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眼见为何不为实
作者:景 兵
性”项目的报告单为127份,占总数的93.4%;未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为9份。占总数的6.6%。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就此对“茶水发炎”事件的策划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记者以茶水代尿液送检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而且不利于维持正常医疗秩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于不顾
近年来。一些记者甚至以“无冕之王”自居,不择手段抢新闻。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丢在脑后。这种做法不仅给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精神上带来伤害。甚至使无辜的当事人因记者追拍而遭受人身之祸。
2006年5月,来自香港、台湾、内地的大批记者汇集在北京协和医院、和睦家医院以及王菲、李亚鹏的新住所24小时蹲守。一些娱乐记者为了得到歌星王菲生孩子的照片,不惜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甚至不顾当事人的人身安全。采取跟踪、守候、偷拍等“狗仔队”的方式获取新闻,不仅受到当事人的指责,也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难怪有人将如此多的媒体高度关注一个明星生孩子的行为比喻为“王菲生子,媒体生病”。
无独有偶,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有条路上的大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当地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在路旁守候了大约一个小时。终于拍下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跌进坑里摔倒的全过程。这组照片发表后引起广泛的争论。
应该说,这张照片的真实性令人无可置疑,记者用快门记录下的骑车人摔倒的经过极富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但是,在了解到记者是在事先知道路上有坑经常让人摔跟头这一事实,而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抓拍到这组照片之后,人们不难发现,照片背后显露出的是一个新闻工作者道德的缺失和心灵的冷漠。
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在给骑车的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但是最终损害的却是记者的形象。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作品是能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正是通过这张照片,让人们窥见了这位作者人性的阴暗,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反对。
捍卫社会正义,呼唤道德良知,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新闻作品既是展现事实真相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映照出记者的思想道德水准。新闻记者是社会的一分子。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记者不仅应当把真实、公正、道义置于第一位,更要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发出警报,而不是袖手旁观甚至以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和伤害公众的感情为代价获取新闻。从这个层面上说。记者的职责与社会公德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自然也与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相背离的。
(二)外部原因
从媒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看,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过去更复杂了。这种复杂性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1 媒体增多,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的深化。打破了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媒体的运作模式和市场格局,各个媒体之间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和各地都市报的大量涌现。导致受众市场重新划分,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上新闻队伍急速扩张,媒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评体系尚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各种资讯泛滥。鱼龙混杂。甚至让人难辨真伪。
2 公众价值观、道德观趋向多元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对同一件事常常会做出各种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是非评判,甚至连道德标准也相差很大。还有,一件事情本身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像前几年。武汉市野生动物园购买的奔驰车出了毛病,他们在与奔驰公司沟通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下,通过砸大奔的方式引起媒体关注,并将原本一起普通的维权纠纷演变成一场公关和商业活动;2007年8月,湖北省襄樊市的一些企业家不再像以往单纯地为贫困大学生捐款。还要求他们学会感恩。否则就停止捐助,后来又爆出这起事件中接受捐助的一名女大学生的家长是当地城管局的副局长,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外,针对兰州市的不少牛肉面餐馆纷纷提高了牛肉面的价格,当地物价、工商部门2007年7月对一直由市场调控的拉面实行政府限价的做法引起人们争议;2007年重庆市冒出的“最牛钉子户”所反映出的大规模城市拆迁建设引起的拆迁户与开发商、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等等。面对社会万象,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如何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们每个编辑记者确实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以上现象足以说明现在媒体的环境要比以前复杂得多。因此对媒体特别是责任编辑把住新闻报道真实性这道关口的要求也更高。宣传部门特别强调坚决不准刊播未经多方核实的新闻报道,相关编辑必须承担起核实的责任,这种规定在以前也是没有过的。
二、如何把好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口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发展纳入“建设和谐文化”的范畴。这意味着媒体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都要以建设和谐文化为目的,为导向。当前,无论是从媒体自身的小环境还是从社会大环境看。如何把好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口,对编辑选取稿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编辑与记者的沟通是加强对新闻事实把关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应当对报道中的关键内容认真核实,不留疑点。同时,对于一些基本事实不清或仅有一面之词的所谓热点新闻要慎重对待,不跟风,不炒作。
2004年8月11日,福建省连江县县委书记黄金高在网上刊登《为何防弹衣随我六年》的公开信,声称因为反腐败得罪了很多人,不得不天天与防弹衣相伴。一位县里的一把手,竟然离不开防弹衣,这样的新闻自然“卖点”突出,格外“抢眼”。随即,全国二十多家网站和30家报纸、电视台纷纷对此事进行转载和评论,一时舆论哗然。其实,且不说这封公开信表露的只是一面之词,单就领导干部违反正常组织程序,擅自在网上刊发个人不满言论的行为而言。就足以显示出这一事件非同寻常的背景。遗憾的是。众多媒体对此却缺乏足够的警觉与全面的调查了解。结果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经过有关部门核实,这位自称与腐败分子做斗争的县委书记本身就是一名腐败分子,他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是借用媒体自我炒作来掩盖自己的违法违纪问题。
其次,在稿件的选编上注意把握好度,包括选用新华社稿件。不是说选用了新华社的稿件就万事大吉。还要看编辑如何选取和编排。新华社每天播发的电讯稿有数百条之多,不仅有正面报道,也有一些负面报道以及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如果集中报道负面新闻和突发性事件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此,编辑在稿件的选取上要有大局意识,对于敏感问题。例如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重大疫情、环境污染等的报道要把握好报道口径,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好恶为标准,在稿件删改过程中断章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