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以服务听众为本 适应目标听众需求
作者:邢立新
2.提炼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眼睛。广播新闻一般来说比较短小,稍纵即逝,因此,更要求编辑在提炼导语上下功夫,争取做到一句话就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导语可虚可实,与听众交通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要事,一定要用具有核心信息的实导语,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些交通案例、社会新闻则不妨用虚导语,兜个圈子,吊吊胃口。
比如,这套新闻中的第一条现场报道的导语:
今天凌晨零点半左右,东三环京广桥东南侧路面突然塌陷,不到两个小时里,塌陷面扩大成一个深二十多米,面积达七八十平方米的大坑,东三环朝阳路两大市区主干道交通中断,请听本台记者上午九点多钟从塌陷现场发来的最新报道。
这条导语写出所有相关新闻要素,便于听众对事故现场产生一种画面感,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再比如,这套新闻的第四条录音报道的导语:
今天一大早,大兴区旧宫润星家园的许多居民走出楼门后眼前一愣:小区内停放的六十多辆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花脸猫。请听本台记者的录音报道。
这条导语让居民“眼前一愣”,又用了个“花脸猫”的比喻,用虚导语描述出一个哭笑不得的场景,逗引大家继续听下去。
在新闻中,实导语虚导语交错出现,可以增强节目的动感,使整套节目在伴随性收听时,适度减轻紧张感觉。
3.整体配置
广播新闻编排中最需要与听众换位思考的是整套节目的综合配置。新闻从线性收听过程看,是一条持续波动的信息流,单个的或者组合的信息单元怎样排列才能使听众感到有张有弛,在听觉上不枯燥呢?一般来说,有两种调节方式:一是将录音报道(包括现场报道)和文字报道交错排列,借男女播音员和记者的不同的声音形成自然的间隔;一是将硬新闻和软新闻(新闻故事)、长新闻和短新闻分组相间排列,借内容和节奏的差异消解过度的张力。
在上述引例中,综合运用了以上两种调节方式。首先看录音和文字的配置,先是一条现场报道、一条录音消息,接下来是一个短文字编后;紧接着又是一条录音消息,随后再跟两条长文字消息;在间奏曲略作缓冲后,是一组短平快的国内外简讯,整套节目先扬—后抑—再扬。再看新闻内容的配置,第一组三条“京广桥辅路塌陷”报道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接下来一组交通社会新闻故事,节奏慢慢舒缓下来,最后一组简讯阳光明快。整套节目结构是先张—后弛—再张。这样布局,整套新闻听起来感觉就跌宕起伏,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了。古人说,写文章要“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广播节目编排也是这个道理。
4.选择提要对象、编写提要
节目编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编写提要。如果将每条新闻比作是货架上的商品,提要就好比是商店里的橱窗。商品琳琅满目,能有幸进入橱窗可不太多,那里摆的应该件件是珍品。因此,新闻节目的精华理应出现在提要里,目标听众最上心的消息也理应出现在提要里。但是,提要毕竟是听众最先接触到的东西,在线性收听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拿它给整套新闻定基调,因此,编写提要时尤其需考虑正面消息和负面消息平衡的问题。如果五条提要都是负面的,尽管新闻主体中多数都是正面的,也难以抵消其阴暗面的影响。所以,编写提要一定要坚持以正面为多数。在上面列举的这套新闻里,编辑有意不将北京市民关注的“神路街特大交通事故”和“禁停地点‘拒载’,‘的哥’被人打伤”列入提要,就是出于这一考虑。
注释:
[1] 喻国明.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关于传播营销的策略分析.报业论坛网[2005-06-03] (2007-08-15).http://www.baoye.net/bbs/read. php?tid=12725.
[2]徐泓.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297.
[3]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48:114.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新闻部)
(责任编辑: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