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苏共二十大的内外反响和中苏关系
作者:俞 邃
毛泽东还说,过去认为赫鲁晓夫这个人不死板,比较灵活。1954年,我国国庆五周年,赫鲁晓夫到中国访问,那次接触中感到此人比较灵活。那次谈判结果,他给了我们一些东西。如将旅顺口和新疆的几个中苏合营公司还给我们,帮助我们修建兰州、乌鲁木齐到阿拉木图的铁路,给我们贷款5亿卢布,帮助我们兴建15个项目,连同过去斯大林答应的141个项目,共156个项目,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骨干工程。不过,现在看来,此人有点实用主义。他上台后需要我们支持,所以把中苏关系搞得好一点,把斯大林的沙文主义的某些做法收敛了一些。
3月19日和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谈论斯大林在各个时期的错误。毛泽东提出,对斯大林应该三七开,成绩是主要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错误是难免的。4月4日,毛泽东主持书记处会议,讨论准备发表的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强调指出,从苏共反斯大林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以《人民日报》名义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肯定了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功绩,特别是揭露个人崇拜问题的勇气,并对斯大林问题展开了全面讨论。文章指出,苏联是一个在世界上史无前例的首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无产阶级专政要求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片面强调集中就会出现错误,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斯大林在后期犯了某些严重的错误,但斯大林的错误不能统统归结为个人崇拜,从根本上说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因为他的骄傲和不谨慎,接受和鼓励个人崇拜,实行个人专断;个人崇拜是过去人类长时期历史所留下的一种腐朽的遗产,是千百万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因此必须与之进行长期的斗争;吸取个人崇拜的教训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斯大林的著作在内,必须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这是被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等等。这篇文章以及于同年12月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给予处境被动的苏共以巨大帮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队伍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了廓清迷雾的作用。
后来,随着赫鲁晓夫在许多问题上的做法越来越出格,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他的批评也明显加重。两党不断交锋,终于酿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但总的看来,在苏共二十大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着眼大局,顾全与苏共的团结是主导方面。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意见,最初集中反映在斯大林问题上,后来又涉及对和平过渡等问题的看法。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于苏共二十大的认识和评价,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于反对个人崇拜问题作了肯定的评价。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中指出:“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的功绩,就是告诉我们,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说:苏共二十大“展开的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正是苏联共产党人和苏联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扫清思想障碍物的一个伟大的、勇敢的斗争。”《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又说:苏共二十大“在破除关于斯大林的迷信、揭露斯大林错误的严重性、消除斯大林错误的后果方面,表现了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全世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同情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都支持苏联共产党纠正错误的努力,希望苏联同志的努力得到完满的成功。”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存在许多缺陷。其中没有涉及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错误这个要害问题,显得不全面;掺杂着大量个人情绪,显得不严肃;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一个人身上,显得不公正;仅仅将个人崇拜的原因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分析政治体制上的弊端,显得不深刻。所以,这样对斯大林的谴责和批判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各方面的弊端,同时还为西方攻击斯大林、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提供了口实,成为“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爆发的导火索,甚至导致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
对斯大林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总体说法。斯大林长期担任苏共、苏联主要领导人,同苏联社会生活休戚相关。我们应把他放在应有的历史地位来评价其理论和实践活动。历史证明,“有过无功”论,把斯大林当作敌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样,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有功无过”的“完人”,都站不住脚。“功大于过”论,难以解释某些重大历史事实,不易得到广泛认同;“过大于功”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看来,在研究问题时,无需就斯大林功过的比例争论不休,而应在肯定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30年这一基本前提下,着重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严重政治错误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过成败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长期争议的人物。
笔者在拙作《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一文中认为:“赫鲁晓夫也谈斯大林的功与过,因其立足于谴责,往往用语刻薄,给人的印象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说:‘在这个报告里不想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关于斯大林的功绩,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已经写了足够数量的书籍和小册子,就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以及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谈的问题是对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怎样形成的,它怎样在一定阶段变成一系列严重地歪曲党的原则、歪曲党的民主和革命法制的根源的。’报告中有一些煽动性语言。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报告中说:‘问题是这样摆着的:要么是党公开地、按照列宁主义的方式谴责对约·维·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和歪曲现象,抛弃已经成为前进障碍的那种对党和国家的领导方法;要么让守旧的、反对一切新的创造性的事物的势力在党内占上风。’从这些词句上,得不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引证赫鲁晓夫在内部谈话时谩骂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此人情绪偏激时信口开河,骨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赫鲁晓夫是战后苏联试行改革的一位先行者,但带有很大程度的认识盲目性和举措盲动性。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一书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具有一定代表性,该书指出:“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对他在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做的工作,人们都是肯定的。但他在农业、工业和外交方面鲁莽的、不彻底的改革,往往把国家引入死胡同。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和斯大林不同,常常不是引起尊重,而是讽刺。”
历史就是历史,苏共二十大的历史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对于历史的评价可以不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过头来看,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之评价有所反复是不足为奇的。反对个人崇拜有着时代的烙印,不能认为仅仅是赫鲁晓夫的个人行为。但是,动机与效果应该统一。赫鲁晓夫鲁莽做法的后果是严重的,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本文形成过程中,汲取和借鉴了一些同行文章中的资料。谨致谢意。)
(责任编辑陈小丽)