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周恩来与“两弹一星”

作者:张开善

而知。周恩来等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作出这样大胆的决策,令人钦佩。
  
  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零时”
  
  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作出一系列决策后,全国各有关部委、有关地区的党政军民、各行各业,展开了一场原子弹研制的全国性大攻关、大协作。参加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化工部、机械部、航空部、电子部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
  在中央专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顽强奋战,不断攻关,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1963年3月,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11月29日,铀提取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产品;
  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
  1964年1月14日,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
  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
  6月6日,在青海核研制基地,成功爆炸了一颗准原子弹(仅未装上核材料),为下一步正式原子弹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4月11日,中央专委召开第八次会议。会上,周恩来明确提出,这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以采取铁塔和空投为主要方式。对地下核试验的研究也要列为议事日程,抓紧勘察、设计。
  9月23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特密级的小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贺龙、张爱萍、刘杰、刘西尧和外交部长陈毅,以及中央专委办公室副主任郑汉涛、副秘书长刘柏罗等。周恩来对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时间作了明确确定:爆炸时间应选在10月下半月到11月上旬,最好选在10月15日到10月20日以前。
  这个大致时间确定后,从周恩来到中央专委办公室,从核工业部再到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指挥部,所有为之奋战的领导和科技人员,随之都紧张起来。
  10月14日19时12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大荒漠核试验场安全地被吊上102米的铁搭。核试验场区的各方面工作已处于最后待命状态。
  在核试验场的气象专家经过昼夜对气象变化的研究分析,并经过多次订正,认为10月16日的天气要比15日好。
  10月15日12时,核试验基地核试验办公室传来保密请示电话:
  总理、林总、贺总、聂总、总长:
  经党委常委研究,根据气象情况,零日定为16日,零时定为15点。
  请指示。
  10月15日12时半周恩来在电话记录上作了批示:
  刘杰同志并告成武同志:
  请以保密电话嘱张、刘,同意零时定为16日15时。
  周恩来
  10月15日12点半
  (成武是杨成武,是代总参谋长,张是指张爱萍,刘是指刘西尧,当时分别任这次核试验的正、副总指挥——作者注)
  10月16日,周恩来在北京全天都守候在电话旁。12时,他给刘杰写了一封亲笔信:
  刘杰同志:
  在12时后,当张、刘回到指挥所时,请你与他们通一次保密电话,告如无特殊变化,不要再来往请示了,零时后,不论情况如何,请他们立即同我直通一次电话。
  周恩来
  10月16日12时
  零时终于到了。核试验场区广播里传出倒计时的报读之声:“9、8、7、6、5、4、3、2、1,起爆!”刹时,强光闪亮,火球灼烧,随后,天轰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腾空,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周恩来接到张爱萍直通保密电话报告试验成功。他冷静而沉着地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经核准这是一次核爆炸后,当即代表中央向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人员表示热烈祝贺。
  这里,我想说明一点,即零时即将到来的时候,在核试验场的人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的时候,现场的几位科学家,如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朱光亚等,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表情,他们谈笑风生,非常沉稳,对此,我记忆中曾对他们有过评说,称他们是胸有成竹,预感到胜利在望,才如此沉稳。
  
  导弹核武器在中国本土上空进行飞行爆炸试验
  
  在采取铁塔方式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周恩来立即部署用空投方式进行核爆炸试验。
  1965年5月14日,轰炸机载着原子弹的航弹,进入待命状态。早晨7时多,当张爱萍详细报告试验的准备情况,并请示可否试验时,周恩来在详细询问了气象情况后,于7时54分下达了同意试验的命令:“照计划进行”。9时59分10秒,轰炸机进入核试验场上空,飞行员瞄准投弹靶心投下了原子弹。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
  接着,周恩来着手抓“两弹结合”试验。
  8月9日至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检查了解导弹的核弹头与运载工具的准备情况。周恩来指出,如果“两弹结合”试验顺利,要接着抓战术导弹,包括地空导弹和海防导弹。
  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周恩来获知核弹头小型化和运载核弹头导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后,以一贯的审慎态度,对在中国本土上空进行核武器的飞行爆炸试验提出进一步要求。他说:“这次试验是真试(即导弹携带核弹头)。一切准备工作在8月底前完成。核工业部和导弹工业部互派工作组深入有关研究院、工厂进行落实工作,国防工办负责检查落实。”
  尽管试验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但周恩来的内心仍有着不寻常的担心。他给试验基地发去电报强调:“这次试验要确保质量,绝对可靠,绝对安全,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能出事,出了事影响太大,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10月8日、20日,周恩来两次主持中央专委会议,专门讨论“两弹结合”试验。周恩来说:“这类试验,美国只是在海上进行的,法国还未搞过,我们在本土大陆上进行,一定不能出乱子。”
  10月20日,周恩来指派聂荣臻前往导弹发射试验场,主持“两弹结合”试验。
  周恩来在几次专委会上,对这次“两弹结合”试验提出了16个字的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10月27日是“两弹结合”试验的日子。9时10秒,万事齐备,一声令下,导弹点火,顿时大地轰鸣,导弹托举起核弹头,尾部喷出浓烈的火焰,直冲浩瀚的天空。观测站遥测仪器不断收到无线电信号,“导弹程序转弯”,“飞行正常”。9时9分14秒,导弹经过9分4秒钟的飞行,核弹头在新疆罗布泊核实验场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当日,新华社发表了新闻公报: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的国土上,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聂荣臻事后将这次试验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专题报告:
  在我国本土上空用导弹进行核试验,而且一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