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周恩来与“两弹一星”

作者:张开善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为强有力地领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组建了一个部门——中央专委。中央专委的全称,开始是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后来随着工作的发展改叫中央专门委员会。
  60年代初期,我从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学术秘书的岗位上,调到中央专委办公室,担任工程师参谋,主管核试验方面的各项具体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中央专委为“两弹一星”所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特别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两弹一星”工程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的。
  
  中央专委的组建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并不过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开赴朝鲜战场,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不仅粉碎了美国意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狂言,也震惊了美国最高决策层。美国总统杜鲁门多次公开声言,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挽回朝鲜战场的败局。美联社1950年11月3日公开报道:“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3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把带有核弹头的导弹运到日本冲绳岛,为对中国进行核导弹袭击做准备。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后,美国国会正式授权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作出反应,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美国对中国的核战争威胁连续升温,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而且不等中国答复,于7月25日就通告,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将在7月28日到9月1日期间全部撤走。当时,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撤走回国的同时,也把关键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了。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停止按合同向中国供应配套设备,使得中国正在建设的核工厂停工、中断。
  就在美国对中国不断进行核威胁和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的同时,中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国家形势甚为严峻。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讨论,毅然作出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
  1962年9月11日,核工业部经过认真讨论和研究,向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
  10月19日,国务院国防工办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了核工业部的两年规划,并建议为加强对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领导,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会上,刘少奇明确表示赞成这一建议,并说经过努力即使1965年搞出原子弹来也是好的;表示中央专委要请周总理出面抓总。
  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中央呈送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的报告:
  最近,核工业部在分析研究了各方面的条件以后,提出力争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建议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我们考虑,最好是总理抓总,贺龙、富春、先念、一波、定一、荣臻、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同志参加,组成这个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国防工办……
  不难看出,这份名单集中了各方面、各部门的高层领导。当时,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贺龙任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李富春任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先念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薄一波任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陆定一任副总理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聂荣臻任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罗瑞卿任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赵尔陆任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国防工委副主任兼国家经委副主任,张爱萍任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王鹤寿任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杰任核工业部部长,孙志远任航空工业部部长,段君毅任机械工业部部长,高扬任化学工业部部长。
  11月2日,邓小平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送刘、周、朱、彭核阅”。
  11月3日,毛泽东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1月17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由15人组成中央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委员,全面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央专委不仅要管原子弹,也要管导弹,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扩大成员,并改称为中央专门委员会。增加的委员有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电子工业部部长王诤兵,器工业部部长邱创成、造船工业部部长方强、导弹工业部部长王秉璋、物资管理部部长袁宝华、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因王鹤寿已离职)。
  中央专门委员会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
  
  将原子弹研制列为国家战略重点
  
  1962年11月17日,在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宣布成立的当天,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中央专委办事机构——中央专委办公室,罗瑞卿兼任办公室主任,赵尔陆兼任常务副主任,张爱萍、刘杰、郑汉涛(国防工办副主任)为副主任。
  11月29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二次会议,听取核工业部部长刘杰的汇报。周恩来在听取汇报后,敏锐地感到核工业部当时的薄弱环节是人才问题,当即决定加强核工业部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关的行政领导力量。于是,中央专委决定,限令各有关部门,军事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于1962年12月底以前为核工业部选调优秀人员。随后,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先后选调优秀人员近500名,其中科技人员近200人、大学生200多人、党政干部和医务人员50多人,支援核工业建设。
  接着,中央专委召开第三次会议,专题讨论刘杰向中央专委提出的《1963年、1964年原子武器工业建设、生产计划大纲》。会前,周恩来审阅了《大纲》,中央专委各委员也事先审阅了《大纲》。经过委员们的认真讨论,会议通过了《大纲》。最后,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即使能在1965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我们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戒骄戒躁,如期实现。”
  1963年3月2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核工业部补充修订一项非常措施的计划,即原子弹核爆炸装置完成的时间锁定在1964年底,然后按此时间倒排各项工作的计划。这就意味着为成功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必须在1964年底以前将原子弹的原理结构、起爆手段、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提取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等从理论到实验的各项重大技术关,都要攻下。这在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还较落后的情况下,其难度可想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