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加强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大力培养电子学术编辑人才
作者:林穗芳
追赶不能把眼睛只盯住美、英、德等几个大国。有些小国所采取的追赶战略也有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西欧,像荷兰、比利时这样的小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邻国德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经验,加强以电子文本编辑为主要内容的编辑学研究。荷兰教育和科学部在1983年6月资助荷兰皇家科学院在海牙建立一个文本编辑研究室,并同时资助几个重大编辑出版项目的开发。后来该室与本院几个有编辑任务的机构合并,在1992年1月成立“文本编辑和知识史研究所”(CHI),所长范弗利特(H.T.M. Van Vliet)称它是“荷兰的一个编辑学研究中心”(Een centrum voor de editiewetenschap in Nederland)。荷兰皇家科学院是国家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在它下面设立这样一个国家级研究所,说明荷兰对编辑学研究的重视。荷兰皇家科学院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委员会在1998年2月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科学研究建议》[6],其中包含“编辑学研究国际化”(Internationalisering van de editiewetenschap)的内容。他们认为,通过国际合作用欧洲国家不同的文字编辑出版莎士比亚、冯德尔(荷兰诗人)、斯宾诺莎、斯蒂文(荷兰数学家)、席勒、普鲁斯特等文化名人的作品的学术版,对学术研究和保护欧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有的学者在文本编辑和知识史研究所2002年度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科学院建立数字编辑学知识库(Kennisbank Digitale Editiewetenschap)的建议。
比利时王国以法语和荷兰语为官方语言,南部瓦隆区讲法语,北部弗兰德区讲荷兰语。荷语勒芬(Leuven)天主教大学文学系语文学方法论和编辑学教授马塞尔·德斯梅特(Marcel De Smedt)在20世纪80年代把现代文本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进比利时弗兰德区,在1989年11月8日举办了一次文本编辑理论和实务国际研讨会。勒芬大学、安特卫普大学和其他一些荷语大学陆续开设了编辑学专业。弗兰德区的大学在1993年成立校际的编辑学工作组以推进和协调这个荷语地区的编辑学研究。比利时皇家荷兰语言文学研究院(KANTL)决定从1998年1月起把编辑学研究作为一项首要任务,在当年聘请德斯梅特和在安特卫普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讲授文本编辑出版课程的青年教师爱德华·范豪特(Edward Vanhoutte)为弗兰德区现代小说家斯泰因·斯特勒弗尔斯(1871—1969)在20世纪早期的名著《瓦特胡克村的衰落》编辑制作电子考证版,以探索新的编辑方法,为更好地保存和传播荷语文化遗产服务。结果,1999年在安特卫普先以书本形式出版经过校勘的阅读版供一般读者使用,2000年在根特和阿姆斯特丹两地以只读光盘形式出版了使用SGML-TEI编码标准编制的电子考证版[7]供学术研究使用。购买印刷的精装本免费附送光盘,光盘版也可单独出售。比利时皇家荷兰语言文学研究院在组织上所采取的第二个重大措施就是在2000年8月1日成立国家级的文本编辑和文献研究中心(Centrum voor Teksteditie en Bronnenstudie),主要研究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斯梅特和范豪特在2002年发表一篇介绍《瓦特胡克村的衰落》电子考证版的文章[8],确认电子学术编辑的理论和实践的起源同早期利用计算机编制语词索引、进行文本分析和实现校勘工作自动化有关。范豪特从2000年起担任比利时皇家荷兰语言文学研究院文本编辑和文献研究中心的协调人,经常发表有关文本编码、现代手稿材料置标、人文科学应用计算机研究、文本考证学、生成编辑学、电子编辑学(elektronische editiewetenschap)和电子出版的论文,并在安特卫普大学和比利时国内外其他大学讲授这些方面的课程。范豪特在1996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中世纪史硕士学位,这位属于新生代的编辑家目前正在撰写一部电子编辑学史(Geschiedenis van elektronische editiewetenschap)专著,并在安特卫普大学格尔特·莱瑙特(Geert Lernout)教授和勒芬大学德斯梅特教授指导下用英文撰写有关电子编辑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电子学术编辑:历史、应用和理论内涵》(Electronic Scholarly Editing: History, Application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二、有重点地开展电子学术编辑的个案研究
西方电子学术编辑家如果分老中青三代,老一代自然是以罗伯托·布萨为首,上文提到的范豪特属于青年一代,1952年出生的英国电子编辑学家彼得·罗宾森(Peter Robinson)是中年一代的杰出代表,他在2003年被同行专家、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彼得·希林斯堡誉为“世界最优秀的电子学术版的制作者”。当时罗宾森在英国德蒙福特(De Montfort)大学任艺术和人文科学系高级研究员兼技术和艺术中心主任。他1974年22岁时获剑桥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75年进该校计算机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计算机辅助装帧设计》,内容涵盖互动图形的各个方面。他研制了两种编辑出版电子学术版的工具:第一种是80年代研制的“Collate”(校勘)程序,可在当时流行的VAX小型机上运行,在90年代改写为可在Macintosh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上运行的程序,为世界多种不同文字(包括日文、梵文、亚美尼亚文等)的几千种图书的校勘人员所利用;第二种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研制的Anastasia(“分析系统工具和SGML一体化应用”的英语缩写词)电子出版系统,可以在Windows和Macintosh操作系统上运行,用于只读光盘或万维网出版XML格式的文本。西方学者常常提到,罗宾森主持开发的英语文学之父乔叟(约1340—1400)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以下简称《坎集》)电子考证版丛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编辑出版大型古典作品学术版最先进的范例。这个项目就可以作为个案进行重点研究。该书包含一篇《总序》和24个故事,大部分篇章用诗体写成。丛书开发方案确定《总序》和每一个故事都单独出版一张只读光盘,第一种是罗宾森编的《巴思夫人的序诗只读光盘》[9](以下简称《巴序光盘》),第二种是伊丽莎白·索洛波娃编的《总序只读光盘》[10](以下简称《总序光盘》),先后在1996年和200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丛书的开发过程中培养的研究生有好几个已获得博士学位。这套电子书刚开始推出便产生巨大影响。伯明翰大学神学和宗教研究生院宗教文本编辑中心主任戴维·帕克(David Parker)教授观看了罗宾森的一次演示后十分兴奋,经过商定与罗宾森共同把宗教文本编辑中心改建为文本学和电子编辑研究所(In-stitute for Textual Scholarship and Electronic Editing)。2005年5月罗宾森离开德蒙福特大学,与戴维·帕克共同担任这个新成立的研究所的所长,《坎集》电子版丛书开发基地也随着移到伯明翰大学。该所在伯明翰大学既是一个科研机构,又是一个教学单位,有权招收从事电子学术编辑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对研究生的培养是结合重要图书电子学术版的开发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