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二十年追忆

作者:宋应离




  
  五、教学坚持三结合
  
  编辑出版专业是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编辑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学生会说不会干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一定要坚持三个结合。
  第一,课堂教学与出版实践相结合。比如,在讲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时,我以自己参与策划的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有条红旗渠》一书为案例,重点谈了选题的缘由、作者的物色、内容的创新问题。在讲期刊的精品工程时,引导学生针对当前新闻出版工作中存在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低俗之风,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分析危害,提出对策。在讲选题策划的创新性时,联系出版实际,引导学生探讨出版中存在的平庸化、同质化现象。联系出版实践,不是单纯为了联系而联系,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出版的认识,增强责任心,培育出版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二,理论提高与写作能力提高相结合。处于媒体多元化、信息现代化、获取知识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学生信息灵通,见闻广,不少学生对有些问题说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却捕捉不到闪光的东西。有的虽然积累了一些资料,但苦于找不到感觉,提不出选题,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敏于感悟善讲话,疏于写作难表达,不少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述,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需要,也是他们以后从事编辑工作的需要。我经常和学生说,要广读书、勤思考、多写作,要大量地阅读,不停顿地写作,尤其要多写书评、刊评。在实际讲授课程时,我坚持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撰写文章作为必交的作业,由教师对作业作出讲评。学生反映,围绕一个课题去看书、去写作,目标明确,既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第三,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毕业论文仅坐在屋子里是写不出来的,需要走向社会,作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有一位学生想写《“三农”图书出版评析》,虽然收集到一些资料,但因缺乏具体的直接感受,总感到心中没底,无从下笔。为此,我建议她去中国农业出版社与中原农民出版社进行实地调查。经过调查,她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专业出版社关于“三农”图书的选题、出版、发行等有关情况和经验,以及针对“三农”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调查回来后,她的论文写得很顺手,分析透彻,提出的几点看法,对出版社出好“三农”图书有诸多启示。
  二十多年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凡是看准的事情,就毫不犹豫地去干。敢走前人不敢走的艰难之路,才能干出点有作为的事。虽然道路艰辛坎坷,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我至今无怨无悔。如果身体条件许可的话,我还想为编辑出版专业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企盼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注释:
  [1]高明光.总算有了出版百科全书.新闻出版报,1998-06-09.
  [2]胡乔木.胡乔木谈新闻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39.
  [3]胡乔木.在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会上的讲话.编辑学刊,1990(3).
  [4]卢玉忆.重视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求是,1992(17).
  [5]王衍诗.沙漠里流出的一股清泉——《中国大学学报简史》评介.博览群书,1990(7).
  [6]孙景峰,徐霞.《中国大学学报简史》评介.文史哲,1990(4).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鲍莉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