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两案”审判的新闻报道
作者:刘回年
确:一是为开庭的审判报道作准备,以便到时情况清楚,材料准确;二是围绕《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始末》这一重点稿搜集材料,准备写作。我们的采访舍得下功夫,步步深入,掌握的材料日益丰富,很快便对庭审报道作了种种设想,同时着手写《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始末》一稿。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以为掌握了很多材料,写《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始末》够用了。可当动笔拉稿子架子时,却遇到不少“拦路虎”,有的是事件线条不明,有的是细节、场景太少,我们只好搁下笔来继续找线索深入采访。毛泽东南巡,林彪要谋害毛泽东,专案组、材料组以及所有采访到的人,都只有一个大概,但要把这个过程写得清清楚楚,令人信服,又有现场感,确实难度很大。这时我们想到了汪东兴。因为汪东兴长期负责警卫毛泽东的工作,毛泽东南巡时是他一路跟着,只有他能帮助我们提供必要的情况和生动可信的细节。于是,我与汪东兴联系上,他愿接受我们采访。一天,我们4个人到他家里,采访了一个上午。他从当事人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南巡、林彪阴谋谋害毛泽东的详情和细节。以后我们又从许多方面进一步深入采访,大大丰富了稿子所需要的材料。通过这样艰苦深入的采访,我们真正搞清了林彪反革命政变的前前后后。我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写《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始末》一稿,初稿写出后又改了两遍,然后拿出去征求意见,又作了修改,到第五稿才送到穆青那里。穆青基本满意,将标题改为《林彪反革命政变破产记》。这条1万多字的重头稿件在第二审判庭开庭后的第二天即由新华社播发,全国大报普遍在显著版面采用,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许多读者打来电话或写信,说稿子发得很及时,对林彪一伙的反革命罪行写得很详细,揭露得很深刻,有利于增加对法庭公审的了解。许多同行说,还是新华社厉害。首都一家大报参加“两案”公审报道的负责同志看到我们的报道后,找到我说:“你们这条稿子怎么这么快就搞出来了?”我告诉他:我们早有准备,奋斗了好长时间才搞出来的。
由于准备充分,在第二审判庭一开庭就播发了这条详细揭露林彪一伙罪行的重点稿,使新华社在第二审判庭公审报道中,从一开始就发挥了主干作用。
《林彪反革命政变破产记》发出后,我们来不及休息,便立即投入庭审的报道。从11月20日开庭一直到宣判,第二审判庭每次开庭,我们都得早早地赶到法庭坐在旁听席上,认真听,详细记,仔细观察庭审中的细节,捕捉有报道意义的东西。晚上回到驻地,大家又坐在一起研究如何报道,共同谈意见,对材料,然后分头执笔写稿子。记得第二审判庭第二次开庭,审理的问题很多也很重大。如江腾蛟参加林立果在上海召开的秘密会议,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的纲要《“五七一工程”纪要》是如何出笼的,黄永胜、李作鹏给林彪的密报等。这次庭审,我们按问题分,连夜写了5条稿子,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庭审的情况。
每次庭审,法庭庄重严肃,审理内容丰富深刻。法官、公证人高屋建瓴,证人、证物新鲜有力,受审的主犯在大量人证、物证面前丑态百出,不得不接受法律的制裁。成功的审判,也给我们搞报道的记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在那些日子里,我们都像打了胜仗的指战员一样,每场庭审下来都兴奋不已,有议论不完的话题,报道思想也更为宽阔。记得那天庭审主犯江腾蛟,审理非常成功,法庭气氛很好,我们不仅发公审消息,同时还写了《江腾蛟押上审判台》的通讯。报道出来后,彭真打电话给穆青说,公审江腾蛟的报道搞得很好。
(本文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推荐)
(责任编辑 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