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

作者:于翠玲




  总之,中国的编辑学一旦超越了分支(特别是图书)编辑学的范围,向各种媒介的编辑活动拓展,或者说进入了“泛编辑”的框架,就有必要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媒介传播活动,吸收中国学者以及西方学者有关媒介研究的成果。如果说麦克卢汉当年考察“泛媒介”,启发了后来的传播生态学派;中国学者也不妨从“泛编辑”的视角,探讨讯息传播与文化缔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至于这种研究是称之为“普通编辑学”还是称之为中国的媒介编辑论,是看作“文化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还是等同于“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这还可以讨论,关键在于找到了研究的路径——先回过头去,从中国悠久的编辑历史开始思考;还要面对今天,透视中国网络化社会的“编辑”逻辑和文化结构。
  
  注释:
  [1] 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30,14.
  [3]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书籍的历史.刘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叶桐,顾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5]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6] (日)左藤卓己.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陶孟和.社会与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105-107,247,264.
  [8] 李次民.编辑学.自由出版社,1949.
  [9] 杨寿清.中国出版界简史.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
  [10] 杨鹏.创立大众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课题.现代传播,2001(1).
  [1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2.
  [12]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32.
  [13] 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432.
  [1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8.
  [15] 贾国飙.论新闻的框架研究.新闻爱好者.2006(2).
  [16]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2.
  [17] (美)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鲍莉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