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永远的怀念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朱光亚先生这样评价郭永怀先生在核武器研制中的贡献:“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郭永怀提出了以‘内爆法’原子弹为主攻方向,并领导大家建立了爆轰过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出任场外试验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经常深入现场指导爆轰试验,为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突破付出了大量心血。郭永怀十分重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领导开展了核武器的总体结构设计、环境模拟试验等与力学相关的工作,建立了一整套设计、试验方法和试验设施,为核航弹试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氢弹试验等一系列重大试验的安全与成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采用降落伞使氢弹缓慢降落的方式,正是郭永怀率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后被采纳的。在郭永怀致力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每一步都凝聚着郭永怀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中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后,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成绩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在四川绵阳的大山里,隐藏着中国最大的风洞群。郭永怀的学生张涵信院士因为中风到北京休养,在谈到郭先生对中国空气动力学和风洞的贡献时,老人非常激动:“钱老、郭老回国以后,就是思考怎样把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原子能事业搞上去。他们一致认为,要发展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试验基地、理论研究单位、科学研究基地。因此他们作出具体规划,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气动研究发展中心,为建设风洞试验、飞行试验、计算三大手段相结合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发展到今天,中国的风洞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与欧洲国家相当,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在亚洲名列第一。”
这种悲痛,我们持续了几十年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急着要赶回北京,因此一刻也不愿耽误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当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时,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偏离降落的跑道,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蹿起……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后,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在西北的戈壁试验场和北京之间来回穿梭指导工作时,聂荣臻元帅曾提醒郭永怀,国内的飞机还不够成熟,来回最好还是坐火车。但郭永怀说,自己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人,如果都不坐飞机,那中国的航空工业怎么能发展?在北京和青海两地间来往,坐火车一个单程就得两天,而坐飞机仅需几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郭永怀都是坐飞机往返。
出事的当天,李佩并不知道丈夫不幸罹难的消息,还以为工作计划有了改变,他才没有按时回家。直到飞机失事两三天后,家里来了很多人,她才得知这个噩耗。
“他们只在机场捡到了老郭的一个眼镜片。”35年后,当李佩在电视屏幕上述说郭永怀的故事时,人们看到的是她历经沧桑之后心如止水的 神情。
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对英雄未了心愿的最好实现。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予以表彰,追授郭永怀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后来,李佩把郭永怀和警卫员小牟的骨灰一起从八宝山迁到中科院力学所,安置在办公室楼下汉白玉的郭永怀雕像底下,让他们永远守望着他们热爱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
郭永怀的逝世,使科学研究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他的许多学生今天提起他,仍然泣不成声,他们说:这种悲痛持续了几十年。
在四川绵阳的实验基地,人们为怀念郭永怀,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张爱萍将军亲书“永怀亭”。如今,这座小亭子,连同郭永怀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范,已经成了一个神圣的象征。
(本文素材由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 提供)(责任编辑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