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眼见为何不为实

作者:景 兵




  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不法商贩用废纸箱制作的肉馅包子流入早点摊铺的“新闻”,一时间,全市包子的销售量直线下降。直到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和公安部门介入后,查明“纸箱馅包子”事件为该台临时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虚假报道后,市民对包子的“信任危机”才渐渐平息。与此同时,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的“史上最恶毒的后妈”,向人们展示了江西鄱阳六岁小女孩小慧被后妈打得遍体鳞伤的画面并传出了小女孩指证“我的后妈是魔鬼”的同期声。就在众怒难平、“恶毒后妈”成为千夫所指之时,当地公安机关经过全面调查证实,陈彩诗(小慧的后妈)没有虐待小慧的行为。小慧体表初始伤是自己跌倒造成的。这两个虚假新闻事件给社会公众和媒体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一、虚假报道解析
  
  我们以前常说“眼见为实”。自从“纸箱馅包子”事件和“史上最恶毒的后妈”的报道真相大白后,人们才明白眼见未必为实,看到所谓黑心小贩在加工“纸箱馅包子”,看到小慧被打得口吐鲜血的惨状。谁不震惊?然而,事实却是对公众的愚弄:电视新闻中这些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画面竟然是导演出来的,本来应该以传播事实、探求真相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在上述的假新闻中不折不扣地成为“真实的谎言”的编造者。正如美国媒体和公共事务中心主席鲍伯·里奇特所说:“这些夸大其词的新闻在公众中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请记住,一则坏新闻(意指虚假报道)比没有新闻可报道更糟,因为它会让大众以为自己了解到了某件事情的真相,而事实上却一无所知。”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媒体业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进程中空前繁荣:新兴媒体崭露头角。新闻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新闻从业人员已达100万,各种资讯令人目不暇接,信息传递速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假新闻也混杂其间,泛滥成灾,严重玷污了以传递事实、揭示真相为己任的媒体的声誉。特别是“纸箱馅包子”和“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报道,使新闻造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暴露出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导向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果包子馅掺假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那么新闻报道弄虚作假损害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还会让广大受众无所适从,疑虑重重,在媒体眼花缭乱的表演中逐渐变成精神麻木的看客。2007年以来,有些媒体就因为炒作春运公路客运不涨价、海南香蕉染上与SARS类似的病毒、湖南田鼠登上广东人餐桌、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央视《艺术人生》限期整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是中国留学生所为等假新闻被宣传部门频频亮起红灯,一些媒体因为跟风炒作、人云亦云,今天传谣明天辟谣的情形时有发生,公信力大打折扣。2007年年初。甚至还出现了山西大同假记者因为去黑煤窑“采访”被打死等事件。近几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新闻侵权案件数量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共审理了15起新闻侵权案件,这15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败诉案件中媒体构成新闻侵权的主要原因是新闻报道中内容失实,评论不当,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等。
  近年来虚假报道的增多有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从媒体自身来看,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导致把关意识淡薄
  “纸箱馅包子”和“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报道背后反映的不只是个别媒体存在的个别问题。如果说以前像“母狗生猫”这类的假新闻反映的是个别记者采访作风不严谨、不扎实,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这次“纸箱馅包子”和“恶毒后妈”的报道则是记者扭曲的新闻观和媒体过度依赖收视率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相结合产下的怪胎。近年来,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从八卦新闻、明星绯闻向社会新闻蔓延,从娱乐版面向新闻版面扩张,从街头小报、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渗透的趋势。
  对此有人评论说“娱乐至死”的时代正在开始。“当代传播正在变成一种娱乐,在娱乐的旗帜上插着正义、良知、道德、幽默、爆笑、追星等各种各样的标签……本质上。这种传播模式使得传播不再是生活的表达,而是一种舞台效果,传媒便是舞台……荒谬的传播商业,使得策划和创作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新闻方式。很难让人对报道负责的传播体制,在剥夺新闻从业者职业尊严的同时,制造了新闻道德的真空。”_2’
  2 片面强调“以我为主”、“新闻干预”
  近年来,随着媒体报道视野的拓展,报道内容的深入,媒体干预社会、干预生活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的确有不少优秀的新闻作品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记者先入为主,选取新闻素材时以符合或能够佐证自己的观点为标准:有的记者采写报道时偏听偏信。未经核实就抢先把事情报道出去;有的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断章取义,夸大其词:有的记者片面强调“新闻策划”、“新闻干预”,背离新闻工作者秉持的客观公正的立场,指手画脚,妄下结论,甚至成为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和制造者。2007年3月发生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在一些媒体大肆炒作、推波助澜之下,愈演愈烈。在杨丽娟的父亲跳海身亡后,部分媒体又出钱把杨家母女从香港接到深圳,从深圳接到兰州。再从兰州接到北京接受歌手捐赠。在所谓的“新闻策划”下,一幕悲剧被媒体利用为炒作和扩大销路的对象。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冯应谦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内地传媒直接介入事件,甚至利用金钱的协助,延续其追星的愿望,令事件可以继续发展。此举涉及‘造新闻’,有违新闻道德。属不可接受。”
  2007年3月。浙江一家媒体的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这家媒体随后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引发医疗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茶水发炎”事件一发生,不少媒体纷纷评判,矛头直指医德。可是对于10家医院中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这个结果,似乎缺少一些冷静的判断和思索。不可否认,目前一些医院确实存在着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个别医生的医德尚有欠缺,但以这样一种并非科学的检测方法来评判医生的职业道德也的确有失客观公允。事后,卫生部组织北京各大医院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进行专题研究,北京的医疗机构也用茶水作为检验样本让各大医院进行化验。许多医院的化验结果报告出现了假阳性。据著名生命科学类专业网站——丁香园网站当年4月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全国92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自发参加了模拟“茶水尿常规”检测,回收有效报告单136份,其中检出“阳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