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5期


朱可夫的政治浮沉

作者:丁明




  东山再起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对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继任者——“集体领导”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尽快控制所有的权力机构。可是,由于斯大林在世时大权独揽,任何人不经允许,不能插手其它部门的工作,所谓的“监督”机构也不过是一种陪衬,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权力机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像庞大的克格勃就被贝利亚所垄断。贝利亚有野心,而且急不可耐,这一点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他随时可以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必要时,“结果”掉几个马林科夫之辈,也并非不可能。严酷的现实,使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势在必行。
  然而,紧要关头,几位在斯大林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领导人却显得信心不足。马林科夫的懦弱,布尔加宁的犹豫,米高扬的暧昧(他甚至认为贝利亚没什么野心,一起合作也无妨),造成了主动权的一失再失。
  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一向被人们看不起的赫鲁晓夫,脱颖而出了。
  赫鲁晓夫出手不凡。他谨慎、机智地暗中串联,除了在米高扬那里鼻子上碰了一点灰之外,其余重要人物大都被他不动声色地联络到了一起。与此同时,他清醒地看到,与贝利亚的斗争,是一场殊死的斗争。在贝利亚控制着克格勃的状况下,唯一可能与之抗争并战而胜之的力量是军队。因此,动用军队,首先逮捕贝利亚,是当务之急。
  赫鲁晓夫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地想到了早在战前,在他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就已熟识的老帅朱可夫。
  斯大林在世时,贝利亚曾居心险恶地炮制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军人阴谋集团”,并揣摸斯大林的心理,把朱可夫也“安排”进了这个集团。不料,斯大林端着烟斗,眯起眼睛注视着贝利亚好一会儿,然后缓慢而坚决地说:“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烦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一句“我了解他”,解救了一代名帅。而贝利亚的这一步“昏着”,却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想到这里,赫鲁晓夫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朱可夫,对他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将军,时刻准备行动。”可以想象朱可夫听到这个命令时,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斗志昂扬。按照行动计划,会议当天,朱可夫带领一批军人提前进入克里姆林宫,并埋伏在会议室隔壁的房间里。一旦情况紧急,主持会议的马林科夫将按动密铃发出信号,朱可夫等应立即冲进会议室,逮捕贝利亚。
  1953年6月底或7月初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开始了。一切都很顺利,贝利亚完全被蒙在鼓里。当赫鲁晓夫厉声斥责他的罪行时,他竟像小孩一样,天真地拉住赫的手说:“尼基塔,你在咕噜咕噜地讲什么呢?”而此刻的尼基塔,完全变成了一个令贝利亚感到陌生的人,他厌恶地甩开贝利亚的手,冷冷地回答说:“你马上就会明白的!”
  会议继续进行。由于惊慌,贝利亚在回答问题时变得语无伦次。这个靠整人起家,进而飞黄腾达的格鲁吉亚小人,这一次终于尝到了挨整的滋味。有人提议就罢免贝利亚进行表决。这是一个完全合法的程序,表决通过实际上也就宣判了贝利亚的死刑。可是,由于高度紧张,缺乏斗争经验的马林科夫,竟急不可耐地按响了密铃。门开了,第一个冲进来的是威风凛凛的朱可夫,紧跟在后面的是莫斯科军区司令员莫斯卡连科将军。脸色变得刷白的贝利亚清楚地看见,军人们的枪套是打开的,子弹很可能已经上了膛。这意味着,任何反抗都是无意义的,很可能会被当场击毙。
  脸色同样刷白的马林科夫用沙哑的声音向朱可夫宣布:“我以部长会议主席的名义,要你把贝利亚看管起来,以便对他被控的罪行进行审查。”
  “把手举起来!”朱可夫大喝一声。然后,押解着贝利亚走出了会议室。
  据说,当贝利亚听到朱可夫“把手举起来!”的命令时,曾经下意识地去取他放在窗台上的书包。只见体态肥胖、动作笨拙的赫鲁晓夫一个箭步跨上去,一手死死按住贝利亚,另一只手则麻利地掏出了自己藏在身上的短枪。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在场的人无不惊叹。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事后查明,贝利亚的书包里面并没有武器,多少冲淡了这一情节的惊险色彩。
  赫鲁晓夫利用军队,顺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之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胜利。而军队则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朱可夫顺势东山再起。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出任国防部长,1956年“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