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1期
张学良的“不归路”(之一)
作者:奎 松
要搞清楚西安事变,不搞清楚中共在其中的作用,恐怕是不可能的。西安事变所以会发生,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共中央及其红军主力来到了西北,并与张学良和东北军建立了秘密关系。新的史料证明,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半年,张学良就有过一个他从来没有提到过的、与中共一起发动事变的计划。也许真像广泛传说的那样,他已经通过自己信任的在美国的华人学者,就事变的整个经过留下了一部口述史,准备在他百年之后公布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考虑,他6年前初次开口说话时就虔诚地祷告:“主啊,请允许我只说该说的,不该说的绝对不说吧。”
但是,在事变过去了60年之后,随着各种档案资料陆续被发掘出来,也许不必等张学良百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回答一些过去不很清楚的问题了。当然,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的是,张学良是怎样转到秘密与中共结盟这条道路上来的。
建立关系前的一段因缘
谈张学良与中共的关系,人们通常习惯于从1936年的洛川会谈和延安会谈谈起、但是,早在几年前,曾任全国政协《西安事变史》编写组组长的张魁堂先生,就根据保存在政协的《黎天才自述》中的说法,给我们讲了一段张学良如何通过这位前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故事。
据张魁堂先生引述黎天才的话说,还在1929年东北易帜之后不久,张学良就邀请黎天才到东北任他的私人秘书兼东北军讲武堂教官,以后负责机要情报工作。而黎天才也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先后推荐了做过中共总书记向忠发秘书的潘文郁和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吴汝铭做张学良的机要秘书。既然黎天才等三人都曾经是共产党,张学良自然也就或多或少地对共产主义的学说有了一些兴趣。据说,自1934年起,张学良在黎天才、潘文郁和吴汝铭的帮助下,就“开始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如辩证唯物主义、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列宁的《“左派”幼稚病》、《资本论》等,还要潘、黎经常给他讲解”,吴更是“专办随车讲课”。
说黎天才、潘文郁、吴汝铭等曾经是共产党人,是因为他们此前都已被捕变节,脱离了共产党。因此,张学良与他们的接触未必可以算作是与共产党的接触。不过,他因此对中共有些好感也未可知,有件事似乎可以看作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张学良自己说,他在武昌时,过去的一个部下,九一八事变后揭旗抗日的前东北军依兰镇守使兼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曾首先向他谈起联络共产党的问题。张称:李当时希望返回东北召集旧部再事抗日,并提出“(1)去北满,必须经俄,其次北满已有共产党活动势力,故必须向共产党取得联系。(2)路费及活动款项由良供给。(3)请良选派二人帮彼办事,并任联络。”对此,张“皆同意”。东北军1935年10月1日、25日和11月21日在陕北的劳山、榆林桥和直罗镇与红军作战,连续损失了两个师之后,张学良更要“设法同共党取得联系”了。
但在交待张学良与陕北中共接上关系之前,还必须提到张所见到的一位手持国民政府财政部调查员公函的“王牧师”。
王牧师真名叫董健吾,此前为上海中共特科成员。这时因为蒋介石秘密寻找共产党关系以便进行谈判,宋庆龄特地推荐了他。他是宋子文的同学,在上海做牧师多年,有相当影响,从蒋介石到青帮头子杜月笙他都打过交道,因此很容易就被国民党人委以重任,取得了进入陕北苏区的通行证。
董健吾要进陕北苏区,必须经过张学良这道关口。因此,董一到西安就拜访了张学良,声言“我是来向你借飞机到红区去的”。据说,“张学良吃了一惊,跳起来瞪着眼睛说:‘什么?你敢到这里来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不知道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你押出去枪毙么?”’
张学良就这件事回忆说:当董健吾来时,“良亲为谈询,彼不吐实,良告以若不露真实任务,难获通过,(彼)被迫无奈,告良负有接洽任务。良云匪区危险,共匪素不讲情面,以当年在鄂招贺龙之人被杀相告,于是彼吐露系共党同路人。(良)遂以王以哲将该人送入匪区,俟其返,告良接洽经过,并同良约,迩后互通消息。”
这个王牧师后来又来过西北,他在西安带上了正好也想进入苏区的美国记者斯诺,一同进到了陕北。因此,我们得以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看到当时这位王牧师的形象。据斯诺记述说,王牧师是“一个身材高大,胖得有点圆滚滚的,但是体格结实,仪表堂堂的中国人”,“外表像个富裕商人”。只是,董既没有成为陕北中共与南京国民党之间的联络人,也没有成为张学良与
中共关系的搭桥人。
高福源帮助张学良接通共产党
在1935年底1936年初,陕北苏区的实际控制区主要还在保安、安塞和瓦窑堡一带;周围稍大些的县镇,差不多都在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下。在这些国民党军队中,最具威胁的要数沿着洛川、富县、甘泉和延安一线直接深到陕北苏区中心地区的,以王以哲为军长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红军为了准备预定的东征山西作战,不得不首先南进,围延安、困宜川、打甘泉,并准备适时袭取六十七军军部的所在地洛川,以解除后顾之忧。
这个时候的中共中央;虽然已经决定对东北军展开统战工作,但对身为西北“剿总”代总司令的张学良,无论如何不抱任何幻想。这时红军的各种宣传品,都把张学良与蒋介石相提并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才使红军了解到,他们眼里那个十恶不赦的“卖国贼”张学良,竟然也处在动摇之中!
当时,由于几度与东北军交手,发现其战斗力较弱,红军将领多不把东北军放在眼里。除了像延安、宜川那样有完整城墙的县城,红军因为装备落后无力攻取外,一般进攻计划都制定得相当大胆。想不到,在照计划进攻甘泉时,却受到了顽强的抵抗。
红军之敢于放手进攻甘泉,原因是甘泉城墙残破不堪,守军又只有5个连,照理不能阻挡红军。想不到,红军十五军团八十一师数度展开进攻,对方凭借武器优势,硬是把红军挡在了城外。眼看强攻伤亡较大,前线总指挥彭德怀下令围而不攻,每日利用前东北军俘虏宣传喊话,动摇守军军心。这种攻心之策颇见成效,不断有持械来归的东北军士兵。鉴于守军军心已经动摇,彭德怀干脆调来被俘不久,已经归顺红军的前东北军六十七军一零七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让他前往甘泉现身说法,劝告守军指挥官放弃甘泉,甚至实行火线起义。
高福源是东北讲武堂第五期步兵科学生,后升入讲武堂高等军事研究班,颇受张学良和六十七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