中新版图书121 597种,图书总品种比上年增长了9.4%。销售收入的增长率为6.46%,利润仅仅增长了0.58%。2005年共出版图书222 473种,其中新版图书128 578种,与上年相比图书总品种增长6.8%,新版图书增长5.7%(注:2005年图书出版品种采用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最新公布数字)。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尚属未知,但业内人士分析,仍会低于图书总品种增长幅度。由此可见,我国图书出版业产品增长高于销售收入增长,总量规模的增长高于效益的增长。有人根据数据分析认为,五年来中国出版业完全陷入了粗放式规模扩张的怪圈中,即图书出版品种越多,销售金额、销售册数、利润指标反而下降或增长很少。出版界存在粗放式经营,涌动“经济泡沫”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出版社效益的逐年下滑,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另一方面,业外人士对出版界盲目扩张、质量严重下降极为不满,颇多诟病,损伤了出版人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出版社总编辑对上述出版业的粗放式经营状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厘清思路,使出版社沿着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一些出版社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计划地扩大规模,表现为投资增大、品种增多、库存加大,一些出版社正从主要以知识密集为主的事业特征向以知识和资本相融合的产业特征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总编辑应该头脑清醒,尽量策划好每一个选题,提高选题质量,明确市场定位,使图书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提高单本书效益,使总的效益增加和规模扩大大致匹配。
  二是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近两年全国图书品种年突破20万种,许多出版社新书品种大量增加,书店内新书蜂拥令读者目不暇接,但图书质量却持续下滑。首先是选题质量下降,内容不好不坏的图书骤然增加,平庸、消遣类图书大量替代了体现学术品位和人文精神的高尚出版物的位置,恶炒、搞笑类图书招摇过市,重复出版、跟风出版严重,抄袭侵权案例增多;其次是编校质量下降,“无错不成书”成了对出版人的嘲讽和出版人的自嘲。有的图书甚至因为编校不认真,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出版社为此蒙受重大政治、经济损失的事件并不鲜见。作为选题质量和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总编辑应严把质量关,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要形成优上劣下的选题淘汰机制,要健全质量检查评估体系,建立质量优劣的奖惩制度,选配好质检人员,把质量第一落实到各个环节。现在国内外一些工商企业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实行召回制度,我们出版业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召回存在质量问题的图书,赔偿读者损失,待改正错误后重新投放市场,以增加全体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