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百年小说大师张恨水

作者:孔庆东

篇短篇小说,这是他发表短篇小说最多的一年。除小说外,他几乎每日均有杂文见报,用辛勤的写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1926年,张恨水再次结婚,并把全家从芜湖接到北京。由于一家人的生活费用很大,张恨水说他这时的创作,“完全是为了图利”。但实际上,张恨水虽然为稿酬而写作,但“抱定不拆烂污主义”,不但文字清楚流利,而且立场高尚,正义感强。他所供职的报纸,都由于他的文笔而极受欢迎,他成了报界的摇钱树。1927年底,张恨水担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由于白天写小说、编副刊,夜间编新闻、看大样,兼以家庭负担沉重,突然病倒,但1928年仍然大量创作,并同时写作6部长篇小说。张恨水以一支笔“供给十六口之家”,以诚实劳动获得四方赞誉,他成了当之无愧的“文字劳工”。
  
  走上文坛
  
  张恨水的作品汗牛充栋,他自己也难以尽数。但他最得意的作品只有三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于1924年4月16日开始在《世界晚报》连载,到1929年1月24日结束,将近5年,轰动京城。全书约100万字,分3集出版。所谓“春明”,本是唐朝长安的一个城门,后人以之泛指京城,所以《春明外史》实际就是“北京怪现状大观”的意思。张恨水开始也的确要走《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的路子,但他又“觉得这一类社会小说犯了个共同的毛病,说完一事,又递人一事,缺乏骨干的组织”,于是张恨水决定借一个贯穿人物的故事来提领全书,即“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他自己号称“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这个贯穿人物就是以张恨水自己为原型的新闻记者杨杏园。小说在言情这条线上,描写了杨杏园与纯真的雏妓梨云和高洁的才女李冬青之间缠绵悱侧的动人爱情,显示出张恨水“风流才子”的一面;在社会这条线上则广泛展示了北京三教九流的人情百态,显示出张恨水优秀记者的一面。当时许多读者也确实把《春明外史》当做“新闻之外的新闻”来看,因为小说中的大量人物和情节都有真实的原型和花絮、逸事。即使事过境迁,百年以后的读者也可以把这部小说看做北京当年的风俗画卷。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才华横溢的扛鼎之作。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这部小说连载于《世界日报》,百万余字,是张恨水连载时间和篇幅都最长的作品。张恨水在写作之初,就构思好了整个故事,设计了大致的情节脉络,并且列出了比较详细的人物表,标明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及相互关系,从而一改《儒林外史》式的“串珠式”、“新闻化”,使120回的百万字巨著成为一个结构性极强的整体。这部作品借“六朝金粉”的典故,描写了一个民国总理之家的豪门盛衰史。小说的主人公是北洋政府总理金铨的七少爷——纨绔子弟金燕西和美丽聪慧的贫民姑娘冷清秋,小说以两人的婚恋离合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示出金府上下几十个人物的生存状态。金燕西是典型的浪荡公子,在家族败落后,下场凄凉。冷清秋知书达理、洁身自好,在看透了金燕西虚伪浮华的本质后,深刻反省到“我为尊重我自己的人格起见,我也不能再去向他求妥协,成为一个寄生虫。我自信凭我的能耐,还可以找碗饭吃;纵然找不到饭吃,饿死我也愿意。”冷清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在大家庭的苦海中顽强挣扎的女性,她与《雷雨》中的蘩漪、《北京人》中的愫芳具有同样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书中身居总理高位的金铨也是一个丰满复杂的形象,他既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和一个治家严明的父亲,有威严开明的一面;又是一个贪图享受和善于伪装自己的俗夫,有虚诈和矛盾的一面。《金粉世家》在描写中国式大家族方面,上追《红楼梦》,下与巴金的《家》、《春》、《秋》等巨著相比,毫不逊色。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问世后,立即引起全国性的轰动,一再被改编成评弹、大鼓、评书、京剧、评剧、沪剧、粤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截至20世纪末,小说再版已达20次以上,10余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如此盛况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作品是应上海《新闻报》之邀,创作于1929年,从1930年3月17日至11月30日连载于《新闻报》副刊。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富家子弟樊家树爱上了唱大鼓的少女沈凤喜,而与沈凤喜相貌酷似的豪门小姐何丽娜及江湖侠女关秀姑,则先后爱上了樊家树。樊家树资助沈凤喜读书,但在他回乡探望病重的母亲期间,沈凤喜却因贪慕奢华生活,嫁给了军阀刘将军,后被刘将军摧残致疯。樊家树徘徊在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子之间,进退维谷,啼笑两难。《啼笑因缘》本有生活中的真事为素材,张恨水经过巧妙构思,点铁成金,写成一部融言情、武侠、社会为一体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精彩作品。这部作品的平民观念和明确的社会批判立场,超越了此前趣味性压倒思想性的通俗小说,使得它不但成为民国通俗小说的第一代表作,而且也引起新文学界的刮目相看。中国的现代通俗小说至此进入又一层新的境界,尽管张恨水本人并不认为《啼笑因缘》是其首屈一指的作品,但后人却多把它列为张恨水的第一代表作。
  发表《啼笑因缘》后,张恨水已经成为现代通俗小说的无冕之王。“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着面,便问《啼笑因缘》”,张恨水拿到一笔巨额版税,大大改善了生活,创办了“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聘请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美术大师任教,颇有声誉,并于1931年再次结婚。20世纪30年代初,张恨水还创作了《满江红》、《落霞孤鹜》和《啼笑因缘》续集等作品。在惊人的创作高产之余,他还收集古书,研究考据,赏名花,买古董,充分实现了少年时代的名士梦。张恨水的辉煌之时,也正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鼎盛之日。
  
  走进新文学
  
  张恨水成为全国知名作家后,稿约不断,每日创作五六千字,但他却对自己文学事业的前程感到茫然。张恨水走上文坛之始,就确立了改良传统通俗小说的“雅化”立场,但是这条改良之路,是十分艰难的。顺应潮流也好,花样翻新也好,张恨水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读者“愿看吾书”,他不能站在新文学的理论高度,把文学创作看成是改造民族灵魂的千秋大业,所以,也经常有失落感和自卑感。读古书,看佛经,都只能增添他的消极情怀。而且由于他的巨大名声,新文学界把他当做“鸳鸯蝴蝶派”的头号靶子进行批判,而通俗小说界又未免觉得他的步伐太快,这些都使张恨水备感孤独。但奋发进取的思想仍然在张恨水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主导。他在20世纪30年代不懈地探索着改良通俗小说的各种途径。
  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张恨水的爱国热情,他奋笔创作了一系列“国难小说”,如《九月十八》、《一月二十八》、《最后的敬礼》、《仇敌夫妻》,与电影剧本《热血之花》和其他一些诗词、笔记结集为《弯弓集》。张恨水“国难小说”最出色的作品是《满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